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漫談坦克(十五):台灣的輪式裝甲車(上)
2009/09/14 10:00
瀏覽26,713
迴響3
推薦14
引用0

上一篇我們相當詳盡地論述了台灣的坦克,從古寧頭戰役大捷立下大功的史都華輕型坦克(美軍代號M5),到與美國聯合開發的混血「勇虎」,照道理說對台灣坦克的敘述已經談完了。

 

但是台灣問題是本論壇的核心話題,我們論述台灣的坦克為的是給讀者一個基本的瞭解,那就是台灣的裝甲力量在兩岸戰爭中能扮演什麼角色。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那麼上一篇的敘述是不夠的,因為我們沒有談論一個非常重要的武器 — 輪式裝甲車。尤其在論述了所有中華民國遷台後的坦克,我們不能不提“雲豹”裝甲車,因為它是中華民國唯一自行設計和生產的裝甲車輛。

 

“雲豹”不是坦克,但是它是非常重要的裝甲車,屬於輪式裝甲運兵車。使用同樣的底盤,“雲豹”能夠以多種面貌和形式出現在戰場擔負不同的任務,用途非常廣泛,在台灣的防禦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們既然論述兩岸之間可能發生的戰爭,這種輪式步兵戰車就不能不提。

 

1. 輪式裝甲車的重要性

 

YST 個人非常喜歡輪式裝甲車,它們的越野性比履帶車稍差,輪胎的防護性也比履帶稍差,但是輪式裝甲車重量輕、速度快、耗油低、一次機動的距離遠、輪胎比履帶可靠性高而且保養與維護容易得多、對乘坐人員而言也比較舒適。尤其台灣的地形是河流多、橋樑多、水田多,這些對履帶式的坦克都非常不利。在台灣這種公路相當發達的地區作戰,輪式裝甲車特別合適,如果戰術運用得當甚至還具備一些優勢。

 

重量輕和速度快是輪式裝甲車最重要的兩個性質。重量輕有利於空運與空投,速度快使支援作戰的功能與生存率都大為提高。輪式裝甲車是現代快速反應作戰的利器,它的功能不是坦克能取代的。即使像美國這樣的坦克大國也非常重視輪式裝甲車,我們來看兩張照片。

 

 

圖147:美國史崔克裝甲運兵車(Stryker APC)穿越韓國險峻崎嶇的山區從森林中快速駛出進入射擊位置,展示其卓越性能。

 

 

圖148:一輛史崔克裝甲運兵車在伊拉克由輪胎著火引發的猛烈燃燒導致車輛全毀。注意這輛裝甲運兵車四周裝了我們在「漫談坦克(三)」所說的“鳥籠裝甲”。

 

在敘述輪式裝甲車之前讓我們先釐清一個簡單的術語和符號。軍用輪式車輛通常都用NxN來表示總共有幾個輪子和由幾輪子來傳動,第一個N表示有幾個輪子,第二個N表示幾輪傳動。這兩個數字不一定相等,因為不是每一個輪子都一定和發動機輸出的動力連接。通常輪子越多代表車子越重;連接動力的輪子越多則越野性越好,當然機械設計也就越複雜,價格也越高。譬如8x8就是8個輪子和8輪傳動,家庭用的車輛多半是4x2,休閒吉普車幾乎一定是4x4。

 

2. V-150S 四輪裝甲車

 

國軍最早的輪式裝甲運兵車是4x4的V-150S(見下圖),從1981年起陸續進口了三百輛,是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的第二大的買主,購買的大部分為基本型。由於此後國軍未能大量裝備更新與更高性能的輪式裝甲車,今天 V-150S仍舊是國軍的主力,所以我們需要對它做比較詳細的介紹。

 

 

圖149:國軍 V-150S 四輪裝甲運兵車,9.888噸。

 

 

圖150:今天 V-150S 仍是國軍輪式裝甲車的主力。

 

 

圖151: V-150S 的戰鬥姿態

 

V-150S是V-150的改進型,V-150是美國凱迪拉克公司(Cadillac Gage)六0年代初的產品,曾用於越戰。

 

國軍的 V-150S 有四個型式:

人員運輸型(基本型),迫擊砲車型(81毫米或107毫米迫擊砲),拖式飛彈車型,和救護車型。

 

人員運輸型,也就是基本型,是國軍 V-150S的大部分車型,有三名乘員和2名載員。

 

V-150S的車體採用高強度均質鋼板銲接的結構,裝甲厚度兩公分,可以防7.62毫米的槍彈與手榴彈。輪胎有自動充氣的功能。

V-150S裝有202匹馬力的柴油發動機,公路最高速度每小時88公里。由於重量輕、密封性好,不需要準備就可以浮渡,用輪胎划水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4.8公里。

V-150S基本型的主要武器是一挺12.7毫米機槍,備彈2000發;輔助武器是兩挺7.62毫米機槍,備彈3200發。

 

國軍曾經有計畫裝備25毫米機關砲來改進V-150S的火力,但是因防護力與機動力無法配合而作罷。就運輸士兵的能力來說,V-150S連一個班(9人)的運送能力都沒有。國軍在輪式裝甲車上的升級勢在必行。

 

3. CM-31 六輪裝甲車

 

甲. CM-31 的練習車 

 

V-150S到了八0年代後期性能明顯落伍,前面說過V-150S的改進非常困難,所以只能考慮新的型號。由於「八一七公報」美國無法提供更先進的輪式裝甲車,於是由美國的科學顧問牽線,「陸軍戰車研發中心」(「兵整中心」的前身)在1985~1989年間派出兩批共十多名軍官,以「三富汽車公司」的名義赴愛爾蘭泰摩尼科技公司(Timoney Technology Limited,簡稱TTL)學習輪式裝甲車的設計。

 

國軍的兵工人員在1985年11月歸國後便展開6x6輪式裝甲車的研發,並完成了一輛六輪的原型車,稱為「練習車」。YST 沒有這輛「練習車」的照片,不過這輛「練習車」的駕駛艙前方有類似法國VAB裝甲車的大面積擋風玻璃,見下圖:

 

 

圖152:做為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法國VAB 6x6裝甲車

 

乙. CM-31 的1號原型車

 

1988年「陸軍戰車研發中心」再度派出兵工人員進行第二階段的合作,改進了設計,並於1992年製造出第二輛6x6裝甲車的原型車,這輛車取消了擋風玻璃,全車都是由裝甲覆蓋,並且在車尾加裝了浮渡用的推進器。這輛原型車被命名為CM31,所以是第一輛CM31的原型車,見下圖。

 

圖153:CM-31是台灣首次自行研發的輪式裝甲車。(不能確定這輛是1號還是2號,但確定不是「練習車」。

 

CM-31戰鬥重量15.5噸,除了兩名編制人員(駕駛員與車長)還可以運載10名士兵,主要武器是一挺12.7毫米重機槍,動力系統是美國康明斯(Cummings)350匹馬力柴油發動機,最高速度達到每小時100公里,最大航程600公里。

 

在測試CM-31的時候,「兵整中心」同時也邀請了歐洲4種知名的6x6輪式裝甲車進行比較測試,最後只有奧地利的「遊騎兵」與法國的VAB成行。測試非常仔細,除了測試戰術性能之外還包括實地操作,桃竹苗到處跑、下濁水溪、上合歡山。經過兩個多月的嚴苛考驗後,「遊騎兵」獲得最高成績,VAB次之,CM-31不但敬陪末座而且總成績的分數只有VAB的一半,最後被裝甲兵學校的測試小組評為「無後續研改價值」,敗得相當難堪。YST 不敢想像在這種情況下「兵整中心」還再造了一輛CM-31的原型車。

 

裝甲兵學校測試小組的評語是有道理的,除了傳動系統、液壓系統、中央胎壓系統、動力轉向系統、電源供應系統、浮渡時吃水過深危及安全、載重能力只有兩噸使變種困難、部件安置不當使維修困難等等設計問題,還包括嚴重的品質不良和經常性的故障,包括在合歡山煞車碟燒紅和燒焦、動力輸出軸發生斷裂、變速箱在顛簸的路面發生跳檔等等,這些都不是小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整輛CM-31需要重新規劃,工程浩大幾乎等於重新設計。

 

丙. CM-31 的2號原型車

 

但是「兵整中心」鍥而不捨,製造出了CM-31的2號原型車,配置煥然一新,1號原型車大部分的問題都獲得解決。2號原型車在1997年台北世貿航太展中首度亮相,見下圖:

 

 

圖154:這是CM-31的2號原型車在1997年台北世貿航太展中首度亮相。這輛車從2001年起成為國軍憲兵「萬鈞車隊」的總統座車。

 

CM-31沒有進入量產。據YST所知,沒有第3輛CM31的原型車。也就是說,有關CM31只有一輛「練習車」和兩輛「原型車」,國軍沒有製造第三輛。

 

所謂「練習車」是研發過程中的實驗車,不但沒有定型,研發人員自己知道很多性能都達不到設計指標,這輛車是給研發人員盤弄和實驗的玩具,並不具有CM-31代號的資格。真正具有CM-31代號資格的只有後來的兩輛原型車,而以第2號原型車,就是圖50在台北世貿航太展中亮相的那輛,性能比較好。

 

丁. CM-31 被放棄和所有車輛的歸宿

 

CM-31的生產計劃最終被放棄,但是兩輛CM-31的原型車並沒有浪費。

 

比較新的CM-31的2號原型車就在2001年09月運到台北市憲兵二0二指揮部編入裝甲憲兵營,擔任維護總統的「萬鈞計畫」的車輛。在發生危險情況的時候,「萬鈞計畫」的車隊能迅速將總統以及官邸其他人員撤至松山機場。被取代的V-150S已經相當老舊,而且內部空間狹小,配給陳水扁的座車還曾經發生車艙漏水的現象。CM-31不但寬敞而且有更好的通訊與指揮設備。

 

比較舊的CM-31的1號原型車在1999年與中科院合作改裝為地對空飛彈的移動發射車。「兵整中心」利用這輛車的底盤上面架設「天劍一型」空對空飛彈,成為陸上發射的移動短程防空系統,見下圖:

 

 

圖155:國軍 CM-31 短程防空導彈發射車

 

上面這個移動短程防空系統就是「兵整中心」向空軍防砲部隊推銷的「捷羚」系統。但是空軍認為CM-31的裝甲底盤成本過高,最後選擇以四輪小卡車的底盤作為「捷羚」系統的載具和發射平台,CM-31的發展機會再度落空。

 

有蘋果日報的記者在2008年12月22日報導:「裝甲憲兵營配屬到202指揮部的裝甲車排,由三輛CM-31裝甲車組成,負責護衛元首、政要於戰爭時啟動「萬鈞計畫」,載他們撤退轉往其他安全處,今年漢光演習、玉山兵推均以萬鈞排為主幹進行實作,前總統陳水扁就曾親自搭乘。」

 

咦,奇怪,哪裏來的三輛CM-31裝甲車?

YST 猜想除了兩輛原型車一定是把「練習車」也算上了。

 

所以CM-31研發過程中所有的車輛都找到合適的歸宿了,完全沒有浪費,對得起納稅人。CM-31雖然無法在戰場上為國效力,不過做為總統和高級官員以及家屬的逃難專車則游刃有餘。台北市的道路非常好,CM-31,即使是練習車,緊急情況下運送總統和家屬從官邸到松山機場跑那幾里路還是沒有問題的。

 

軍事產品都有時間性,CM-31連續挫敗不能找到買家就注定被放棄的命運。軍事的演變導致性能的要求不斷被提升,90年代的軍事潮流已經進入八輪裝甲車。八輪接地的壓力較低、有更大的裝載空間、有更大的改良餘地和更多的變種(variants)選擇,這使得六輪裝甲車沒有繼續發展的必要,國軍的兵工專家決定跟上潮流。CM-31被淘汰已成定局。

 

雖然CM-31未能量產,但是在設計過程中「兵整中心」學到寶貴的經驗,並且將它用在8x8CM-32的研發上。

 

 

(未完待續)

 

漫談坦克(十):台灣的輪式裝甲車(下)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國防軍事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3) :
3樓. 正媚 大格格
2009/09/18 23:41
好了~~~是唬牌『輪型裝甲中』

好了是唬牌『輪型裝甲中』

全世界還沒有可以對抗,或不怕『50機槍』威力的『輪胎』

而且步兵車上全有配備50機槍

故『輪型裝甲車』是『唬牌』的裝甲車,上了戰場50機槍就將『唬牌車』打爆胎,就掛了戰場上了

2樓.
2009/09/15 16:42
練習車

這應該是傳說中的練習車

1樓.
2009/09/15 02:11
我對輪車的幻想完全破滅

有一年基地訓練之前進行閱兵,地點當然是在裝甲兵訓練基地所在的山區台地上進行,所有戰車、輪車、小車(吉普)...一字排開,場面壯觀。由於連續下雨多日加上戰車與重車經常走過的山路早已經是黃沙漫漫,自然變成了一片泥濘。

閱兵結束之後各單位紛紛將已經在雨中停滯很久車輛發動駛離,結果一輛裝步的悍馬車竟然陷入了停車位置的泥濘當中"爬"不出來,悍馬車的越野能力已經是一流的了,卻還是無法逃脫出來......。這時一旁的"爸午啊"(V-150S台語發音)被開到悍馬前面準備救援,沒多久之後只看到"爸午啊"奮力的爬動四個輪子、刨起一堆泥巴....活像是在原地挖坑似的。結果......

"爸午啊"陷入了自己所挖的坑中也爬不出來!更別說後面那一輛悍馬車了。不得已的狀況下裝步營向戰車連求救....

從此以後我對輪車的幻想完全破滅。

不過後來在三軍聯訓基地勘查演習場地,在車城、保力山跑來跑去都是坐"爸午啊",發現他的優點還不少:非常安靜、安靜到從背後經過只感到一陣風經過(裝步的人說常有人被因此被撞)、平地跑起來很舒服(但是崎嶇山路走起來卻像是在活受罪)、加速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