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拿破崙對海上霸權無能為力,所以對英國採取經濟制裁,將它控制下的歐洲組成一個抵制英貨的反英組職「大陸組織」,但是英國則憑藉多數的海外殖民地將英貨銷售美、亞殖民地,並鼓勵美洲人民反法統治,所以抵制英貨並未對英國造成威脅,反而是大陸組織身受其害更大
2. 1808年,拿破崙以欺騙方式佔得西班牙,此舉動反而激起西班牙人民的反法情緒,英國也乘機協助西班牙境內反法戰爭,拿破崙因這場半島戰爭,消耗不少戰力,尤其是約三十萬法軍被牽制而無法調動
3. 拿破崙在耶拿戰役中,給普魯士主力軍毀滅性的打擊,所幸之後的普魯士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任用了極具遠見的傑出政治家泰因,泰因頒布「解放勒令」,廢除封建制度,解放農奴,實行徵兵制,並對教育、經濟推動一連串的改革,之後接手的哈登堡也延續泰因改革繼續推動,在提倡文教改革下,創立柏林大學,在普魯士知識分子努力下,普魯士民族主義思想日趨越增,這對法國和拿破崙絕非好事
4. 1810年,拿破崙將日耳曼東北境內、俄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表弟鄂爾敦堡公爵領地兼併成法國一省,再加上俄秘密與英國通商外,又向法貨徵收重稅,基於以上,法俄兩國關係日趨惡化,致使了拿破崙決定親征俄國,起初法國進攻順利,但是俄國實行堅壁清野,以空間換取時間下,再加上北方嚴峻氣候,征俄問題一一浮現,除此,法軍行軍過快,補給不足也是失敗關鍵。在上述情況,拿破崙帶著疲憊的法軍從莫斯科撤退,這也是拿破崙帝國衰退的轉戻點
5. 1813年拿破崙在德勒斯登擊敗奧軍,但卻陷於聯軍包圍中,十月拿破崙在萊比錫的「諸國之役」慘敗後,法國以外的勢力瓦解,萊茵聯邦也解散,而葡也聯合將法趕出伊比利半島。巴黎被聯軍占領,拿破崙被迫退位,被流放地中海上的厄爾巴島。
1814年戰勝國召開維也納會議,拿破崙得知列強為了自身利益而爭吵不休,而法國人民對復辟的波旁王朝不滿,所以拿破崙在1815年逃回巴黎,發動了百日政變,只可惜,拿破崙在滑鐵盧之役慘敗,被流放在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