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信神是日漸增長多樣化的現象。他們真的不喜歡只會撈錢的有組織基督宗教
2025/05/11 17:48
瀏覽5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美國不信神是日漸增長多樣化的現象。他們真的不喜歡只會撈錢的有組織基督宗教
問美國人他們的宗教信仰是什麼,近三分之一的人回答──無
彼得史密斯
麥克杜拉克 (Mike Dulak) 在南加州長大,是天主教徒,但到了青少年時期,他開始不去做彌撒,而是直接開車到海邊彈吉他、看海浪,享受早晨的美景。 「這比我任何一次踏進教堂都更有靈性,」他回憶道。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這種觀點並沒有任何改變。
「大多數基督宗教的存在都是為了控制人們並從他們身上撈錢,」現年 76 歲、來自密蘇裡州羅什波特的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女性思想家,杜拉克以管理學理論聞名於世。她的觀點涵蓋廣泛,不僅限於商業管理,還涉及社會、文化與個人價值觀。她是個「無修女」——不,不是那種修女,
「無修女」這個詞是在說她不屬於宗教體系的「修女」群體,是宗教信仰上保持獨立的個體。她的立場反映了一種更自由、個人化的信仰探索方式。
她列舉了天主教和南方浸信會的眾多性侵虐待醜聞,當民調員問「你的宗教信仰是什麼?」時,他們會選擇「無」。
無宗教信徒——一個多元化、難以概括的群體——的崛起是美國宗教中最受關注的現象之一。他們正在重塑我們所知的美國宗教格局。
東伊利諾大學政治學教授、《無宗教信仰者》一書的作者瑞安·伯格說,在當今的美國宗教中,「毫無疑問,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無宗教信仰的美國人比例令人難以置信地上升」。該書是一本關於無宗教信仰現象的書。
無宗教信仰者在美國人口中佔很大比例,美聯社-NORC公共事務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30%的美國成年人聲稱自己沒有宗教信仰。
其他主要調查顯示,無宗教信仰者人數三十年來一直在穩定增加。
那麼他們是誰?
他們是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無特定論者」。許多人“有自已的精神信仰,但不信一神宗教”,有些人兩者都不是,。他們跨越階級、性別、年齡、種族和民族。
儘管無宗教信仰者的多樣性將他們分裂成無數個子群體,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真的。不喜歡有組織宗教。
它的領導人也是如此。也不是它的政治和社會立場。這是根據 AP-NORC 調查中絕大多數無宗教信仰者的說法。AP-NORC 是 美聯社 (AP) 與 NORC 公共事務研究中心的合作機構,專門進行社會科學研究與民意調查。
它們不僅僅是一個統計數字。他們是真實的人,對信仰、非信仰以及生命的意義有著獨特的看法。
他們是阿肯色州歐扎克山脈的世俗家庭學校學生,也是努力克服毒癮的匹茲堡人。他們是密蘇裡州一個小鎮的曼陀林製作師,也是一名前福音派教徒,對美國基督教的某一特定流派感到失望。他們都是大學生,他們發現童年時的教會缺乏說服力或不受歡迎。
密蘇里大學新生艾瑪·科莫羅斯基 (Emma Komoroski) 表示,教會“對我來說不是好東西”,她在十幾歲時就放棄了童年時期的天主教信仰。 “我是女同性戀。所以感覺就像,哦,我不太適合,人們不喜歡我。”
無宗教信徒還包括像阿爾里克·瓊斯 (Alric Jones) 這樣的人,他講述了自己與有組織的宗教的不愉快經歷,從家鄉不寬容的教堂到不斷向他虔誠的已故妻子索取要錢財的牧師團,即使在他受傷後失去了工作和收入之後也是如此。
「他們反該來找我們,問我們能做些什麼來幫助你嗎?」來自密西根州中部的 71 歲的瓊斯說。 “他們不斷給我們發信,問‘你們為什麼不給我們錢?’”
雖然他不信仰有組織的宗教,但他相信上帝和基本的道德戒律。 “只要人們平等對待他人,就應該受到平等對待。如果你願意這麼說的話,這就是我的精神。”
如今,如果有親戚來訪,他也會去教堂,「但我不會聽從任何人告訴我應該怎樣做,」瓊斯說。
大約六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包括瓊斯和杜拉克)都是「非特別的人」。他們的人數與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的總人數一樣多
伯格說:“所有媒體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身上,但大多數無神論者並不是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
許多人擁有一系列的精神信仰——從上帝、祈禱和天堂到因果、輪迴、占星術或水晶能量。
「他們絕對不像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那樣對宗教感到厭惡,」伯格說。 “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實踐著自己的精神信仰。”
杜拉克仍然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
「能夠靠近如此永恆的事物,感覺真是太好了,」他坐在密蘇里河畔小鎮的院子裡說道,他現在稱之為家鄉。
他在自己的兩層工作室裡找到了類似的滿足感,在這裡他製作了幾十年來製作的數千把曼陀林中的最新一把,讓人們「分享音樂的快樂」。
杜拉克說:“精神上感覺很好。” “這不是宗教。”
伯格表示,隨著基督徒人數的減少,無宗教信仰者的數量正在上升,尤其是「主流」或溫和派到自由派的新教徒。
「這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些學術練習,」伯吉說,他是伊利諾伊州弗農山市一家規模日漸縮小的美國浸信會教堂的牧師。這就是「過去 16 年裡我生命中每個星期天所看到的事情」。
統計顯示,無宗教信仰者在各個年齡層都有所佔比例,尤其是在年輕人中。在 30 歲以下的人群中,約有十分之四的人是無宗教信仰者——幾乎與自稱是基督徒的人數一樣多。
這一趨勢在密蘇里大學校園的訪談中顯而易見。一些學生表示他們不信仰任何宗教。
米婭·沃格爾說,她喜歡「許多宗教的基礎——愛每個人,接受每個人」。但她認為自己更有靈性。
「我挺喜歡占星術的。現在我的窗戶上就掛滿了水晶球,」她說。 “說實話,我敢打賭,這其中一半完全是安慰劑。但我就是喜歡生活中的事物可以用更強大的力量來解釋的想法。”
體現「精神但不宗教」精神的一項運動是十二步戒酒計劃,該計劃由匿名戒酒會率先發起,並被其他康復組織採用。參與者轉向「比我們自己更強大的力量」——每個人自己理解的上帝——但他們並不認同任何信條。
「如果你看看基督宗教,你會發現它們一直深陷醜聞,無論其教派是什麼,」聖公會牧師傑伊·蓋斯勒 (Jay Geisler) 說,他擔任匹茲堡康復中心(一個成癮治療中心)的精神顧問。
相比之下,“許多教會的地下室裡實際上正在進行精神復興”,康復小組經常在那裡聚會,他說。
蓋斯勒說,對某些人來說,他們所理解的上帝是“GUS”,即“Guy UpStairs”的縮寫。或“SAM”,代表“Sure Ain't Me”。(GUS” 來表示他們認為上帝就像住在樓上的人——一個高於世俗但又遙遠的存在。而 “SAM” 則可能代表一種對神祇存在的質疑,或者強調個人自主、不依賴外力的觀點。)
“那些房間裡沒有人爭吵,他們也沒有說‘你對上帝的看法是錯誤的’,”蓋斯勒說。重點在於「你的生活如何改變」。
最近,中心的參與者表達了同樣的想法。為了遵循十二步匿名傳統,他們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但條件是只使用他們的名字。
「我從小信奉衛理公會,但我不信仰任何宗教,」32 歲的約翰說。 「我不相信天上有個大鬍子男人。」但在經歷了過量服藥後,他知道「有什麼東西一直在監視著我」。
有些人自認為是基督徒,但卻放棄了傳福音,轉而支持彼此的個人道路。
「我不會把我的信仰強加於任何人,」57 歲的琳達說。 「痛苦將我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受訪的人表示,新建立的社區對他們的康復至關重要——而缺乏社區是導致他們最初陷入毒癮的原因之一。
學者們擔心,隨著人們逐漸脫離教會和其他社會團體,他們正在失去社區支持的來源。
但無宗教信仰者在訪談中表示,他們很高興拋棄宗教,特別是在有害的情況下,並在其他地方尋找社區。
瓊斯同意與教會的聯繫確實有好處——但對他來說不是。
「當你需要推薦信或其他東西時,這些人就會支持你,」他說。 “但是,為了發展這種關係,你願意犧牲自己的哪些信仰呢?”
來自伊利諾伊州奧羅拉的 75 歲的瑪喬麗·洛格曼 (Marjorie Logman) 現在在她所居住的多代公寓大樓中與其他居民建立了社區關係。她並不懷念她長期活躍的福音派圈子。
「我走得越遠,就感覺越自由,」她說道,並批評教會只關心金錢而不關心人。她回憶起看到教會領袖告訴憂鬱症患者,他們的問題是罪惡或被惡魔附身——將未解決的精神疾病歸咎於罪惡感。
洛格曼說,2010 年,當她在療養院受傷康復時,她的丈夫絕望地獨自在家,在她回家之前就去世了。她說她的牧師拒絕探望他,因為他沒有參加教會活動。
她現在認為自己是個不可知論者。 「我不會放棄一切,」她說。 “我仍然相信更高的意識。”
即使遠離城市中心,無神論者也能找到自己的社區。
居住在阿肯色州西北部附近城鎮的阿德里亞·凱斯 (Adria Cays) 和阿什利·米勒 (Ashley Miller) 幫助成立了一個按照世俗原則在家教育孩子的家長團體。
35 歲的米勒說,即使在奧扎克山脈一個以基督教徒為主的地區,他們也發現「像我們這樣的人以更世俗的視角來對待教育和撫養孩子」。
她們的家人經常在 Instagram 上分享徒步旅行的冒險。雖然他們沒有將自己的探索描述為精神上的,但他們的目標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目標。
43 歲的凱斯說:“我們真心希望他們能夠與大自然建立起深厚的聯繫。”
米勒補充道:“我們是更廣闊宇宙的一部分,那就是地球。存在本身就有意義。”
美聯社記者林利桑德斯 (Linley Sanders)、艾米麗斯旺森 (Emily Swanson) 和傑西沃達斯基 (Jessie Wardarski) 對本文也有貢獻。
美聯社宗教報道由美聯社與 The Conversation US 合作支持,並由禮來基金會資助。
___
這項民意調查於 5 月 11 日至 15 日對 1,680 名成年人進行了調查,樣本來自 NORC 基於機率的 AmeriSpeak Panel,旨在代表美國人口。所有受訪者的抽樣誤差幅度為正負 3.4 個百分點。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