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身體隱藏到一團彩色
2014/12/02 21:38
瀏覽20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 身體隱藏到一團彩色

★ 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被這些幻相所迷

【色法-1】

三類色法:

⋯⋯

一、表色,表現出人生命的,有四對八種:行、住、坐、臥、屈、伸、取、捨。

二、形色,有形的,也有四對八種: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

三、顯色,它是主要的,不屬於表色形色的,有十二種:青、黃、赤、白、雲、霧(雲輕霧重)、煙、塵(煙凝結了變灰塵)、明、暗、光、影。

為什麼要你知道這些呢?你打坐修行時見到這些顯色,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被這些幻相所迷,自以為了不起了。這些都屬於「獨影意識」境界,都是物理的作用,是身體內部摩擦產生的自然現象,不是神通。

你注意喔!我並不是說這些都是不好的,都不應該要的。不要誤解。是要你碰到這些現象知道是什麼作用。

本文節錄自南懷瑾老師《南懷瑾與彼得聖吉》第一章第四講的光影中

 

【色法-2】

有些人專利用它們來修某一種特殊的法門。講一個例子,我年輕時在西藏住過,同學們在玩時,有一個入定,他的身體隱藏到一團彩色的光影中,就看不見了。我就伸手到他的光影中去,拍他一下,「不要玩了!」一般世俗的人看到可不得了了,以為他有神通啦。

⋯⋯

這種情形在高原氣候地區比較容易發生,像西藏、不丹、北印度、中國雲貴地區。我覺得那裡像是神仙國境,人到了那裡好像身體都輕了許多,感覺飄飄然的。

這些不一定是壞事,不是叫你要,也不是叫你不要,「知時知量」是最重要的,這一知是最難的。以經歷了這些境界,到你死了,那個中陰身也有物理作用的。今天的科學是沒法講這個的,可是這幾年西方的電影也變了,開始接受因果、前生後世以及中陰身的觀念了。

本文節錄自南懷瑾老師《南懷瑾與彼得聖吉》第一章第四講

 

 

★ 用功進步,身上毛病好了,皮膚也變嫩了,返老還童了,都是自然的變化

時間關係這個題目我們只能講到這裡了。現在趕快回頭講三十四觸,只能唸一唸。其中三十種是所觸:輕、重、滑、澀、軟、硬、緩、急、冷、暖、渴、悶、力、劣、饑、飽、痛、癢、脹、麻、粗、細、酸、黏、老、病、死、疲、息、動。我再加一個靜,就成為三十一種。還有四種是⋯⋯能觸:地、水、火、風,是基本功能,都是生理的。

這些還只是主要的類別,如果依照現代醫理學心理學,還可以再細分出很多種。為什麼要認識它們?你做工夫時這些現象會不規則地隨時出現,你認識了就不覺得稀奇了。你用功進步,身上毛病好了,皮膚也變嫩了,返老還童了,都是自然的變化。如果思想認識不清,自以為了不起了,可以去當教主了,那就走偏了。你認識清楚了,這些都是心理的物理的自然變化。

每一個名辭包含的內容都很多的。例如人的老病死,到疲到息,這其中分析起來有很多的。在修行做功夫上,有四個字特別重要:「知時知量」,你要記住。同時,你把這四個字用的世法上,像你講的管理學,也都用得上,投資、打仗都要「知時知量」,非常非常重要。

本文節錄自南懷瑾老師《南懷瑾與彼得聖吉》第一章第四講

★ 學佛發願,力量就出來了。

一個人能發起大悲心,都不只是一生、兩生與佛菩薩結緣,那是多生累劫結緣來的。所以明心見性之後,自然大悲心就流露出來了,這其中的關鍵,大家宜好好去參。

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

⋯⋯

這一段是法藏比丘在向佛請法。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丘而說經言。

佛知道法藏比丘的見地高明,行願深廣。何以別人問不出來?唯獨法藏比丘問得出來呢?這也是他多生累劫薰陶佛法來的。不論出家、在家,根器也不是一天、兩天來的。世自在王佛一聽,就曉得這位法藏比丘根器很利,行願也非常深廣。所以說學佛發願,力量就出來了。

《無量方便化群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一)》-4
首愚法師講於十方禪林

```````````````★ 沒有憐憫心、慈悲心,即與佛道沒多大緣份

佛告阿難,時世自在王佛,語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

一開始,是談阿彌陀佛的因地時候,他的法名叫「法藏」。

⋯⋯

「莊嚴佛土」的境界太深太廣了。佛淨土的形成要靠願力,國土是依報,跟著正報而來。正報不莊嚴,依報不可能莊嚴,而身心──六根、六識就是我們的正報,六塵就是我們的依報。但正報,依報則是互為因果的。

「莊嚴佛土」很重要。一個人發了菩薩行,有所謂「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簡言之,即「嚴土熟生」。只要對自己的生命看清楚了,見到自己的本性了,悲心必定發得起來,所以大行菩薩都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懷氣度。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我們的起心動念都與眾生息息相關。換言之,不度眾生,即無法成佛,沒有憐憫心、慈悲心,即與佛道沒多大緣份,頂多做個小乘羅漢。所以經常要同情比我們不如的,甚至畜牲道的眾生,也要以德行去感動他們。

《無量方便化群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一)》-3
首愚法師講於十方禪林

★ 人有誠心,菩薩感應,那是必然的。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這裏說:「好比以斗來衡量大海的深廣」,是譬喻「莊嚴佛土」深不可測,但只要你發了願,就不用怕難,「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縱使以斗來量海,每天一瓢,也終有一天會被你量到海底而得其妙寶。修⋯⋯行的道理亦然,只要有信心,發了大願,總有一天可以證到佛果。

就我個人對佛法的理解而言,不論你修行那個法門,總會融會貫通的。極樂世界只是一種代表,不管修那個宗派,一定會迴歸到極樂世界來。什麼道理呢?極樂世界代表萬德莊嚴,所謂「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淨土法門實際上即是華嚴的華藏法界,是修行最圓滿的圓頓法門。

至於我們自己本身是否圓頓呢?這不關方法的問題,而是自己本身根器的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無論那個宗派,都離不開心地法門。所修的法儘管千差萬別──八萬四千法門,可是能修的心難道有兩樣嗎?佛講的法難道會有矛盾嗎?不會的。

因此,以極樂世界來代表所有的淨土。每一尊佛的境界既沒有高低的分野,每一佛淨土也就不分軒輊了。故說「諸佛淨土平等平等」,只不過釋尊拿極樂世界來做表徵罷了。他的目的無非是要讓我們瞭解「想要成佛,即要發深廣願力」否則,豈不是癡人說夢嗎?

「何願不得」,人有誠心,菩薩感應,那是必然的。

《無量方便化群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一)》-5
首愚法師講於十方禪林

 

 

為什麼了解般若空性就能自度、度他呢?為什麼了解般若空性就能自度、度他呢?
《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也就是有般若智慧,能照見我、法二空,就能度盡自己、他人的種種苦厄了。
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讓大家更能夠了解般若法。譬如鏡子,很多人喜歡照鏡子。鏡子裡頭的人、東西有沒有?我們都知道鏡子裡頭只是一個影子而已,看起來好像是有,可是什麼東西都沒有,這叫似有實無。了解般若法,就知道世間的一切,都是似有實無。
摘錄自~惠謙法師著述 水月集 心經講記
《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也就是有般若智慧,能照見我、法二空,就能度盡自己、他人的種種苦厄了。
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讓大家更能夠了解般若法。譬如鏡子,很多人喜歡照鏡子。鏡子裡頭的人、東西有沒有?我們都知道鏡子裡頭只是一個影子而已,看起來好像是有,可是什麼東西都沒有,這叫似有實無。了解般若法,就知道世間的一切,都是似有實無。
摘錄自~惠謙法師著述 水月集 心經講記

 

資料來源:網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