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孫女談祖父:做事認真讓後代受用終身
中新網杭州10月10日電(記者 汪恩民)2012年是李叔同(弘一法師)誕辰132週年,逝世70週年。10月10日,在杭州西湖畔舉辦的「天心月圓——弘一法師手跡展」開幕式上,李叔 同孫女、天津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李莉娟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祖父李叔同一生留下無數精神財富,特別是做事認真的態度,讓後代受用終身。
對於祖父李叔同的「認真」態度,李莉娟回憶了一個細節。「有一次,有個朋友找他寫字,寄來了宣紙。祖父堅持要徵求朋友,對於剩餘的宣紙的處理意見,非常的認真細緻。」
李叔同1880年生於天津,祖籍即是浙江平湖。他對中國近代藝術教育貢獻卓著,經他培養或受其熏陶而成為一代藝術人才有劉質平、豐子愷、潘天壽、吳夢非、曹聚仁、李鴻梁等。1914年,他開設裸體寫生課,成為中國使用裸體模特進行美術教學的第一人。
1918年正月十五日,李叔同皈依佛教,法名演音,號弘一。同年農曆七月十三日正式出家。出家後廣播佛種,尤其在振興南山律宗事業上成就卓著, 被佛教界譽為振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並被尊稱為弘一大師。1942年10月13日,於福建泉州圓寂,臨終前寫下「悲欣交集」絕筆。
在弘一法師誕辰132週年,逝世70週年之際,浙江美術館聯合溫州博物館、平湖李叔同紀念館共同舉辦了此次「天心月圓——弘一法師手跡展」,展出手札、書法作品150餘件,以緬懷這位傑出的藝術巨匠和一代高僧。
「大師在溫州留下了很多生活的痕跡,人們從來沒有斷過對他的追念。」溫州博物館館長王新宇表示,此次展覽旨在緬懷大師的一生。
繼9日杭州虎跑公園內的李叔同紀念館舉行《斷食日誌》影印本的首發儀式後,這部弘一法師唯一的日記體書法作品的原件,10日在浙江美術館「天心月圓——弘一法師手跡展」首次公開展出。
此次展覽還分別展出了弘一法師寫給高足劉質平先生的92件珍貴書信及法師的最大書法作品《佛說阿彌陀經》。這些珍貴的書法作品及書信手稿均是2000年由劉質平先生家屬無償捐贈給平湖李叔同紀念館的。
十六幅屏條《佛說阿彌陀佛經》是弘一法師於1932年為紀念法師父親誕生120週年在浙江鎮海伏龍寺所寫的一篇作品。此屏條為楷書,字字精嚴靜 妙,全文加上63字款跋共1936字。十六幅屏條是弘一法師篇幅最大、文字最多、耗時最長的一篇作品,也是平湖李叔同紀念館的鎮館之寶。(完)
==============
弘一法師《斷食日誌》影印本:記錄真實斷食體驗
走近1916年在虎跑斷食的李叔同
昨日弘一法師圓寂70週年,萬言《斷食日誌》影印本首發
日誌中,他不再是多才多藝的風流才子,只是被病痛折磨的中年男人
李叔同的粉絲們,一定知道在網上很容易找到李叔同《斷食日誌》的原文,不過,那些文字多源於民國鉛印版,粗俗點講,算是「二手貨色」,其間大錯沒有,小錯不斷——不少文字曾讓學者冥思苦想而不得解。
昨天,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70週年,杭州虎跑公園舉辦了莊重的祭奠儀式,同時,「第一手」《斷食日誌》——影印本終於首發,原先擺在陳列櫃裡的文物,一字不漏、一字不差地與百姓見了面。
《斷食日誌》影印本在虎跑李叔同紀念館售書點可以買到。
六位弘學代錶帶來特殊「祭品」
為弘一舍利塔添一抔新土
在虎跑公園最高處,再往山上小走幾步,就是弘一法師舍利塔。
昨天,6種不同的泥土被專程送到杭州,李叔同的孫女李莉娟等各地弘學代表們為舍利塔添土。
新土來自對李叔同(弘一法師)一生有重要影響的六個城市。
平湖——大師祖籍,如今「蓮綰」綻放的地方;
天津——大師出生地,無憂童年的美好回憶;
上海——城南文社,「天涯五友」,才華初露鋒芒;
上虞——晚晴山房,春暉中學,白馬湖文化影響深遠;
溫州——慶福寺,十二春秋,苦心研修;
泉州——抗日救國,圓寂長眠。
1916年李叔同在虎跑寫下《斷食日誌》
日誌中,他只是個被各種病痛折磨的中年男人
《斷食日誌》是李叔同1916年在虎跑斷食時寫的日記手稿。
1916年,早已與佛教結緣的李叔同偶然在一本雜誌中看到了斷食治病的說法,久被神經衰弱折磨的他對此產生了興趣。另一方面,由於當時李叔同已有心向佛,斷食也是修煉身心、磨練意志的一種方式,於是他決定一試。
所謂「斷食」,並不是全程不吃不喝,而是逐漸減少食物攝入量,最終只飲水、不吃東西。在西泠印社社友葉品三的推薦下,1916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正值學校放年假,李叔同來到虎跑,在當時方丈的樓下借了間房子,開始為期三週的斷食。
《斷食日誌》約萬餘字,內容是斷食期間的生活細節,比如活動、飲食、睡眠及每日身體的生理變化。斷食後,李叔同自感脫胎換骨,為示新生之意,還根據老子「能嬰兒乎」之意,改名李嬰。
翻閱手稿影印本,腦海裡的那個李叔同已不是風流才子,而是一個被各種病痛折磨的中年男人。有時,喝了虎跑的水,「喉痛,或因泉水性太烈,使喉內脫皮之故」;他飽受失眠折磨,常常凌晨三點醒來;還有胸悶心跳、小便疼痛……
《斷食日誌》影印本與民國鉛印本細節有出入
更真實的斷食體驗得以還原
「你看,對比手稿,可以發現它跟民國版鉛印《斷食日誌》的內容,還是有些出入的。」原浙江省文藝出版社總編、研究《斷食日誌》的學者徐正倫說。
斷食正期第四日……四時醒,氣體極佳,與「日常」無異。起床後精神如常,手足有力。朝日照入,心目豁爽。「小」便後尿管微痛,因飲水太「多」之故。
比如這段文字摘自民國版本,引號中的文字,都與原稿有出入。比如「日常」,原稿是常日;「小」便,原稿寫的是「少」便;尤其最後一句,「飲水太多」,原稿其實寫的是「飲水太少」。
「真是南轅北轍的差錯啊!」專家搖頭感嘆,研究弘學,對於文字的程度深淺把握尚且討論經日,何況是這樣的謬誤?很多學者想破腦袋,一直在疑惑,為什麼李叔同當時認為因為喝水多了,導致尿管疼痛?不符合生理和醫學常識啊!
另外,原文中的「入眠」,在鉛印本卻寫成了「安眠」,雖是一字之差,意思大有不同。根據徐正倫的初步研究,鉛印本約有30多處錯誤。
出家前後書法風格轉換
從勁健絢爛到藏鋒稚拙
影印本還有一大好處,就是可以看見李叔同塗抹的許多「烏梅團兒」和他的親筆書法。
「烏梅團兒」是李叔同在日記上的信筆修改,也正說明他嚴謹的學習態度。
據書法專家說,虎跑斷食時,也正是李叔同書法風格轉變的關鍵時段——從勁健絢爛、崢嶸圭角,歸於雅逸恬淡、藏鋒稚拙、枯寂孤清。李叔同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又一高峰,「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他的字為榮。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然而出家後,諸藝俱疏,唯有書法一事未能讓弘一法師割捨,伴他直至圓寂於泉州不二寺——在弘一法師60餘年的生命歷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動。
書法是心靈的跡化。從在俗時的絢爛李叔同到出世後的平淡弘一,是修心的結果,是大師心靈境界的昇華。記者 楊曉政 實習生 周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