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漢字簡化的歷史(中):民國以後
2005/11/01 10:16
瀏覽4,574
迴響3
推薦5
引用0

在(上)篇,我們說到中國文字在唐朝以前的簡化。在這一篇,我們要談中國文字在民國以後的簡化。那麼中間這一段呢?中間這一段沒什麼好說的,因為中國文字早期的演變和簡化在公元七世紀的時候就大功告成了。我們以唐朝的楷書作為標準版本(圖四),在隨後的一千三百年,漢字非常的穩定,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直到民國。

 

在這一千三百年中,中國用一成不改的漢字發展出燦爛的文化,其中又以唐詩宋詞最為人所稱道,成為中華文化的精華。中國人,誰不會吟幾首唐詩,誦幾首宋詞,唱兩句「滿江紅」?那麼,為什麼好端端用了一千三百年的文字,到了民國需要改進呢?因為中國受到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外國勢力的衝擊。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外國勢力的衝擊其實從未間斷,而且中國因此曾經兩度亡於異族。但是這些只是軍事上短期的失利,在文化上中國始終處於長期的、絕對的優勢。由於漢人的文化遠高於蒙古人和滿人,元朝很快就滅亡了,而滿人看到蒙古人的前例,一開始就主動全面漢化以求維持長久統治。所以中國文字當然沒有修改的必要。

 

但是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的西方文明挾船堅砲利巨大的科學優勢入侵中國,古老的中華文化便再也抵擋不住了。清末興起辦洋務,就是以洋人的一套物質文明來對付洋人,這固然是必須的,但是不夠充分。清朝的洋務運動並沒有成功地抵擋外國的侵略和搜刮,中國有亡國滅種之憂。於是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辦幾個工廠或許能夠解燃眉之急,但是對抵抗外來列強的根本問題是無濟於事的,中國必須學習和吸收老外的東西、從根本思維上改進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超越老外、重振我漢唐雄風。

 

二十世紀是一個偉大的世紀,是知識爆發的世紀。高度累積性的知識成為一個國家科技發展必走的道路,也是救亡圖存的道路。知識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廣大民眾的必須。民國的有識之士立刻明瞭中國文盲過多是拖住現代文明迅速發展的腳步最重要的因素。除了提倡白話文使教育普及外,中國文字的複雜也是造成學習困難的原因,於是漢字簡化的運動便在一千三百年後復活了。

 

漢字簡化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二)民國後漢字簡化的歷史

 

 

民國後的漢字簡化運動非常蓬勃,能說的太多,我們只在這裏敘述幾個最重要的。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多人連署。這是近代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他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文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定的【國音常用字彙】,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 )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兩千四百多個。

 

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採用【簡體字譜】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由於這是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公佈實施的簡體字表,所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我們特別把它的內容公布在下面:

 

圖七: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實施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第一頁

 

圖八 :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實施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第二頁和第三頁

 

圖九: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實施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第四頁

 

有意思的是,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後,就有很多人極力反對。其中,戴季陶為漢字請命,向蔣介石當場下跪,要求蔣介石廢除漢字的簡體字。

 

1936年2月,蔣介石簽署命令,廢除簡體字。國民政府的簡體字實施不到半年,草草收場。

 

但是,中國這麼大,很多事情並不是蔣介石說了就算的,尤其是文化方面。就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簡體字典】,收字達到4450個,基本上來自草書。

1936年11月,陳光堯出版了【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大約一半來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日戰爭爆發後,簡體字運動被迫停頓,但是在共產黨的統治區仍然繼續發展。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常用簡體字登記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三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

1955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過國務院的審定和會議通過。

1956年1月31日,國務院在【人民日報】正式公佈【漢字簡化方案】,在全國推行。

 

【漢字簡化方案】後來根據使用情況又略有改變。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收字2236個。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

 

註一:

1977年12月20日,國務院發表【第二次的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實施效果不好。1986年6月 24 日,國務院明令廢止使用。

 

註二 :

新加坡政府在一九六九年和1974年都公佈採用的「簡體字表」,與大陸公佈的簡體字絕大部分相同。最近一次的修訂是在1976年5月,新加坡政府頒佈【簡體字總表】修訂本,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註三:

馬來西亞政府一九七二年成立「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註四:

泰國本來規定華文學校一律不准用簡體字教學,在聯合國以簡體字為漢字標準後,宣佈取消原來的限制,於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學簡體字,發行簡繁對照手冊,並在小學課本上附加簡繁對照表。

 

註五 :

日本使用漢字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在民間也長期流行一些簡體字。1946年日本內閣公布【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字,與中國簡體字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相同的有9個。

 

註六:

韓國於1983年在【朝鮮日報】公佈第一批簡體字90個,在【朝鮮日報】上使用,與中國相同的有29個,差不多相同的有4個。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教育文化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3) :
3樓. 好宅豬大叔
2007/03/09 21:36
樓下的

意識形態不要太重啊

說到許慎的說文解字

問題也一大堆

尤其是許慎是以東漢的觀點去看待先秦的文字

有些觀點的基礎就不穩固了

怎麼還能以錯誤的立論來加以發揮呢

我建議您還是去修兩堂文字學吧


神豬格言:癢天地瘴氣,法古今玩人!!!
2樓. 果真
2005/11/04 10:06
中共善用籑改歷史的手法 切莫信之
中共善用籑改歷史的手法來闡發簡體字在中華文化的正當性

這是非常不要臉的舉動

我覺得筆者有投共棄台之嫌

希望大家不要相信筆者發表的文章

因為我敢說此人只會道聽途說   

卻不是真的瞭解什麼叫文字學

建議他應該先去買一本漢朝  許慎的說文解字來好好研讀

等他讀通了
 
他就會知道他的過失有多麼大了


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
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恆久平衡即中庸,中庸之道致和平..."常衡"
1樓. 果真
2005/11/04 10:01
附圖中無法得知是否是中華民國教育部所推動的改字運動
我覺得單憑幾張舊紙舊書就要闡明簡體字得正當性

我覺得這太遷強

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我認為有些字筆畫根本不難也不需要改

為何中共改得糊里糊塗

筆者卻要於此大聲說好

這根本是有問題的心態

我認為中文字根本不須要簡化

簡化就失去了中國字圖像字的意義了

原本見字被可知意的中國字

如今簡體字卻是四不像的怪物

像是  後來的後  它很難寫嗎?

NO   為何中共要改成皇后的后  代替後來的後

這真的是怪哉

因此我認為簡體字是一場文化的浩劫

它比秦始皇焚書坑儒還可怕

此風真不可長矣

因為台灣地區是這當今世上唯一保留最完整中國字的用字藝術與美妙

我們可以自豪但不能忘祖志

台灣人得珍惜中國正體字啊




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
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恆久平衡即中庸,中庸之道致和平..."常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