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南京城南臥佛律寺
2012/02/03 19:45
瀏覽11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緊鄰繁華鬧市的安品街、倉巷一帶,依舊保留著老城南的獨有風韻,而在這低矮的閣樓、長巷中,還曾有一座九十九間半的寺廟——臥佛寺。 雖然上世紀40年代的一場大火已讓曾經的臥佛寺輝煌不再,但透過南京市佛教協會詹天靈先生的話語,仍然依稀可見臥佛寺曾有的鼎盛。

    探訪

    小巷中原址已無任何遺跡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了臥佛寺的舊址,現在的安品街、倉巷一帶。走進悠長的小巷,時光也倣佛在倒轉。“你是問臥佛寺嗎?早就拆啦。” 小巷裏兩位相扶而行的老太太告訴記者,臥佛寺已經拆除好幾十年了,“現在恐怕什麼都看不見了。”另一位在此生活的老人也證實了這個說法,她指著一大片已經被圍起的空地告訴記者,“幾十年前就被大火毀得差不多了,現在更是什麼都沒有了。”

    歷史

    因供奉臥佛而聲名大振

    臥佛寺其實本不叫這個名字,而稱封崇寺,相傳該寺始建于六朝梁武帝年間,在歷史的年輪中,歷遭戰火,幾經重建,清初修建為“敕建封崇寺”,九十九間半的鼎盛規模也是在那時創下。所謂“敕建”,就是皇帝下令建造的意思,由此可見封崇寺在當時地位的顯赫。後來印度僧人送來一尊檀木雕的臥佛,供奉在後殿藏經樓上,封崇寺也因此聲名大振,前來寺中的膜拜者絡繹不絕,從此封崇寺又多了一個別名——臥佛寺。

    清朝時曾有九十九間半房

    臥佛寺的舊址門前有一對石獅,據說是用明磯石精刻細鑿而成,十分雄偉。據記載,清朝時,臥佛寺的前門開在月牙巷,後門開在七家灣,共有房屋九十九間半。而按照清代規定,除了皇家宮院外,寺院、府第只能限在一百間以內,臥佛寺原來的規模可以說是到了極限,有的房屋因為常年無人踏足,便只能封存不用。寺中的佛規相當嚴格,僧人每天早晚要誦經拜佛,除三餐一宿外,白天要照應香火,接待香客,供應茶水,每夜也要輪流值班保護寺院。

    在關于封崇寺的一些記載中,尤其提及了山門外照墻上的磚刻大佛字,寺僧根如指為六朝時物,故寺門有聯雲:古寺猶存明季石,照墻尚有建康磚。

    僧人每逢臘八節化緣施粥

    封崇寺一直都是南京城南聲名遠播的名剎古寺,尤其是每年的“臘八節”,封崇寺僧人化緣施粥,接濟百姓,一直傳為美談。

    不過在封崇寺的歷史上,也有悲壯的一筆。歷經戰火破壞的封崇寺,在太平軍攻佔南京期間遭受了一次最嚴重的毀壞,住持炳炎因不肯向太平軍屈服,一把火幾乎將封崇寺燒光,自己也同時殉難。同治年間,封崇寺才得以重修。

    抗戰之後毀于大火

    臥佛寺在歷代僧人精心維護下,一直保留到民國。抗戰勝利後,太虛大師在重慶創辦的大雄中學遷來南京,一時無地落腳,便借用臥佛寺的一些空屋為臨時校舍。由于學校人多,不慎引起火災,而月牙巷、倉巷一帶都是小街狹巷,當時消防隊和各區救火隊的車輛一時不能駛入,加之水源困難,延誤了時間,以致火勢猛烈,雖然大火終究被撲滅,但臥佛寺的大雄寶殿、藏經樓等建築和佛像、經書均毀于一旦。

    ■延伸閱讀

    “中興律祖”古心道場在南京古林寺

    封崇寺屬于律宗,提及律宗,就不得不說到古林寺的始祖古心及其門人。明末社會動蕩,佛教混亂,正是在這股逆流中,涌現出一大批致力于改革佛教叢林流弊和恢復戒律的能人志士,尤其在律宗的弘傳上,更顯得如火如荼,盛況是空前的。古心及其門人的崛起,不但在戒律的弘揚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續衍了律宗的法脈傳承譜係,因此後世尊奉古心為“中興律祖”。

    南京古林寺作為古心弘律的根本道場,在律宗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南京市佛教協會詹天靈在研究中發現,一些佛教著作誤將天隆寺或靈谷寺作為古心重振律宗的根本道場。古心自萬歷十二年住持于古林,至萬歷四十三年圓寂于古林,前後長達三十一載,期間縱然有受請在外的情況,時日畢竟是有限的,顯然古林寺才是其弘律的根本道場。而玉環山天隆寺則是古心圓寂後建塔之地,他的法嗣蓮宗律師分燈住持于此,所以天隆寺也不是古心的道場所在。(薛玲)

    封崇寺小史

    梁武帝年間初建。

    清初敕建封崇寺,規模達九十九間半。

    太平軍攻佔南京時被燒毀。

    同治年間重修。

    上世紀40年代,部分房舍用作大雄中學;後發生火災,大雄寶殿、藏經樓等被燒毀。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