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漫談隱形戰機(XII):有源相控陣雷達」
(二十二)各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最早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是使用在空中預警機上,譬如以色列的費爾康、英國的Wedgetail、中國的空警-2000等等,美國的E-3目前用的是平面雷達,但是有計畫在未來升格為有源相控陣雷達。這些空中預警機使用的AESA頻率為L波段(1.2~1.4GHz),波長大約21~25公分。
隨著電子技術飛躍的進步,X波段(頻率8.5~10.7GHz,波長大約3公分)的AESA在上個世紀末成功研發出來,T/R module 可以製作成拇指大小的晶片,這就掀起機載火控雷達的革命,AESA開始大量走入戰鬥機。
甲. 日本的AESA
在戰鬥機中,最早裝備AESA的是日本的F-2(一種日本與美國聯合研發的戰鬥機,是將F-16稍微放大的戰機),代號為J/APG-1,時間是2000年。
圖30:全球第一個戰鬥機「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日本F-2的J/APG-1。
日本雖然憑藉著強大的電子工業搶先拔得戰鬥機AESA的頭籌,但是日本在雷達上的基本功夫不行,屬於勉強出手搶頭彩。雷達的系統工程不是這麼簡單的,無論理論還是經驗日本和美國有相當大的距離,差的不是一點點。日本單憑電子元件優秀就要搞雷達還是不行的,更何況在T/R組件上日本的研發也比美國落後,所以F-2的J/APG-1整體性能不佳。
F-2的AESA除了拔得頭籌沒有什麼值得說的。
乙. 美國的AESA
A. F-15C的AESA
第二個裝備AESA的是美國的F-15C,時間大約是2003年,裝備的型號是AN/APG-63(V)2,有1500個T/R組件,見下圖:
圖31:全球第二個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的戰鬥機,美國的F-15C。
上面F-15C裝置的AESA與YST的想像稍有不同但還算比較接近,那就是「有源相控陣列」被固定在正前方的位置。我們都知道,在所有空對空的模式雷達工作的範圍無論高低方向(elevation)還是左右方向(azimuth)天線的掃瞄都限制在正負30度,所以除了四個角落損失稍微高一點,天線有效面積的損失都被控制在小於14%,這是可以接受的。
F-15的雷達應該都有對地模式,這時候電子轉動的角度很可能大於30度,所以天線有效面積的損失肯定會增加,有可能達到50%。
F-15C是搶奪制空權的空優戰機,對地攻擊的能力弱一點也就算了,這可以諒解。
不過如果F-15E的AESA也是這樣安置就很難令人接受了,至少如果YST是軍代表就不會同意。
B. F-22的AESA
美國戰機第二個裝備AESA的就是具有隱身能力的F-22,時間是2004年。
F-22裝備的AESA美軍代號是AN/APG-77,有多少個T/R組件眾說紛紜,YST看到的資料是1500個,每個的發射功率是4瓦特。
在第七篇文章我們有一張照片展示F-22的有源相控陣列(圖22),下面這張照片則是展示它在F-22上的安裝:
圖32:F-22裝備的AESA,美軍代號AN/APG-77。
從上面這張照片我們清楚地看到F-22的AESA不但位置是固定的而且是向上斜置,其目的就是降低雷達艙的RCS。
C. F-16的AESA
F-16的AESA跟F-22的AESA一樣都是諾索普-格魯曼(Northrop-Grumman)生產的、時間也非常相近。不過有趣的是這個全世界最先進的F-16不是美國自用的,而是特別為外銷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簡稱 UAE)設計和製造的。
這個外銷給UAE的F-16編號為F-16E/F Block 60,裝備了編號為AN/APG-80的AESA,有1000個T/R組件,這就比美軍自用的F-16C/D Block 52高了半代,見下圖。
圖33:F-16裝備的AESA,美軍代號AN/APG-80。注意,它是固定和斜置的。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批訂單是80架F-16E/F Block 60,暱稱「沙漠之鷹」(Desert Falcon),簽約的時間是2000年初,首架交貨則是2004年。
F-16E/F Block 60在外銷上被稱為「F-35的經濟版」。
裝備了AN/APG-80的「沙漠之鷹」比裝備AN/APG-68(平面天線)的F-16雷達功率更高、探測距離更遠、旁瓣更低(更不容易被干擾)、妥善率更高,當然最重要的是有著電子轉動無與倫比的速度和準確以及形成多波束的靈活與變化多端,這些都是機械轉動的AN/APG-68完全無法相比的。
YST 有一個預感,美國在大陸強大的壓力下不會出售F-16CD給台灣,但是在提升台灣F-16AB性能的包裹中會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AN/APG-80。美國這麼做台灣得了實惠(電子性能比F-16CD還高),大陸的面子也顧到了,刀切豆腐兩面光。
D. F/A-18的AESA
F/A-18是美國海軍的主力戰機,其重要性不亞於F-15,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是一定的。F/A-18EF裝備的AESA由美國雷神公司(Raytheon)設計和製造,美軍代號AN/APG-79,其設計隊伍是老牌的雷達設計製造商,前休斯公司。
圖34:F/A-18EF裝備的AESA,美軍代號AN/APG-79。
AN/APG-79有1100個T/R組件,單位價格兩百八十萬美元。首部APG-79在2005/01/13 送達波音公司,2006年09月裝備首架F/A-18EF,目前已經進入低速量產。
我們看得很清楚APG-79是固定和斜置的,而且雷達的下部和側面都經過隱形處理呈光滑的多平面體防止外來電波的窺視。
E. F-35的AESA
F-35是美國下一代的主力戰機,也是美國外銷盟國的主力戰機,不論是軍事、經濟或政治都是一個重要的產品和棋子,影響之大非同小可。
美國對F-35的宣傳重點就在它的機載電子系統,聲稱比F-22的電子系統更先進。雷達是機載電子系統中的重中之重,F-35的雷達自然是AESA,美軍編號AN/APG-81,性能的先進可想而知,見下圖。
圖35:F-35裝備的AESA,美軍代號AN/APG-81。注意,它是固定和斜置的。
F-35是偏重對地攻擊的戰鬥機,AN/APG-81有1200個T/R組件,工作的模式有空對空、空對地、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簡稱SAR)、地面移動目標的探測與識別(Ground Moving Target Identification,簡稱GMTI)等等,還有電子作戰,堪稱是無所不能、盡善盡美。
根據最新的消息,F-35入役美軍的時間是2018年。這個時間有點太晚,如果J-20按照預定計畫在2017年成軍,那麼美軍至少有一年的時間處於理論上的空中弱勢,這種情形在美軍近代歷史上從未出現過。
丙. YST 的考慮
在上一篇文章YST就說過在系統工程上自己是非常保守的,對天線有效面積的損失容忍度非常低。YST不能容忍F-15的大頭裝上AESA後就變成F-16的小頭,如果這麼搞那麼還製造重型戰機做什麼?
A. 機械轉動的裝置不能放棄
YST始終認為雖然ESA是電子轉動的,天線可以不動,但是為了維持天線的有效面積不致過度損失,保留機械轉動的裝置還是有必要的。YST考慮的理由有二:
1. 校正(calibration)
像雷達這種複雜和精密的電子儀器在使用前都需要經過校正(calibration)。現代的電子儀器各種「校正」工作都已經自動化,雖然使用者並不知道,但是實際上它們已經被執行。
不比機械轉動,電子轉動是看不見和摸不著的,戰機起飛前我們怎麼知道電子轉動沒有問題?我們怎麼知道每個T/R組件和移相器都會正常工作?
如果AESA仍然保留機械轉動的裝置,那麼我們就可以用「機械轉動」來校正「電子轉動」,很快就能夠把有問題的移相器找出來。
那些認為AESA不需要機械轉動裝置的網友們也許有天線專家,那麼請問你們AESA是怎麼校正的?或者你們認為AESA永遠不需要校正。
2. 對地模式和對空模式的巨大差異
「校正」的問題也許是YST孤陋寡聞,AESA也許有什麼不為外人所知的校正方法,或者AESA也許真的神奇到永遠不需要校正。真正使YST堅信AESA仍然有必要保留機械轉動的裝置是因為雷達對地模式和對空模式在天線的要求上差異過大。
在對地模式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式叫「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簡稱SAR),它是雷達地面成像解析度最高的,即使像F-15這樣的戰鬥機解析度都可以達到一米(大面積成像可以達到10米),這對攻擊戰略性的目標(譬如跑道和橋樑)有非常關鍵的幫助。如果戰機沒有SAR的能力那麼攻擊地面的能力將會大打折扣。
「合成孔徑雷達」的作業需要側視(side looking),也就是說雷達天線的照射方向與飛行方向需要成90度,否則解析度就會降低,這是物理性質,不能改變。我們看到,除了F-15是固定在正前方,美國的F-22、F/A-18EF、F-35都是把AESA不但固定在正前方而且是向上斜置的,斜置的角度至少20~30度。這樣的安排是不可能進行「合成孔徑雷達」模式的,因為有效天線面積已經損失殆盡了。
美國很多武器廠商所作的宣傳廣告有很多不實的地方,譬如下面這張為F-35宣傳的圖片:
圖36:諾索普-格魯曼(Northrop-Grumman)為F-35所做的宣傳圖片。
上面這張圖至少有兩個不實之處:
1.雷達照射正前方對敵人的機場跑道進行高解析度的「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模式,這是不可能的。戰機進行SAR的時候,雷達必須側視(side looking)。請觀看上一篇文章中的圖29,天線至少要轉到這種程度才能有效進行SAR模式,以目前美國所有的AESA固定的位置,當電子轉動到這個角度時有效天線面積幾乎是零,不可能有任何探測能力。
2.F-35有一束電波向下照射坦克,波束標示「地面移動目標探測」(Ground Moving Target Detection),但是照射角度早已超過電子轉動極限的九十度(讀者必須記得F-35的AESA是向上斜置的),此時F-35雷達的有效天線面積為0,已經失去所有的探測能力。
YST的結論是:
如果戰機想同時具有對空和對地的能力,那麼雖然使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但是機械轉動的裝備仍然必須保留,否則SAR和GMTI的能力是不可能的。
B. 設計背後的哲學不可取
我們看到美國戰機AESA的安裝都是固定和斜置的(只有F-15沒有斜置,但也是固定的)。
YST個人非常不認同這種安置,因為雷達天線有效面積的損失太大了,為了獲得隱身上的微小利益這麼做完全不值得。
F-22隱身掛帥,為了隱身不惜犧牲一切,甚至犧牲雷達性能,即使天線的有效面積損失一半以上也不在乎。這在YST看來非常的不智,為什麼?
回答:科技在不斷地進步,探測飛行物體的手段日新月異,在今天複雜的電磁環境中F-22過度依賴雷達隱形是得不償失的。
想想看,為了讓敵人變成近視眼,不惜自己也成了近視眼,忘記作戰的目的是什麼?這是甚麼軍事指導哲學?
戰爭的目的就是摧毀敵人,令敵人屈服,這中間的過程說白了就是殺人。所以軍人必須有血性,而且還不是一點點,要會殺人同時也肯犧牲,這樣才能打仗。高科技戰爭絕不等同於打電動玩具,照樣要準備付出血的代價。回顧歷史,美軍也不是全靠武器打贏二戰的。奧馬哈海灘是諾曼底最險峻的部分,美軍為自己選擇了最難進攻的奧馬哈海灘是何等英雄氣概,美軍在硫磺島浴血奮戰的勇猛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那裏去了?
YST並不鼓勵美軍飛行員有「黃繼光堵槍眼」的精神,但是「零傷亡」的作戰哲學如此發揚光大而又無處不在與無孔不入,軍人的血性何在?
如果美國設計高科技武器的目的就是要把戰爭變成像打電動玩具一般地安全,這仗就不要打了,美軍必敗無疑,因為美國的財政負擔不起。
美國的軍費就是在這種「科技至上」和「零傷亡」無限上綱的指導原則下惡性膨脹,終於拖垮了國家的財政。
丁. 美國戰機雷達艙的RCS
我們現在再回到雷達艙的RCS問題,因為這是隱形戰機最關鍵的地方,也是美國神化F-22的地方,所以不能輕輕放過。
YST知道有些網上“大神”看過一些有關F-22的天線罩的神奇報導,號稱F-22的天線罩有Band Pass Filter的功能,只容許本身發射的電波進出,其他的頻率則一律被被阻擋在外。“大神”因而故作神祕,自以為懂得很多,輕易地就相信F-22 RCS的神話。
其實,工程上的東西沒有什麼神祕的,任何filter,不論是high pass、low pass還是band pass,都有某種filter frequency responce可追尋,不可能是滴水不漏的完美濾波器。“大神”有本事就畫出attenuation的曲線,大家討論;若是畫不出來,就不要宣傳神話。
YST 認為上面 Band Pass Filter 的說法乃無稽之談,因為有三點是說不通的:
1.F-22的雷達罩如果真能夠只容許本身發射的電波通過,那麼何必把天線斜置?
2.F-22宣傳它的雷達有電子戰的功能,電子戰最基本的功夫就是從事非常寬頻的噪波干擾(white noise jamming),這個噪波如何通過F-22神奇的雷達罩?
3.F-22號稱可以被動探測敵機,也可以收集電子情報,如果F-22的雷達罩是很窄的 Band Pass Filter,那麼這些訊號都被雷達罩過濾掉了根本接收不到,哪還有甚麼探測與收集的能力?
讀者難道看不出來美國宣傳這些神話的內容是處處互相矛盾的嗎?
不要告訴YST F-22有一個電鈕,飛行員按一下雷達罩就是 band pass filter,再按一下就不是 band pass filter。
做為知識分子要有獨立分析和判斷的能力,而不是胡亂接受訊息或相信什麼權威,更糟的是故作神祕假裝知道什麼“內情”而高人一等。
美國的科技先進,但不是神,軍事科技沒有神話。
我們如果比較圖29的平面天線和圖30~34中的AESA就可以發現AESA凹凸不平的程度遠勝於平面天線,所以AESA散射的程度也遠超過平面天線,斜置天線能夠收到多大的效果值得懷疑。從下面圖片中國設計和製造的AESA來看,AESA的外表形狀幾乎都是一樣的,材料也都是用砷化鎵(Gallium Arsenide)製造的晶片,沒有任何理由F-22的AESA的RCS就比別國的產品低兩個數量級(20dB),這是怎麼也說不通的。
美國空軍的報告明白宣稱F-22正前方的RCS為0.0001~0.0002平方米。這個數字是不可能的,屬於欺騙性質的宣傳或是玩弄詐術的心理戰,反正不是什麼光明磊落的正道,不該是一個處處以領導者自居的大國所做的事。這種行為看似小事,其實不然,它正在不斷侵蝕美國極力塑造的全球無敵的可信度,因為真正有自信的國家是不會浮誇和虛張聲勢的。
F-22處處都有問題,當初大肆吹噓、到處嚇人,如今全面無限期停飛,所有製造的神話不攻自破。
空中武力是非常重要的軍事指標,美國的空中優勢也就剩下二十年。
美國的軍事霸權正隨著它的自信在消逝,退出亞洲的勢力範圍是遲早的事,新加坡已經開始恐慌,美國自己也知道。
戊. 日美歐俄戰機裝備AESA的時間
全球目前已經或預計裝備AESA的戰機有:
日本的F-2(2000年);
美國的F-15C(2003年)、F-22(2004年)、F-16EF(2004年)、F-18EF(2005年)、F-35(2018年);
歐洲的戰機目前沒有裝備AESA,未來預計是法國的「陣風」(2013年),德國和英國的「颱風」(2015年),「颱風」的AESA號稱將有1500個T/R組件,這也許太樂觀了一點;
俄國準備在2014年為Su-35裝備「無源相控陣雷達」,這和「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有顯著的差距。
己. 中國大陸的AESA
「有源相控陣雷達」是第四代戰機(俄國的第五代)的要求之一,中國大陸也為她的四代機J-20研發了AESA,而且提前用在J-10B上鍛鍊。
YST知道的訊息是J-10B的AESA有1000~1200個收發單元,對3平方米RCS目標的發現距離是160~180公里。如果是真實的,YST認為這個數據相當先進,完全跟上當前美國最先進的雷達。
所以我們看得很清楚,中國大陸的雷達技術緊跟美國,把其他國家都拋在後面。雷達技術是電子技術的指標,中國在軍用電子技術上應該相當先進,與歐美在同一梯隊,尤其是電子戰的技術應該也是緊跟美國,不會有太大的落差。YST不願意談電子戰,一方面這屬於機密範圍,另一方面這玩意兒也沒個標準,可以各說各話,只有打起來才知道。
最近有網友公布下面的照片引起一番討論,質疑J-10B的雷達相控陣天線不是有源而是是無源的。
圖37:J-10B和他外露的雷達天線
圖38:J-10B雷達天線近照(特寫)
圖38上面中間那一排八個紅色物體是「敵我識別」(IFF)天線。質疑的網友聲稱這是無源相控陣天線因為有源的上面都不會裝IFF天線。
YST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也看不出來IFF天線和無源相控陣天線有什麼必然的關係。有天線專業的網友請補充說明。
YST知道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大陸的南京電子研究所在2008年就做出來了,沒有理由今天在J-10B裝無源的,性能降低太多了。如果這麼做,YST能夠想到唯一可能的理由是省錢,不過省這點錢對今天的中國而言意義實在不大。
YST個人認為PESA可以用在FC-1(梟龍)上,但是不適合用在J-10B上,即使不為了幫助J-20提早成軍也不適合這麼做。
J-10是一線戰機,任何一線戰機,譬如J-10、J-11、JH-7等等,都應該裝備有源的相控陣雷達,不能為了省錢而降低關鍵性能,否則會因小失大。
(未完待續)
漫談隱形戰機(XIV):「科普文章」和「軍事網壇」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1樓. 轟之王2013/01/01 19:21YST大大可以稍微看一下嗎...不知我這樣講對不對...
"J-20和F-22在隐形程度方面差不多,换算成雷达测距公式其实相差无几在空战中毫无意义"
基本上这句话在前半段中是对的,后半段就显示出说这句话的人不是很懂得隐形所带来的意义。这边要先给比较基础的jrs们打好观念:我们所谓隐形其实算是一种"电战" 手段。比较有常碰军事的人都知道雷达测距和自身的RCS量值是成4次方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你RCS值减少16倍(例如RCS从0.16→0.01)那同 一部雷达探测你的距离就会减为1/2(例如从50公里→25公里),所以在F-22与J-20这种RCS只相差3~4倍的组合探距差的确就不太明显,但 RCS值的差所带来的好处主要还有在电子干扰方面,大家应该要了解现代视距外空战中最重要的 环节是电战,对一架隐形战机来说当自身的RCS值下降平方倍时其所需要的电子干扰功率或敌方雷达的烧穿距离(born)就会减为一半,这时RCS的数值差 所带来的电战效益就会非常惊人,更别提美国空军在电子系统上的先进和领先,当然这边不是说美国这种彻底烧钱追求极致隐身的方式是好的,而是在向大家解释 RCS的差值所代表的意义不是像外面人所说的如此简单至於F-22被動定位系統那是得力於身上的ALR-94,那是360度無死角的被動探測系統
F-22 rcs值的問題我覺得美方並無說謊,那是前提不同的問題,美國是以正面最佳角度去做計算的,不過正如你說的這沒什麼用,澳洲有個著名的軍事網站就有說在一般空戰去計算"正面平均"rcs比較有意義,在這個前提下F-22是0.01而J-20是0.03~0.04
探距上這沒有什麼差別不過像我上面講的在電戰上這兩個意義不同
尤其不管怎麼說F-22的電子系統還是比目前中國先進許多(美國有為F-22做電戰中期提昇)
- 20樓.2012/01/08 19:43xxx
1.俄國的AESA早有了而且成熟度相當高不知作者為何不提????無論是Phazotron Zhuk AE或SH121都是公開的東西,而且時程不比歐洲各國慢
2.J10B確定是PESA,而且技術上源自俄國,俄國官方已承認作過技術轉移,不過是上代技術必須犧牲探測單元加裝IFFF比IRBIS RBE2 落後不少 - 19樓.2011/07/23 00:23回:僅限X波段以下透波
1)經計算後主動雷達版面固定與水平成120度,而容許50%損失下(+/-60度),主動雷達版面有下視30度能力。其足有地/海打擊能力。
2)而主動雷達版面固定與水平成120度,主要是由正前/下方照來的雷達波將反彈向機頭正上方位置。而機械佈局也可減免。
3)至於透波雷達蓋可以忘掉。 - 18樓.2011/07/23 00:071)先生您是對的,圖38上面中間那一排八個紅色物體是「敵我識別」(IFF)天線。
2)經計算後主動雷達版面固定與水平成120度,而容許50%損失下(+/-60度),主動雷達版面有下視30度能力。其足有地/海打擊能力,故不再有機械布局。
DICK - 17樓. 琴歐洲--34F爆乳魔女袁曼軒2011/07/16 11:59僅限X波段以下透波
機首雷達罩單向透波 如你所言恐屬宣傳
而雙向透波 但限於能夠通過X波段與以下波段雷達波 卻很有可能
這樣F-22A在X波段以上 就能像殲20那樣 機首方向下降 達-40dB
這就有可能達到0.0001平方米的雷達截獲面積
臭鼬廠研發初代平台就說過降到鷹眼大小的目標 而雷達罩問題並非不能解決
只是他可能用別的障眼法搞亂其他國家研發工程人員的思維方向
例如 雷達罩內埋金屬網 過濾他不想讓他進來的雷達波 但這方法太簡單所以 F-22A把天線斜置 該是因為雷達罩也剛好能通過X波段與以下波段 斜置有利於降低X波段及以下波段的RCS
F-22A雖宣傳它的雷達有電子戰的功能 但卻又說被F-18G幹掉 而後者較接近真實 因為F35也往這方向改進
電子技術進步速度 遠超過航空技術進步速度
至於F-22A號稱可以被動探測敵機 也可以收集電子情報 很可能只限於X波段與以下波段
- 16樓. 小黑本本2011/07/15 02:42发达就发达吧
我学的是电子工程专业。
对于大陆的水平,可以认为很先进,也可以认为很落后。
作为一个黑洞,永远都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在2004年我就有看过空警2000的试飞。
不要认为网友都是什么都不懂。
大陆的技术不想政治化,但是被逼无奈的政治化。
- 15樓. ST602011/07/14 03:49感謝YST市長的文章和科技知識分享
近年來中國微波技術發展飛快﹐二十多年前﹐美國對中國科技管制﹐Ft 2GHz小信號電晶體要申請批準才能出口中國﹐以為中國非常落後﹐IEEE微波工程組到中國參觀﹐在某大學電子實驗室看到10GHz LNA測試。
科技發展全靠人才﹐二戰後美國理工教育發達﹐50-80 年美國微波工程師人數世界第一﹐微波雷達技術領先。中國 70 後大力培育微波工程人才﹐多所大學甚至有獨立的微波工程系﹐而美國唸微波的學生越來越少﹐如今中國微波工程師人數是美國三倍﹐在眾多工程師努力下﹐中國微波和雷達技術已不亞於任何一國。
YST市長曾修過微波等課程﹐本人也有幸修過天線理論和微波並做過衛星電視接收機設計工程師﹐所以對YST的觀點相當贊同﹐有相當知識基礎才能理解差異及客觀評估。有些網友缺乏微波及天線專業知識(或許工程學位都沒)﹐卻超喜歡把工程技術議題政治化。 - 14樓. 小黑本本2011/07/11 23:11YST怎么会知道国家机密的
在大陆的保密之下,YST竟然还能估计出雷达的性能等等,这个厉害,相当的厉害。我总有感觉是臆测,毕竟大陆外泄具体参数很少。
说实话,大陆的电子产业到底有多发达?基础集成电路设计能力有多强?自己感觉可能连台湾都比不过。
就那么回事吧,也许突然有天,我们也能做出超越世界水平的芯片
- 13樓. 貪汙無罪嫖妓有理(一邊一咯,叫雞聯盟)2011/07/11 17:30其實只要是中國人都喜歡品頭論足別人做好的東西
但是自己做不出。
中國功夫用嘴巴可以把敵人說的一無是處,這個大家都很清楚。但真打起來"那可不行"!!
- 12樓. OOPs2011/07/11 01:52機械轉動雷達 - 回Juno
- 你文章中疏漏的另一點是雷達取消機械轉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戰鬥機可能在高速運動時飛行員及其他機械零件都必須承受好幾個G的重量。 機械轉動的雷達必須在幾個G時仍然準確推動雷達,這要比改良電子系統困難麻煩的多。
=============================================
事實上改良電子系統要比設計機械轉動裝置要難太多了。如果不,為何YST一直認為F35的AESA非要用轉動部分呢?介紹你看一個資料窮人版的AESA如何運作。
Saab JAS 39 Gripen http://en.wikipedia.org/wiki/Swashplate
沒有隱形要求的戰機大可採用這種設計減輕成本和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