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軍事常識:青銅器時代的冷兵器
2005/08/29 11:14
瀏覽6,361
迴響1
推薦6
引用0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到中華武術,這屬於「軟體」。軍事的「軟體」通常是建築在「硬體」上的,它們之間互相影響而產生演變。現在我們要開始談談硬體。「十八般武藝」之中有十七項帶有硬體,而其中絕大部分的硬體屬於金屬製品,所以我們把重點放在金屬製的冷兵器上。尤其我們要強調的,是中國古代的冶金術。我們的祖先在這方面具有了不起的、領先世界的科技。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人類進入了青銅器時期,中國也不例外。中國人很早就發現如果把銅加入了鉛和錫,就形成青銅合金。青銅合金硬度高而熔點低,容易加工,逐漸取代了石器。中國的工具從此進入了以金屬為主要材料的階段。

 

根據【考工記】的記載,戰國時期的工匠已經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能夠充分掌握以冶煉青銅的技術,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把合金中的銅與錫的比例加以適當的改變。記載中說:金有六齊 :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 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 殺矢之齊;金、錫各半,謂之鑒燧之齊。

斧斤、戈戟要求一定的硬度與韌度,而大刃則硬度更高,但是韌度稍為差一些。【考工記】上面所提的各種比例,經過現代科學的驗証,是相當正確的。

 

有一點我們必須說明的是:青銅器氧化後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層,這對器的本體反倒有保護的作用,所以青銅器雖經過千年的埋藏,仍然大致完好;而鐵器除了極少數經過表面處理的,往往銹蝕殆盡,造成出土物考証的困難。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對唐宋兵器的瞭解遠不如戰國兵器的原因。

 

說到青銅兵器就不能不提中國的青銅寶劍,它當時的鍛造技術遙遙領先全球。

 

青銅器的歷史雖然極為悠久,由於青銅的特性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於砍劈,最早是用來做切削的工具,而非兵器。根據考古的資料,早期的青銅劍大約是在商朝(公元前十八世紀)才成形,長度僅有十餘公分(再長則容易折斷),作為近身防衛武器。

青銅劍是否能夠盛行與中國古代戰爭的型態有密切的關係。自商王朝到春秋,正式的戰爭是以車戰為主,接戰的範圍和兵器舞動的空間都比較大。戰車上的武士遠距離用弓箭對射,近距離則是戈戟相交,很少用劍作戰 

 

到了春秋時期,戰爭的形式進入步戰。在近戰或肉搏的時候,劍既能刺又能砍,又有兩面開刃的特點,劍的特性逐漸顯露出優勢,開始受到重視。隨著鍛冶技術的發展,劍的長度逐漸增長到五、六十公分,進入青銅劍的高峰期。

尤其這個時期江南的吳國和越國相繼崛起,互為世仇,爭霸於南方。當時江南地區遍地林莽,水網縱橫,奔馳在北方平原上巨大又沈重的戰車,在這個地區幾乎無用武之地。相反的,步兵和水兵成為吳越軍隊中主要的兵種,短兵器在這裏逐漸取代了長柄的兵器,劍遂成為吳越地區作戰格鬥中一種主要的常規武器。

 

劍用於實戰以後,它的研製就得到加速的發展,技術不斷提升。當時吳越地區鑄劍的水平遠遠超過中原諸國。後來,楚國併吞了吳越兩國,楚國也成為春秋末期的產劍名地。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鑄劍大師,譬如歐冶子、風胡子、莫邪、干將等,冶鑄出莫邪、干將、湛盧、巨闕、純鉤、龍淵、太阿、工布、魚腸等等歷史書中的千古名劍,令我們後人心馳神往。

 

【吳越春秋】中,記載「純鉤劍」曰: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記載「太阿劍」曰: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記載「工布劍」曰:文若流水不絕。古人用龜文、縵理、列星、溢水、冰釋、高山、深淵、水波、珠衽、流泉等形容詞,都是指青銅劍身上的摺疊花紋。這些令我們心馳神往的溢美之詞都活在我們的想像中,一直到「越王劍」出土後終於被証實。古人所言誠不虛也。

 

下面這張照片就是在不同光線下拍攝的、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青銅劍」:

 

「越王勾踐劍」(原劍)的五幅不同照片。此劍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這把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青銅劍,1965年12月出土於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號楚國貴族墓,距離春秋時代楚國的別都紀南城故址七公里。

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發現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銹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二十餘層一划而破。劍全長為五十五點六公分,其中劍身長四十五點六公分,劍格(劍柄與劍刃相接處)寬五公分。劍身滿佈黑色菱形的幾何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纕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繩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

劍身中間靠近劍格,鐫有八個錯金鳥篆體銘文,劍的古寫體,劍主人鳩淺就是臥薪嚐膽終於滅吳的越王勾踐。考古學家稱此劍為「勾踐劍」。無論就勾踐劍的外型研製,還是質料搭配,這口劍都毫無疑問是我國青銅短兵器中罕見的珍品。

 

武俠小說中常有斬金斷玉,削鐵如泥的寶刀和寶劍,這是真的嗎?專家的回答是肯定的:兩千五百年前中國人就鍛製出鋒利的青銅花紋刃,可以斬釘截鐵,其他刀劍和它接觸,很少有不被砍斷或損壞的,這不是小說裏的想像,而是中國冶金家的傑作。【戰國策】中就有記載,吳越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所以吳越的鑄劍師用金屬器皿來試劍是常事。

而【莊子刻意篇】則云:吳越之劍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是故春秋與戰國時期,吳越製作的青銅寶劍,身價之高,自不待言。

 

「越王勾踐劍」製作技術之精湛、工藝之華美,可稱舉世無匹,有天下第一劍之稱。尤其是劍身的表面處理,不但具有神祕華麗的花紋,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鋒銳如新,這種製作處理的技術有一部分至今仍然是個謎。

面對兩千多年前同行的作品,冶金專家們都嘖嘖稱奇:中國在春秋時代青銅鑄劍的工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不但劍刃鋒利無比,劍身青銅合金自然形成的花紋與光澤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所需技巧以今天的工藝都很難企及。

 

根據1977年12月上海復旦大學實驗室科學家的測定,「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是青銅和錫,還含有少量的鉛、鐵、鎳和硫等。劍身的黑色菱形的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精磨的技藝水平可以和現代精密磨床生產的產品相媲美,充分顯示當時越國鑄劍工匠的高超技藝。

 

【湖北日報】2004年4月14日報導,越王勾踐的自用劍于1965年出土,當時在中國造成轟動。但是,更轟動的是古劍的科學研究報告。

這把寶劍令人們提出很多問題:

為何古劍在墓中被水浸泡了兩千多年沒有生銹?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

絢麗的菱形暗紋是如何產生的?

古人採用何種精密技術鑄造出劍柄上間隔只有 0.2 毫米的 11 個同心圓?

 

科學家回答了第一個問題。這把古劍能夠千年不銹是因為劍身上鍍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一九三七年,美國在一九五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然而我們的老祖宗卻早已在兩千多年前就掌握這項先進的工藝了。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科學百科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中州楚佩
2009/10/23 09:33
muuuuuuuuu
青铜武器的顶峰应该是战国的秦军剑。长度超过100cm。为了克服青铜本身的弱点,秦军工匠用不同的铜合金制造剑刃和剑身,而且精心设计了符合力学原理的剑身形状。秦军佩剑锋利且有韧性,既可刺杀又可砍杀,性能超过当时的普通铁剑。更重要的是,秦军剑是标准化大规模制造的。秦军横行天下,其武器的性能领先诸国也是重要原因。

北京的首都博物馆有秦剑实物展出,如果仔细看可以发现剑身并不是简单的金属片。其横截面是一个八边形。剑身到剑尖也不是简单的减小剑身宽度,而是有一个蜂腰设计。秦剑可以说是把青铜材料的性能发挥到极致了。

同样的还有秦箭的展出,一样的标准化,三棱箭头一样的符合力学原理,而且这次还要再加上模块化。箭头箭身可以替换的

我的家乡在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