请在旧版浏览本格文章
【音樂欣賞】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1812序曲》降E大調,作品49,是柴可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侖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啟用真的大炮。 這首樂曲後來成為柴可夫斯基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品。蘇聯大作家高爾基稱贊這首序曲是深具人民性的音樂。最為人們熟悉和喜愛《1812序曲》裡的終曲起自 @12:16 (可點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學習】
[後記] 追根溯源,兩岸不同聲很可能這又得歸因於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屬性
就如筆者在談名詞中譯時所論述的
漫談名詞中譯,科技名詞的中譯


请在旧版阅读本格文章 本篇发文时的山头图~俄罗斯油画待到山花烂漫时
- 7樓. 水 羚2022/03/26 21:25有趣的語言
世界上的語言真的很有趣
不過因為語音諧音太多
人類真的給自己找麻煩
請問您這個"reaizuguo" 是哪國語文 ?
我上網查竟然很有趣告訴我是" 熱愛祖國 "
- 6樓. reaizuguo*😻2022/03/24 13:15新春的交響
- 5樓. 玉米蘋果2022/03/21 16:09
好文,與極具意義的 柴可夫斯基 1812 序曲。
- 4樓. Lynn2022/03/20 18:29語言會通就好
除非你要考語音學
最早台灣教育部教學以北京話為準
兩岸交流後也做過不少研討唸法
但民間習慣說法有時會有差異
習慣就成自然
無須強糾正
而且中國方言發音也不盡相同 - 3樓. 雁~《世說/德行第一》〔下〕2022/03/20 16:31早年台灣小學俄羅斯或俄國之「俄」,正確讀音是「ㄜˊ」。少數人鄉音口語唸輕快些就成「ㄜ」,雖不中,尚勉強通用。一般習唸重些就成「ㄜˋ」,乃以訛傳訛積非成是,讀音教學欠嚴謹,倒沒有刻意改音或固執守舊之意。同理,早年國小法國之「法」唸「ㄈㄚˇ」不唸「ㄈㄚˋ」;教改後逐漸不重視國語讀音教學研究所致。所言適足以證明我結語的正確。多謝! reaizuguo*😻 於 2022/03/21 04:17回覆
- 2樓. 夏爾克2022/03/20 15:03有趣,其實台灣一堆念法都是照舊日習慣,對譯名的正確性比較不考慮。
有關人名的中譯,大陸在1950年代就規定盡可能一律將外國人姓名第一個字翻譯爲非中國傳統姓氏,以表示中外有別。這也是繼承了老祖宗的規矩和中華傳統,老祖宗認為漢姓是尊貴的,只留給本國人。看看中國古代譯名就知道:鸠摩羅什,阿史那思摩,愛新覺羅 ...,一般都是決不用漢姓的(即使不得已要用漢姓,也不用大姓),外人用漢姓得被賜姓或表示歸化。
台、港接受晚清和民國這段中國羸弱時期的習慣,即使失了音準,也要把洋人冠以漢姓,唯恐洋人和自己關係不密切。所以音準的默克爾才會被梅克爾頂替,其它如朔爾茨/蕭玆、斯大林/史達林、奧巴馬/歐巴馬、里根/雷根、克林頓/柯林頓、肯尼迪/甘迺迪、約翰遜/詹森...,這些人名的翻譯區別都是這麽來的。
總之,以姓氏分內外,內中華而外夷狄,這是老祖宗具民族尊嚴的規矩。(以上摘自拙作漫談名詞中譯)
reaizuguo*😻 於 2022/03/21 22:42回覆 - 1樓. 皓呆土豆2022/03/20 10:37哈 ! 有意思 ~
reaizuguo*😻 於 2022/03/20 12:3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