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出土佛陀遺物正延續殖民暴力
2025/04/25 14:28
瀏覽3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拍賣佛陀遺物正延續殖民暴力
(RNS) — 對於存放這些舍利子的佛教徒來說 — — 就像今天的佛教徒一樣 — — 寶石、骨頭和骨灰都屬於佛陀,不應該只賣給出價最高的人。
柯南張和阿什利湯普森
2025年4月22日
(RNS) — 5 月 6 日,就在全球佛教徒慶祝衛塞節的前幾天,香港蘇富比將拍賣佛陀的捨利子-蘇富比稱之為「歷史佛陀的皮普拉瓦珍寶」。
1898 年,這些舍利子在印度皮普拉瓦(現今北方邦)的 一座佛塔(或稱為墓葬紀念碑)中被發現。根據其中一個舍利匣上雕刻的銘文,佛塔中安放著佛陀本人的遺體。
作為近代以來首次可靠地發現的佛陀舍利,它們立即引起了佛教學者和信徒的注意。
在蘇富比的拍賣目錄中,拍賣行將出售的「寶石」與裡面發現的骨頭碎片和骨灰區分開來。請買家欣賞這些文物的材質價值和精細的工藝。藝術市場的展示洗清了「寶石」與人類遺骸的固有聯繫,同時仍然頌揚它們的神聖性,以提高市場價值。據蘇富比稱,預計價格將「根據要求而定」。
對於存放這些寶石的佛教徒(以及今天的佛教徒)來說,這些寶石以及佛陀的骨頭和骨灰都屬於佛陀,不應該只賣給出價最高的人。當佛教物質文化研究人員參與當前有關賠償的全球辯論中時,我們認為這種買賣延續了殖民暴力。
早在 1898 年,英國地主威廉·克拉克斯頓·佩佩 (William Claxton Peppé) 就下令褻瀆其印度殖民地莊園的佛塔,並在聖物箱內發現了舍利。他把它們分成兩組:一組是骨頭和骨灰,另一組是寶石和珍貴物品。
印度的皮普拉瓦佛塔。 (圖片由維基百科/知識分享提供)
英國王室於 1858 年至 1947 年統治殖民地印度,根據 1878 年《印度寶藏法案》宣稱佩佩的發現屬於英國王室,並據此分配了戰利品。骨頭和骨灰被送給了泰國暹羅國王朱拉隆功,一部分“寶石”被送給了加爾各答的殖民博物館,剩下的“寶石”則歸還給了佩佩。佩佩所聲稱的寶石現在由他的後代透過蘇富比拍賣行出售。
我們生活在一個對藝術品來源或所有權記錄歷史的需求不斷增加的時代。蘇富比的買家對目錄中明確列出的合法所有權聲明感到放心,目錄上寫著:“財產來自威廉·克拉克斯頓·佩佩的後代。”
殖民國家製定的法律條款今天還有效嗎?對被殖民者來說,「同意」是一個可行的概念嗎?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在哪裡?殖民背景下固有的強制最終導致對廣大宗教信徒來說具有最高神聖價值的材料被巧妙地商品化?
歸還殖民時期歐洲列強從南亞、東南亞和非洲非法取得的文化物品是當今藝術品市場道德重啟運動的核心。我們認為,這次買賣延續了殖民時期暴力的遺產。
在皮普拉瓦佛塔中發現的刻有銘文的聖物匣是思考這些問題的基礎。著名印度學家哈里·福爾克權威地將碑文解讀為:“此寺供奉有‘聞名遐邇’的釋迦佛陀的捨利,以及他們的姐妹、兒子和妻子。”
印度皮普拉瓦佛塔的部分寶石和骨舍利收藏品。 (圖片由供圖)
這是什麼意思?佛陀的家族釋迦族成員存放在佛塔中的捨利被視為佛陀的捨利。舍利子,通常被不完美地翻譯為“遺物”,泛指佛陀身體的所有遺骸。這裡「骨頭和灰燼」和「寶石和石頭」之間沒有類別上的區別——兩者都是「舍利」。
公元五世紀,哲學家覺音曾描述佛陀的捨利「在佛陀火化後留下的遺跡中,有三種類型——『像茉莉花蕾,像洗淨的珍珠,像金塊』」(約翰·斯特朗在其 2004 年出版的《佛陀遺物》一書中引用並翻譯)。
這裡骨頭和寶石之間的滑動並不是修辭性的;這是一次真正的識別。現今的佛教徒仍在公認大師的火葬柴堆中尋找這種珍貴的舍利。對絕大多數佛教修行者來說,舍利並非無生命的物體:它們充滿了佛陀或佛教大師的生命氣息,他們並沒有真正死去,而是已經覺醒。
皮普拉瓦聖物箱中的一些物品也可能是在佛塔修繕活動或其他神聖慶典期間捐贈的。捐贈者進行這樣的供養,是希望他們能留在佛陀遺體前,與佛陀融為一體。供奉舍利是為了確保捐贈者今生和來世的幸福。
將皮普拉瓦案中的佛教觀點帶入關於轉變藝術領域實踐的全球對話中,舍利子是否可以被視為「物品」?
2015 年,瑪斯昆族文化教育資源中心館長喬丹·威爾遜 (Jordan Wilson)創造了「物品」一詞,將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中的文化「文物」重新定義為其祖先製作的加拿大原住民社區的個人物品。這些社區與這些財產保持著無形的聯繫,包括對其權力以及如何照顧它們的了解。
從多方面來說,Sharira 都是物品。它們是佛陀的財物,也是那些透過布施來尋求將自己的身體與佛陀同化的信徒的財物。他們一直屬於佛教團體。
這篇專欄文章的作者之一擔任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館長,任期至 2023 年,他負責借用皮普拉瓦的遺物,用於“身體與精神:思想與實踐中的人體(2022-23) ”展覽。在舍利展出的最後一天,人們都來冥想。過去六年來,蘇黎世里特貝格博物館、首爾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魯賓喜馬拉雅藝術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收藏了這些文物。
佩佩夫婦親自將文物運送到亞洲文明博物館,並多次分享他們舉辦此次展覽的動機:讓大眾能夠接觸到這些文物,特別是在新加坡這樣有大量佛教徒的地方。因此,ACM 不向遊客收取門票費用。這就是為什麼這次出售的消息令我們震驚。
儘管佩佩家族表示希望與全世界的佛教徒分享這一神聖的遺產,但將其拍賣卻讓他們與博物館的合作看起來像是一種市場策略。
(Conan Cheong 是東南亞佛教藝術專家。Ashley Thompson 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東南亞藝術 Hiram W. Woodward 講席教授。本評論中表達的觀點不一定反映 RNS 的觀點。)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