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軍事常識:冷兵器時代與中華武術
2005/08/26 15:23
瀏覽5,674
迴響1
推薦6
引用0
中國人很多愛看武俠小說,YST 也是其中之一。
不論你看不看武俠小說,聽說過「十八般兵器」嗎?嗯,沒聽說過。
好,那「十八般武藝」總聽說過吧?是的,每當中國人誇口自己樣樣都行,就會說「咱十八般武藝無一不曉」。

對了,這「十八般兵器」就是從「十八般武藝」一詞演化而來。

如果考據歷史,「十八般武藝」最早出於南宋岳華編的兵書【翠微北征錄】。岳華中過武狀元,此書編於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此書在戰亂中失傳,不過後人謝肇浙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作了如下的敘述:
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銊、十戟、十一鞭、十二 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棉繩套索、十八白打。
前面十七種是兵器,第十八般武藝「白打」,就是「徒手拳腳功夫」。

不過【水滸傳】裏面寫的十八般兵器又與上面所述稍有不同,在此就不多說了。
不管怎麼說,這些兵器都是完全靠人的力量來使用,統稱為「冷兵器」。

冷兵器本身沒有能量,全靠使用者的力氣和技術,所以個別差異很大。譬如關公舞大刀就和YST舞大刀威力差很多。這是冷兵器和熱兵器根本上的區別。熱兵器借助化學反應本身帶有非常大的能量,一個弱女子手握一把手槍,只要使用得當,就能致死數名彪形大漢,給對手形成極大的威懾。化學能量的使用完全改變了戰爭的型式,這是後話。

中國人對冷兵器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中華武術博大精深,遠遠凌駕於西方各國,在冷兵器時代是非常關鍵的。

中華武術有地方特色,有道是南拳北腿,東槍西棍,就清楚地點出武術的地方色彩。

中華武術對各種兵器有都有獨到的看法,試舉四種基本兵器:
槍為百兵之王:槍在實戰中威力強,攻防速度快,富於變化,往往使人防不勝防,故為兵器之王;
刀為百兵之帥: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不同的刀可以馬戰,也可以步戰,或馬步通用。刀法較槍法簡單,容易學也容易掌握,中國歷代的軍人以使刀的最多,最有名的就是武聖關羽的八十二斤青龍刀;
劍為百兵之秀:劍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只是在頻繁的戰爭中,逐漸被其他的兵器所取代。但是劍走龍蛇,瀟灑飄逸,美不勝收。劍不如刀法凶猛威武,而是有一種儒雅之風,所謂劍走輕靈,溶入了藝術境地,深為中國人所喜愛;
棍為百兵之首:棍是人類最原始的武器了,但是會不會使,差別就太大了。相信看過少林武術的網友一定不會小看一根棍子的威力。

刀、槍、劍、棍是中國武術最重要的四種兵器。棍是最基礎的,槍是最複雜的。槍法之多其他兵器無法相比,各家槍法都有深奧之處,學習的時間最長,也最難掌握。相比之下,棍法就簡單多了。至於刀劍,則介於槍棍之間。刀為一面刃,劍為兩面刃,掌握劍術又比刀術為難。是故中國習武之人有一句諺語:月棍、年刀、久練的槍、寶劍隨身藏。一語道破四種基本兵器學習的特點。

如果和外國武術做一個比較,西洋拳和西洋劍的變化、技巧、和威力比中國武術就差多了。台灣人崇日,連李登輝都穿日本武士的服裝和年輕哈日族擺日本浪人的姿勢照相,那些哈日的連續劇也喜歡表演一下日本的棍道之類的玩意兒。但是我對東洋劍術和棍法的評價並不高。日本武士那種高聲吶喊,然後把刀棍猛力上下砍殺的方式並不可取。

日本武士的雙手劍道是在唐朝時由中國傳過去的。中國的雙手劍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特點是大開大合,利於陣戰,威猛有餘但不夠靈活、缺乏變化,並不利於民間一對一的格鬥。
日本武士強調的是:在敵人砍倒我之前,先砍倒敵人。所以他們注重的是速度,是一種完全的攻擊,沒有防守,以一股跟敵人同歸於盡的氣勢,一刀殺掉對方。所以他們並不需要很多技巧,只需要速度與足夠的勇氣。

中華武術講究收發自如,變化多端,攻中有守,守中有攻,蓄勢待發,伺機而動,不把招式用老,以智取,不以力敵,完全是另外一種境界,是武術中又帶有高度藝術性的境界。我們都看過「臥虎藏龍」這部電影,章子怡在酒樓裏大敗群雄的劍術就像舞蹈一般的優美,這就是導演李安想表現的中華武術的特性和哲理。

中日民族性的不同從武術就可以看出來。

前面說過冷兵器本身沒有能量,全靠使用者的力氣和技術。技術可以隨著時間和經驗而增加,但是力氣則隨著年齡而減弱,早年適用的兵器有時就要重新考量。古時候的戰將五十歲是一個關卡,一過五十,體力、眼力、聽力、和反應都會加速減退。譬如三國時的一流勇將張遼、徐晃、甘寧等都是在五十多歲時中箭而死。但是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乃是武聖關公。

當年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何等神勇。但是關羽最後敗走麥城,竟失手於東吳的二流小將馬忠,被擒後遭處斬。仔細推想其中緣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關羽早已年過五旬(史書記載關羽享年五十九歲),體力已大大不如當年,不適於繼續使用八十二斤(四十九點2公斤)的大刀,太沈了。兵器過重則不能得心應手,年輕時刀法的變化和速度已經使不上來。但是關公太驕傲了,明知體力不如從前,也不肯減輕大刀的重量,終於送了性命,落得身首異處。一代名將如此下場,令人感慨。

在飛彈和衛星滿天的二十一世紀談軍事,居然討論起中華武術,似乎有點落伍。其實不然。

近身搏鬥在今天的戰爭中仍然是需要的,尤其是特種部隊,譬如美國海軍陸戰隊著名的海豹部隊(SEAL)。大陸解放軍特種部隊的訓練就更加嚴格了,有特別專門的武術訓練,每個軍官和士兵都具有徒手斃敵的功夫。這些特種部隊不論是在敵後從事破壞工作,或是在大軍發動進攻前潛入敵營,進行火力偵查和情報竊取,為了隱密,冷兵器是他們的首選。特種部隊的工作影響整個作戰計畫,常常是一場戰役勝敗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武術是培養國民尚武的精神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它不但鍛鍊我們的體魄,更堅強我們的戰鬥意志,這對強國是非常重要的。從三0年代的對日抗戰起,中國在武器遠不如人的情況下沒有輸過一場對外戰爭,主要就是憑藉祖先留給我們的戰鬥意志。一個國家有再精良的武器,如果沒有士氣的話,是無法贏得戰爭的勝利的。

中華武術在中國五千年抵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孔子把「射」定為六藝之一,古人重視尚武精神是顯而易見的。若是沒有這種尚武的精神,中華民族早就在世界的歷史中消失了。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科學百科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大風
2009/04/21 23:41
李小龍的武功就是由詠春拳演化而來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有悠久的傳統.像李小龍的武功就是由詠春拳演化而來.而詠春拳又來自於少林寺.這是我最近才知道的.由此可知一個武術大師的功夫絕非靠自己就能練出.而是許多年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