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鄭麗文表態願意會晤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後,大陸國台辦最新回應表示,凡有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兩岸利益福祉的事都願積極推動。國共隱然浮現重新搭線的對話契機,這是兩岸劍拔弩張多年來,由戰轉和的歷史機遇時刻。接下來,為讓「鄭習會」能圓滿展開,國民黨是該依循兩原則來處理,也就是:宜快不宜慢、先登陸再訪美。

先登陸 和平轉捩點

為促成國共對話,鄭麗文上任前就先由即將出任副主席的蕭旭岑於10月底在天津會見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緊接著,另位副主席張榮恭亦於本月中赴上海與宋濤會晤,雙方密切互動,足令各界對台海恢復和平產生想像空間。微妙的是,AIT處長谷立言在國民黨籌畫訪陸之際,親赴國民黨中央拜會鄭麗文,除強調美國不尋求台海對抗衝突,更當面力邀訪問華府。

對國民黨而言,「鄭習會」若能成行,將為台海創造多項重要意義。首先,國共高層的交流,對台海當能產生緩解作用;再者,外界雖不預期賴清德會因此改變「倚美抗中」的兩岸政策,但鄭麗文站在主流民意渴望和平的基礎上與習近平會面,多少能催使賴清德正視兩岸僵局的解決。

最重要的是,兩岸問題源於國共歷史恩怨,國共關係不好,兩岸關係不會好;雙方和解,是建構和平的第一步。換言之,鄭麗文若能藉此契機遞出國共和解的橄欖枝,那麼,若干年後回首,這場「鄭習會」就極有可能會是兩岸免於戰禍的轉捩點。

不可否認,在民進黨刻意將交流抹成賣台的操弄下,此行難免招惹紅色標籤,但就兩岸整體利益而論有其重要正面價值。因此,為求會晤能順利進行,國民黨心裡得有些底。

第一,宜快不宜慢。當前美中激烈競爭,印太地緣政治風險遽增,情勢瞬息萬變。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脫口一句「台灣有事恐成日本存亡危機事態」,迅速點燃日中外交烽火;眼見台灣又被捲入暴風核心,賴政府未低調應對就罷了,反而提油救火,在21日宣布已管制14年的福島食品即日解禁,以極具政治意味的方式力挺高市。

過去,台灣在國際身處「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弱勢已讓國人感到悲哀,如今民進黨政府在「抗中優先」的執政邏輯下,凡事但求抗中,喪權辱國之事屢見不鮮。就如同賴清德明知高市是在軍國主義遺緒下喊出「台灣有事」,卻能臉不紅、氣不喘的大啖日本壽司。更甚者,當美方意欲動搖我科技產業的優勢,賴政府為避免失去抗中靠山,不僅傳出承諾投資美國12兆台幣,甚至將替對方複製台灣科學園區模式,置台灣經濟危機於不顧。

後訪美 慎防搞破壞

賴政府的抗中路線失衡又失速,國民黨若不盡速設下護欄,建構兩岸自主對話布局,引導走回中道路線,戰爭與和平恐將成為台灣無法自主選擇的結果。

第二,先登陸再訪美。在川普交易型外交邏輯下,賴政府以「割肉剔骨」方式投其所好;反觀鄭麗文反對提高國防預算,致使《金融時報》早在上月底就示警此舉恐激怒美國。雖然軍備競賽對安全毫無助益,但軍工產業攸關美國國家利益,當賴清德喊出2030年軍費占GDP5%,鄭麗文卻認為國防預算應合理配置,「鈔能力」的力量會否讓美國對國民黨另眼相看,大家心知肚明。

尤其,在美中關貿戰緊繃局勢下,鄭麗文若選擇先訪美、再登陸,屆時把「台灣牌」視為籌碼的美方,是否會在鄭麗文訪美期間「說些話、做些事」,讓她在後續的「鄭習會」變得綁手綁腳,國民黨需未雨綢繆。又或是,鄭麗文訪美前後,是否又會碰巧有外媒引述國安高層談話,替鄭麗文的登陸計畫「打針」,藉此引發國民黨與華府、北京的矛盾,徒增猜忌與風險。從過往罄竹難書的紀錄來看,國民黨得慎防任何意外的發生。

兩岸要避免兵戎相見,國共必須先和解;台海一旦發生戰爭,不會是東亞有事而已,而是全人類的災難。所以,面對「鄭習會」,國民黨任重道遠,鄭麗文更須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但在此之前,得落實這兩個原則,才能盡可能遏止不樂見國共對話的力量伺機而動,讓好事多磨,阻撓了兩岸和平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