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滋味──[潤餅]
清明將屆,除了祭祖之外,對筆者來說,還有一項期待的事物──那就是潤餅.
潤餅是春捲的一種,屬閩南飲食的一部分,流行於福建南部,潮汕和台灣地區.
這種食物是在薄麵皮上灑上一層花生粉和糖粉,再加上各種蔬菜或肉食,捲成圓筒狀,直接食用.
關於潤餅的起源,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會在春天以五辛(大蔥、小蒜、韭菜、香菜、芸苔)盤祭祀春神,然後食用之,以求開五臟、去伏氣的保健效果.
只是五辛味道辛辣,難以入口,後來逐漸發展以麵餅包裹五辛做為春餅食用,春餅也變成了潤餅和春卷的前身。
至於潤餅的典故,據說春秋時代,賢者介子推為了照顧母親拒絕晉文公的封祿,帶著母親入山隱居,晉文公為了逼出介子推而放火燒山,
但介子推抵死不從,和母親被燒死在山,悔恨的晉文公自此規定這一天全國都不能生火,定為寒食節(通常在清明節一兩日),以紀念介子推.
古代在寒食,清明時分會吃寒食,將蔬菜放涼再包進麵皮中包裹食用,這種習俗流傳下來,成為清明吃潤餅的起源。
不過寒食跟清明時間太近,清朝後逐漸被清明所取代.
其節俗大多被吸收為清明節的內容,譬如寒食的代表性習節俗──吃冷食等。
如今寒食節已被許多人淡忘。
筆者母親習慣在清明前一兩日,去傳統市場購置潤餅皮與內餡,.
聽母親說,由於習俗關係,一般大眾總集中在清明前夕買潤餅皮,因此常要排隊,相當耗時間.
自己捲潤餅,可以針對個人口味,選擇喜歡的菜色,.
通常我家習慣在攤開的圓形麵皮上撒上花生粉跟白糖粉
然後放上煎蛋,豆芽菜,高麗菜,胡蘿蔔絲,肉片,每年隨機多一兩樣菜色(
近年有雞塊,香腸片與小黃瓜絲等).
當咬下去時,可以感受到各種食材的口感──譬如鹹,甜,酸,辣等,在嘴中綜合成豐富的風味,讓人回味無窮.
現在市面上已能隨時買到攤商作好的潤餅,但對筆者來說,在清明食用還是有特殊意義.
一來是中華傳統祭祖文化的氛圍,那是其他時候所缺乏的.
二來是‘家’的味道.這是母親特別準備的材料,家人喜歡的菜色,因此吃起來格外美味.
近年我開始留意母親準備潤餅食材手法,也許有一天,家裡的滋味記憶,也要靠我傳遞下去呢.
照片引用來源:
https://news.ustv.com.tw/newsdetail/20240403A0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