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撥開聖經文字的面紗,進入古老時空裡與故事中的人物相遇?本文為聖經故事創作心得集合。
第四屆「創世紀文學獎」徵文大賽已開啟,歡迎您參賽聖經故事獎,描摹奇妙救贖故事。
廈門 蕊玉
記得以前在馬睿欣老師的寫作課上學寫聖經故事,是先祈禱,然後隨手翻聖經,翻到哪個人物,就寫哪位。然後細讀與這個人物有關的經文,揣摩他的處境,及可能有的情感,理解神在他身上的作為,及他所彰顯出的性格能力,再設計劇情,將故事呈現出來。
寫作中經常會因為對故事背景和當地當時風俗的不瞭解,導致下筆不確定而卡殼。人物的情感可以想像代入,自圓其說,但史實背景若有誤則貽笑大方,讓文字瞬間貶值。只得盡可能多地查找相關資料,力求少失誤。
Berufung des Apostels Matthäus,Mattia Preti
聖經故事寫作的條框比較多,是祂話語的擴寫版,不能隨意增改。一是史實背景不能出錯,以免混淆視聽;二是祂表達的旨意不能偏移。可以汲取故事中的某一元素或意義深入描繪演繹,卻不能傳達有悖於祂的見解。聖經故事寫作的責任感,其它寫作不能比擬。
在聖經寫作過程中,會逼著自己撥開聖經文字的面紗,讓自己鑽到那個時空裡,與故事中的人物重疊,親自領受祂的旨意恩典。這對讀經和領悟大有裨益。多祈禱,多默想,多查考,聖經故事就容易活起來。若能共情到自己曾經有過的經歷情感,下筆則更加細膩深情一些。
香港 吳世華
在題材挑選方面,我會從自己最能認同的聖經人物故事下手,因為心已被觸動,下筆自有情。撰寫過程中,需要核實和補充不少資料,例如時代背景、風土習俗,甚至宗教禮儀、動植物形態、地理位置等,這也豐富了寫作的素材。聖經故事寫作的弔詭之處,就是在看似有限的經文框架下,發揮無限的創意,把整段敘事「活化」;讀者置身其中,聖靈亦自由運行、引導及造就。
個人認為,每天在意在情地「生活」,多觀察、感受和反思,都有助提升「活化」能力;日常生活多培養同理心,也能增強人物塑造和心理描繪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在聖靈的光照下,對經文有第一手的體會和領受,枝子必須要連於葡萄樹,否則只是「空心枝子」,即或也令人賞心悅目,卻難以呈現真實的生命力。
哈爾濱 薩拉丹丹
寫哪段故事、哪個人物,用什麼方式呈現,需首要思考。每一部小說都有它獨特的呈現方式,不同的人物特質也決定了故事的氣質不同。寫《不同尋常》(路得記)時,因為題目已經選好,所以我只考慮如何呈現。
首先閱讀聖經文本,大量的解經資料和相關考古信息,對古以色列文化、風俗、法律等多方面瞭解。隨著對聖經故事所在世界的瞭解,寫作思路也發生了改變。漸漸地,自己似乎活在那個世界,心中裝滿了要寫人物的情緒和感受,人物也豐滿起來。但無從下筆,好幾個開頭都覺得不適合。最後驗證了一件事,必須要——祈禱。急迫地祈禱求問神,到底要如何安排,第二天又重新開頭才寫下去。
敘述者的角度選擇,是我最先遇到的困難。虛構和想像的邊界也是寫作中遇到的困難。比較擔心筆下的人物過度現代化,長著聖經世界的外貌,卻有著21世紀的思維模式。要下筆描寫細節時,才發現自己對聖經所記錄的那個世界,有陌生感和距離感。那個世界像從未開採的礦,原來我只是在地表撿幾塊碎石而已。這可能要靠再次進入聖經世界來解決了,全面深入地閱讀,恢復對聖經人物人性層面的思考。
聖經故事寫作與我的其它寫作完全不同。對我個體生命而言有深遠影響,聖經故事更像連接神聖的寫作,脫胎於聖經,在一個紮實、真實的聖經世界裡再現情景或虛構人物,一點點給那個扁平的聖經世界打氣,然後它立了起來。
語言的構建充滿了意義。故事可以呈現人性的複雜,聖經故事使聖經中的人活過來,當讀者能從故事中感受他們的氣息和溫度,感受到他們是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人,對我來說有非凡的意義。如果說其它性質的寫作是在構建一條通往神聖的路,那麼聖經故事寫作就是從神聖之路再走回人間。
個人因著聖經故事的一次寫作,用了最大力氣和效率來研讀聖經。聖經故事寫作充滿挑戰,因著挑戰,作者也將在屬靈生命中更新、拓寬和進深,也體驗到與祂同工的喜樂。在聖經故事寫作中,我想一個人的所學、所思、所有的本領和過去的裝備,統統都能使用上,並且還不夠用,想不出還有什麼比這項寫作對作者的操練更全面的了。
台灣 姚映慈
第一次提筆寫聖經人物故事時,我忘記要祈禱求聖靈幫助。後來在固定祈禱時間,特別為此事呼求,之後依循著祂放入我內裡的一絲感動,著手進行寫作,才有所本,字句從無到有。一旦確定人物後,就容易多了。閱讀了經文段落的上下文,漸漸醞釀一些架構、字詞、意念,將這些寫在筆記本上並打字,字詞段落遂不斷衍生。寫完段落,把它們擺一擺,琢磨如何調整次序,加上段落標題;一而再,再而三地潤飾修改。
所遇見的困難是人沒有在場,想拉近時空距離看清楚,想認識了解當時背景資料。因手邊沒有註釋書,但查看了書本與手機的聖經辭典,查出法內力與亞拿父女名字的意涵是祂的面和恩典,把這寶貴信息寫入文中。研經時,也找到「正當那時,她進前來」的解釋,想必亞拿參與了前面經文所述,就是西面遇見小耶穌,唱起頌歌的場景,也安排寫入。
經文段落雖只有三節簡述,也覺得路加寫得蠻完整豐富了,留白處反而有更多想像空間;於是文中,安排從亞拿七歲問父親開始,到96歲在聖殿遇見神為止,中間搭配耶穌誕生的故事。
這次寫亞拿的故事與我先前寫宣教士的故事及家人的故事,並沒有不同之處,都是真實人物故事,只是對人物認識瞭解的深淺不一樣而已。但與家人或宣教士有近距離相處互動,聖經人物與我卻有時空距離,背景環境也不一樣,寫作時,需要搜集相關資料,運筆才順暢。
台灣 左曉娟
浪子比喻中大兒子的心聲(路15:11-32),跟我的成長感受很像。書寫聖經故事時,我數次重新細讀這段經文,赫然發現我的大兒子情結竟然痛得如此深。我看到大兒子在外面觀看父親的種種舉動,便認定父親不公平。就像我永遠看著我父母的背影,認定他們就是偏心,認定我受了極大的委屈,所以很多年我不肯受安慰。
進行寫作時,怎樣準備和下筆?想像自己就是當事人,細細體會大兒子說每句話的感覺,仔細且多次閱讀經文。想像我正在看一齣戲,所有人物在眼前走一遍的景象為何。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Rembrandt
醞釀了大兒子的滿滿負面情緒後,開始下筆,很快就寫出來了。寫作當中,不停閱讀經文。遇到寫作瓶頸時,我會停筆,緩和情緒,重新建立思維。最重要的是會重複看經文,避免情緒失焦。
聖經故事寫作和我其它性質寫作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可偏離主題,不可加油添醋。
寫作過程中,我從第三者的眼光看,用當事者的心情寫。當我發現自己陷入某個情緒太久或是情緒失控時,比如看到父母的背影時,我會離開桌前,去看看電視。待情緒緩和後再繼續。作業寫完後重新閱讀並修正,以避免角度失真、情緒失焦。當中如果有想流淚的情緒,就讓情緒自然地出來,伴隨的淚水反而洗滌了過去的鬱悶和委屈。
台灣 應允
思索要寫哪位聖經人物,不期然地想起先知以利亞。他處於險惡的時代,執政掌權者壓迫祂的先知與僕人,北國百姓只能跟隨亞哈王、耶洗別王後敬拜假神巴力,不正與現代某些國家的景況相似?基督信仰受到明顯的拒絕和打壓,祂的百姓不能自由敬拜,跟隨神得付上極大的代價。
既不說教又要有故事性,便想到「救恩之聲」的兒童聖經故事,也在網路上找到動畫影片《天國英雄榜》系列。關於以利亞的動畫、圖像視覺,可説明我進到故事裡,同時參考列王紀的釋經書,瞭解以利亞為何在大戰巴力先知之後,耶洗別追殺他時,他的反應會有一個大翻轉?信心從高峰落入谷底的原因是什麼?
寫作需高度集中精神,故事如何推進?寫不下去,只好停下來做別的事。好不容易有頭緒,卻不得不擱置,因為得出門去教會,陪伴國小生寫作業,前後花了三天才斷斷續續完成。和一般寫作不一樣,不是想到什麼寫什麼,必須有所本,瞭解一些相關的背景,掌握人物角色的性格、特質等。當然不可缺的是祈禱。
台灣 蕭永欣
聖經寫作和其他寫作有許多不同。首先必須以聖經的記載為根據,來鋪陳故事的發展與細節,並考察相關的歷史情境與地理位置,作為時空背景資料。其次,聖經人物是顯性主角,祂是隱性主角,故事的目的是藉由不同的人事物來彰顯神,祂有絕對主權來引導整個故事的進展。再者,重大事件對主角生命的轉化及信仰的提升,是聖經故事所要著墨的,期能藉此指向祂與祂的榮耀。最後,主要經文和輔助經文的使用也很重要,可以穿針引線,串成一個活潑有生機的聖經故事。
台灣 陳沛君
初學寫聖經人物故事,我選的是小人物,所選的經文是使徒行傳16章,經文對呂底亞的描述很短,但讓人印象深刻。
下筆前,我先將故事發展順序(開頭、高潮、結尾)做了粗略安排,人物(個性、性格、特質)、人稱、場景、對話,都事先想好。把人物活化,有些地方要靠自己推敲和連結,琢磨時要有合理的推論。
遇到困難就停筆,暫時離開電腦,回來後坐定,反覆默想經文,問自己問題,搜尋資料,有一點線索就繼續探索,有時候會有意外收穫。最重要的,還是禱告求主啟示。寫聖經故事與一般書寫不一樣,要忠於聖經,還原那時代的人事物,要把人物活化,躍然於紙上,這很不容易做到。
我的心得是:對經文的瞭解很重要,要詮釋得恰到好處,鋪陳故事情節,埋下伏筆,製造高潮,表達主旨,刻畫人物性格、內心情緒的起伏,以及掌握文字力道。這些最好都事先盤算一下,越清楚,寫得越順利。最後,不要忘了從頭到尾自我修改。
-END-
圖書推薦
《故事的呼喚》
莫非 著
進入聖經故事書寫,
透過書中的習作
開啟更深的屬靈洞見,
親歷嶄新的屬靈歷程,
效法耶穌
傳遞真理的方式,
用聖經故事
在這世代為主發聲。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product/1089
北美:gcwmi622@gmail.com
視頻推薦
第四屆創世紀文學獎聖經故事獎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