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基礎科研】大對撞機不是好的基礎科研項目
2019/04/08 04:37
瀏覽41,748
迴響23
推薦21
引用0

最近兩個月,煩心的事特別多,也就無暇照顧部落格。不過與政策直接有關的話題還是出現了兩次,我不願錯過對人類社會有貢獻的機會,仍然寫了文章來評論,都直接發表在《觀察者網》上。現在把更新過的版本也轉錄在此;這是第一篇。

============================================

今天收到《觀察者網》的科技編輯邀稿,希望我能針對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受《科學大院》采訪的一篇文章做出評論。王所長這篇文章東說一些、西說一些,乍看之下好像有點相關性的議題,但是仔細一想,和他最終的結論,也就是要建大對撞機,沒有任何邏輯因果關係。我這篇評論也就只能隨著王所長的意識流寫法,東說一些、西說一些了。

首先,我也來定義一下什麽是基礎科學:其實很簡單,就是沒有明顯立即的應用,只爲了科學理論自身達成邏輯自洽、完整而做的研究。請注意,沒有明顯立即的應用,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事實上如同我在許多舊文章裏解釋過的,絕大多數應用科學的研究計劃,成功的機率都在10%以下,而且比較複雜一點的題目,都需要許多階段的逐步預研、演進並建構支持的臺階。所以在《科學大院》的引言中提到的載人飛船、月球探測、量子通信,其實都不是基礎科學,而是在不同的階段的應用科學;換句話説,它們並不挑戰或創新理論基礎,純粹只是解決工程上的實踐問題。

定義搞清楚之後,我們可以開始試圖澄清王所長文章裏因爲語義學裏的不確定性而混肴的議題。他說“不要以是否有用來判斷”如何“均衡支持基礎研究”,然而基礎研究先天的定義就包括它沒有明顯立即的實際應用,所以在邏輯上他的這個説法完全沒有意義或内涵,那他爲什麽要這麽説呢?我想是針對他在過去三年推銷大對撞機所面臨的反對聲浪。

以我個人爲例,實際上我並不反對基礎科研,大對撞機雖然沒有實用價值,也不是我批評它的原因。我以前之所以曾經强調大對撞機在工業技術上的引領效應其實微不足道,純粹是爲了回應王所長自己在這方面所做的誇大宣傳。真正的批評重點,在於大對撞機本身不是一個好的基礎科學,這是因爲它背後根本沒有任何合理的科學理論。

過去30多年,高能物理界信誓旦旦,用來向歐美政府保證會發現Higgs以外的新粒子的理論基礎,如超對稱,已經在Tevatron、LHC和上百個其他實驗撲空之後,完全破產。既然大對撞機沒有理論依據,又比其他基礎科研貴千倍以上,自然不是好投資。

王所長試圖把這種批評,轉化為“是否有用”,然後再蛻變為“沒有實用價值”,這是我在三年前就已經注意到的辨證方法,當時我說他“玩弄語法”,其實在英文裏,這叫做Strawman Attack,是狡辯術的典型伎倆。

王所長接著說,“不能盲目跟風”,並且解釋了他指的是,美國將一半的基礎科研經費集中投資在生命科學研究上,而中國的相關人士想以此為參照,來爭取更多的經費。其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人的政策選擇固然不能盲目照抄,但是參考價值總是有的。生命科學界所需的資金比起大對撞機只是零頭,背後的理論卻是絕對扎實。

而且王所長自己用來吹噓大對撞機的人才、工業技術、儀器發展、整體水平等等連帶引領的附加效應,實際上在高能物理方面早已脫離現實,不再有效,但是在生命科學方面卻仍然極爲顯著。這是因爲生醫界的所謂基礎研究,如細胞作用、蛋白質結構等等,離實用也只有兩三步的距離。相對的,大對撞機一方面是既有加速器的放大版本,本質上沒有改變,所以培養出來的並不會是全新的技術,而只是更大、更貴的部件;另一方面太過專精,沒有工業機器與之類似,也就不可能有廉價的技術平行轉移。

王所長在細節上所犯的錯誤太多(例如“只知道燒煤的人是沒法做出蒸汽機的,必須要有熱力學理論的支撐”,然而蒸汽機的發明比熱力學理論早了近兩個世紀,所以除了熱力學理論之外,蒸汽機的發明人顯然還需要時光穿越機),我實在無法一一列舉,而且我也不想陷入細微末節的泥淖,這裏我只專注在與主要論述相關的邏輯謬誤,例如他一方面說基礎科學水平的提升,帶來歐美國家的崛起,另一方面卻又說不要以是否有用來判斷。但是帶來國家的崛起,本身就是最終極的實用價值,這顯然是極大的矛盾。

從他所給的例子,第一類是17世紀的牛頓力學以及19世紀的熱力學和電磁學,它們似乎是基礎研究,但是它們可以直接用在新的發明上,和實用頂多只有一步之遙,所以以21世紀的標準來看,也算是典型的應用科學理論。其實,那時並沒有基礎和應用科研之分,我們覺得它們算是基礎科研,是因爲它們主要促進了“科學理論自身達成邏輯自洽、完整而做的研究”,但是當時物理才剛啓蒙,這些低垂的研究果子也有明顯而立即的實際應用。時代變了,連語義都不同了,自然不能引用來做因果結論。

王所長給的第二個例子,是Tevatron“帶來了超導磁鐵技術的突破與普及”,這又是天外飛來的時空穿越:當時的主流超導磁鐵(Nb-Ti)是1962年發明的,Tevatron計劃卻是1968年才開始紙面作業,1981安裝超導磁鐵,1983年建成。Tevatron固然是當時最大的超導磁鐵用戶,但是它的貢獻在於花錢量產,而不是科學技術上的突破。

王所長的第三個例子是萬維網由CERN的一個職員發明,這是高能物理界用了幾十年的公關套路。我在三年前已經公開指出萬維網和高能物理沒有邏輯上的因果關係(Causation),純屬偶然的連帶關係(Association),就像愛因斯坦在專利局任職期間發明了相對論,並不代表專利法有益於研究重力。當時有媒體特別去詢問王所長的回應,但是顯然他覺得這個已經被反駁的論點,仍然適合回收使用。

至於說“基礎科學還給西方帶來了科學的方法論”,也就是邏輯推理和歸納。考慮到他剛剛示範了如何忽略和扭曲邏輯推理和歸納,我覺得是個讓人啼笑皆非的莫大諷刺。

王所長文章中的另一個主要邏輯矛盾,是他一方面强調“基礎科學的競爭也是國力的競爭”,“美國的大科學裝置…給他們帶來了巨大收益”,一方面卻特意不提美國在1993年裁掉了自己的大對撞機計劃(SSC)。如果大對撞機會有巨大的收益,爲什麽美國不做?爲什麽歐洲做了卻什麽都沒拿到?爲什麽王所長自己連一個確實的論述都擧不出來?所謂的人才和儀器的引領作用,既然一個大對撞機的錢足夠做大約1000個生命科學上的實驗,也就可以發展1000個方向上的人才和儀器,那爲什麽要浪費在一個連理論基礎都沒有的項目上?

我一向强調,必須從事實和邏輯出發,來決定自己的立場,而不是爲了其他的原因先決定立場,然後再去找理由。要判斷這兩種態度的差別,當然很容易,只須要仔細檢驗證據是否存在和邏輯是否嚴謹。像是美國的情報系統指控華爲的產品有後門已經有三四年了,華爲在海外有幾十萬臺機器,程序碼也願意讓人檢驗,到現在美國人還提不出實證,那麽就反而證明他們是在無中生有。

鼓吹大對撞機也是一樣的:高能物理界已經推銷了30多年,反對的意見在三年前就明白發表,至今王所長還是找不出邏輯自洽的説法,連被反駁過的論點還在回收使用,這豈不也是他由立場決定説法的證據嗎?

【後註一,2021/10/22】剛看到2021年十月22日Sabine Hossenfelder的最新文章(參見《Who’s killing physics?》),把高能和天文物理的國王新衣又品評了一遍;雖然主旨在博客的老讀者眼中應該沒什麽新奇之處,但有些細節還是可以參考的;例如“Sometimes I’m embarrass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is discipline.”其實有良知的物理人都應該覺得羞愧,那些還在搞公關的顯然是欠缺狗糧,所以不得不把良心拿去喂了狗。

懂量子力學的讀者,可能對Hossenfelder順帶提到的Frauchiger-Renner Paradox有興趣。這來自2018年一篇《Nature》上的論文(參見《Quantum theory cannot consistently describe the use of itself》),討論的正是我已經反復解釋過幾十遍的,傳統Copenhagen詮釋不合邏輯的問題。他們專注分析的重點是量子力學的Unitary Only假設(所謂的Unitary Only指波函數隨時間演變必須是unitary evolution;Schrodinger方程式遵循Unitarity)。因爲Copenhagen塌縮過程沒有邏輯自洽的定義,所以試圖勉强解決Schrodingers cat就會落入Wigners Paradox。Frauchiger-Renner通過詳細檢視Wigners Paradox,證明任何符合實驗結果、並且邏輯自洽的量子詮釋,都必須違反Unitary Only假設,從而揭露Copenhagen體系根本狗屁不通,純粹把不方便的性質(除了Non-Unitarity之外,還有Non-Locality等等,但FR只談前者)往塌縮那個垃圾桶一丟了事。這篇論文的重要性來自其數學上的嚴謹,否則他們所抓到的小辮子,只是Copenhagen的許多罪行之一;這就像當年Al Capone謀殺、勒索等重罪犯得更多,但Eliot Ness只有足夠的證據來起訴他逃稅。

FR的新結果對我推薦的量子去相干詮釋有什麽影響呢?我解釋過,量子去相干自然解決Schrodingers cat和Wigners Paradox,但是很多Copenhagen陣營的老頑固用來拒絕接受它的藉口,就是它違反Unitarity。當然,如前文所述,Copenhagen只是把Non-Unitarity隱藏到塌縮過程中,但那些人始終耍賴,假裝Copenhagen沒有Non-Unitarity的問題。FR證明了Non-Unitarity是量子力學的必要成分,明確地戳穿了他們的狡辯。

然而如果量子去相干過程依舊遵循Schrodinger方程式,而Schrodinger方程式遵循Unitarity,那麽前者怎麽獲得Non-Unitarity?這個問題我在2016年(亦即早於FR論文)的《談量子力學(一) 》一文中就已經回答過了:量子波的尖峰出現了被Exponentially Suppressed的分離,因而不對應現實的波峰等同於不存在,這個過程是(我所知)唯一能調和Schodinger方程式以及實驗觀察到的Non-Unitarity的邏輯敘事,很可惜全世界的物理界似乎只有我一個人曾經想到這一點(原因可能是我有近30年沒有發論文了),不過既然他們終究還是搞出了FR Paradox,再等幾年應該會有論文開始探索這個方向。

【後註二,2023/02/11】Sabine Hossenfelder對過去50年高能物理界的胡搞,又做了一次總結,有興趣的理工人可以參考《Whats Going Wrong in Particle Physics? (This is why I lost faith in science.)》)。我先提醒大家,她的核心論述,其實正是博客反復强調的Russells Teapot原則,亦即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和邏輯基礎而亂編複雜的假想理論,是僞科學,除了方便發表論文之外,一點用處都沒有。

【後註三,2024/04/21】這個月的《龍行天下》節目中,一個隱性(不是故意隱藏,而是時間沒控制好,來不及做系統性的討論)的主題是中國的反智潮流,所以自然提到劉慈欣。當然,我做任何論斷之前,事先必然已經按照科學原則,基於事實與邏輯,詳細論證過了,然而那些論證是多年前在博客留言欄所做,不方便新讀者參考,所以在此簡單復述總結一次。

我對劉慈欣的評價,有兩個獨立的結論:(1)他是一個三流科幻作家;(2)他主動假冒真實世界的科技專家。這裏,一流的科幻應該專注在未來科技將引發人類社會做出什麽樣的對應轉變,主要是法律規範和行爲準則(參考“Three laws of robotics”),但也包括組織、行爲、文化、道德等等,而且這些預測必須符合官僚機制和人群交互作用的社會科學規律。二流的科幻則探討個人情感和周邊人際互動受未來科技的影響。劉慈欣的作品中,對社會組織決策和人性情感反應的描述,都只是爲了推動劇情朝作者安排的不合理方向演進而隨便找來的藉口,其對社會機制和人性的理解只有國中生層次,核心純粹是好人如何逆襲打敗壞人的爽文,再貼上一些似是而非的口號(例如博客批判過的“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障礙,傲慢才是”)僞裝為智慧,以掩飾自身的愚昧本質。我並不是反對爽文,其實只要寫得好(標準是角色智商在綫,不能觸發前面所述作者的社會認知只有國中程度的感覺)自己也喜歡看,但對沒有太高層次辨識能力的讀者,博客在此强烈建議選擇武俠或仙俠題材,因爲這些類別誠實而且明顯地與現實脫節,因而一方面沒有前述的探討社會動力(social dynamics)的任務,另一方面也不會引發下面將討論的對國家公益的真實危害。

劉慈欣是三流科幻作家這件事實,與社會公益無關,是反智潮流的後果而不是原因,單獨來看並不值得博客理會;但是他爲了進一步增進自身的名利收入,積極參與公關炒作,僞裝為現實世界裏的“未來科技專家”,不但直接扭曲國家的科技投資政策方向(參考博客的大對撞機系列文章;其實當年王貽芳會想要以公關炒作動員群衆來對政府施壓,必然有劉慈欣已經幫忙洗腦過了的考慮),而且間接鼓勵官僚階層的好大喜功和利益集團的輿論霸凌,為袁嵐峰等人的忽略做好鋪墊,這就使劉成爲當代中國反智運動的重要推手之一,其行爲的本質正也是博客向來所針對的利益集團掌控輿論以扭曲事實、圖利自身,值得深入解釋揭發。

【後註四,2024/09/03】博客曾反復討論近年全球物理界的假大空和牛屎文化。這裏他們的動機除了爲了股市詐騙而模仿資本炒作之外,更常見的是爲了發表論文的需要而違反科學邏輯中的Russells Teapot原則,硬是做出沒有根據、無中生有、莫名其妙的假設來簡化計算。這些假設可以成立的機率雖然不是數學上嚴格的零,但卻是例如10^(-500)這種毫無實際意義的無限小可能性(我曾提過,這個宇宙只有大約10^80個原子,所以10^(-500)小於在整個宇宙中指定6個特定的原子,然後隨機挑選、全部猜中的機率,讀者可以和從1到60的整數之間挑6個數字的樂透彩券比較一下),但他們當然在面向大衆的公關裏拼命隱藏抵賴。結果幾十年下來,這些玄學理論不但占據學術主流,有著幾十萬篇論文的家底,在公衆認知裏,也成爲“科學真相”;它們包括超弦、超對稱(2016年炒作大對撞機時的主要理論根據)、暴漲論(Cosmic Inflation)等等。

Sabine剛剛討論了WIMP所面臨的困境(參見《The Nightmare Scenario for Dark Matter is Inching Closer》);這裏的WIMP指的是,原本只是重力現象的暗物質,被一些高能物理人爲了發表論文而硬要假設其必須參與弱作用力或其他與一般物質的反應。雖然這個假設成立的機率沒有前面所列的玄學那麽離譜,但也實在不大,後來很自然地在實驗下一再被打臉證僞,已經有一百多次了。我覺得一開始做幾個WIMP大科學實驗還算合理,後來那些益趨昂貴的新WIMP實驗(通常被掩飾扭曲為“暗物質實驗”,但它們並不能驗證暗物質,純粹只是驗證WIMP假設;這就好像明面上說要在樹林裏找松鼠,但研究人員實際找的是前所未見、也沒有任何理由應該存在的亮金色松鼠,偏偏還不解釋這一細節,反復以“樹林裏必然有松鼠”為藉口,要了一百多次的資金)就不再是拿公款對基礎科研投資的最佳選項了,畢竟照理説一個理論假設只要被證僞幾次,即使不算是笑柄,也早應該被排除出主流。即使如前面所述,WIMP不算玄學、有著一絲實際可能性可以成立,但其本質上還是一個欠缺事實和邏輯基礎的理論假設,結果只因爲整個行業眾大佬職業生涯的根基和新生代發表論文的需要都在於此,於是集中政治能量來不斷建造更大更貴的機器、從許多更有希望的研究領域擠占珍稀的基礎科研資金,值得管理階層檢討反思。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23) :
23樓. 龙发
2024/09/10 05:5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存在局限性。在目的是过程而非结果的时候,就会破功!大型对撞机就是个好例子。对于利益集团来说,大型对撞机建成后能获得什么检验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建大型对撞机。用“兼顧事實與邏輯的科學分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这句话,就可以防止出现这个问题。
“兼顧事實與邏輯的科學分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这句话也存在局限性。在目的是拖延跟阻止检验的时候就会落入圈套。
理论上是“ 兼顧事實與邏輯的科學分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实际上却会变成“兼顧A與邏輯的M分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当A=100%真实跟100%充分,M=100%科学,这句话“兼顧事實與邏輯的科學分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才成立,否则在现实中就会变成“兼顾事件与逻辑的主观分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人能提供100%的事实跟100%充分,结果就是100个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没法检验。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可以解决争论,实践做出结果就可以证明哪个是对的。
两个和尚去南海这个故事,富和尚按照他认为的事实与逻辑的科学分析,结论就是南海去不了。军事上庞涓中了孙膑的减灶之策,兵败身亡;韩信背水一战,陈余兵败。面对生死攸关,作为一方主将都不能掌握事实也无法科学分析,现实中其他人同样无法轻易做到。这些案例都是证明“兼顧事實與邏輯的科學分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现实中会变成“兼顾事件与逻辑的主观分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能说都存在局限性,一句话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你的邏輯敘事含混不清,閲讀起來很痛苦,爲了避免遺漏,我寬鬆地總結出四點,不一定全都是你的原意:1)科學分析並非萬能;2)科學分析只對100%確定的議題有效;3)科學分析否決小機率事件;4)科學分析不利於戰爭中的勾心鬥角。這四個論點對老讀者來說,都是極爲可笑的睜著眼睛説瞎話,但爲了幫助新讀者理解,我再解釋一次,下不爲例;順便拉黑,幫你維持半年的禁言時段。
時間在量子力學之下的特點,不是不可逆(這主要是熱力學的結果)或不能時間旅行(這是相對論的要求),而是未來的波函數尚未“塌縮”,還有無限多的可能,過去則已經塌縮,只剩一個“事實”,所謂的“現在”就是這個塌縮的發生點(亦即這正是“現在”的定義,而不只是性質之一)。與許多“量子現象”不同,前述的道理在巨觀下也很明顯,差別只在於量子的隨機不確定性更爲基本,遠超任何手段可以彌補的層次(例如擲骰子如果對力道和方向有絕對的控制,就能預先決定結果;這在量子力學之下是理論上就完全不可能的事);“邏輯”在這裏的功用,是將波函數計算出來,但即使把波函數100%算對了,塌縮要選擇哪一個可能結果來做事實,依舊是不確定的,而且是不可能用任何手段事先預測的。
連計算一兩個粒子的未來,尚且有不可約的(Irreducible)不確定性(從做預測的觀點來看,屬於“誤差”),社科議題當然包含更多;這裏的重點在於“不可約”:基於邏輯與事實的科學分析固然對不可約的誤差無能爲力,其他手段遠遠更差,各式各樣可約的、不必要的誤差和更糟糕的“偏差”都會憑空製造出來一大堆。所以“科學分析不是萬能”,根本不是否定它的理由,畢竟它不但是理解真相、預測未來的“最優”手段(請注意,不只是Conditional Best若干條件下的最優手段,而是Absolute Best有普世性、永恆性的最優),而且不可約的只是誤差,偏差是可以完全排除的。此外,正因爲科學分析做到極緻,能消除所有的偏差和可約誤差,它也是唯一能分辨可約和不可約的手段,然後對不可約的問題就不必浪費時間精力來討論;我在博客留言欄的評論中,應該留下過這樣的案例。
至於“科學分析只對100%確定的議題有效”,更加是明顯的胡説八道。博客既有的幾萬個分析,幾乎全部都是在算機率,而且不知强調過多少次,Bayesian Analysis是科學分析的重要成分;做預測時的確定性必須達到什麽標準,更是《讀者須知》【後註一】花了不少口舌來解釋的。光憑你對其無視,就應該永遠拉黑。事實上,正因爲科學分析先排除了可約的不確定性,對不可約的不確定性才能夠精確計算其對應的機率,正如量子力學的波函數能精確給出各個可能未來的機率一樣。
你説的“科學分析否決小機率事件”也是顛倒黑白。博客的確經常忽略小機率事件,但那不是受科學分析的局限,而是受篇幅的局限:現實社科問題有著多個層面,如果每個層面的小機率可能性都要寫出來,博文至少會增長一百倍以上,博客也就不是一千多萬字、而會是十億多字了。別説我沒時間這樣寫,任何讀者也不可能願意讀,所以我只在小機率事件有特別重要性的時候,才會去討論。實際上科學分析不但能夠包含小機率事件,而且是唯一能精確處理小機率的思維方式。這裏的典型案例,就是對未來科技的評估:它們都是小機率事件,但10%可能成功的小機率事件(如液流電池)和極低可能的實質零機率事件(如若包含經濟性考慮,遠小於10^-10的核聚變發電,和更低至10^-500的超弦)當然應該有著截然不同的政策應對。只有科學分析對各式機率有了精確的評估,才能將兩類分辨出來;這正是博客能夠準確批判科技詐騙的根基,你卻做出絕對錯誤的結論,所以事實與邏輯正是你所欠缺並亟需的思維模式。
最後,軍事鬥爭必須奇正互用,表面上的大機率事件反而可能被敵方故意避免,這是博客也解釋過的例外,但這個例外並不來自科學方法的缺陷,而只又一次示範了因其他主觀因素而做簡化不一定可行。換句話説,正確完整的科學分析原本應該提升一個Meta Level,把敵我兩方也包含入被考慮的“系統”之中(這類似Copenhagen詮釋把“觀察者”排除於“系統”之外的簡化,無端製造了許多無謂的佯謬),然而這所需的事實資訊(主要是雙方決策者的性情、智商、資源和所能獲得的建言等等)遠超博客所能接觸,所以這裏的局限,也不來自科學方法,而只是我一介平民身份所面臨的局限。事實上,不但這些軍事謀略依舊以簡化過的客觀機率分析為出發點,它們層層叠加的互相算計本身也正是科學分析的應用;所以拿它們來説事,又是顛倒黑白。 王孟源2024/09/11 07:00回覆
22樓. MAXWELL
2024/09/08 23:01

关于上个评论博主对中医的点评,我印象里博主是说中医是中国古代医学尝试的遗留,中医教是有人拿文化记忆进行哄骗,博主认为中医的疗法里面肯定存在有用的这没有问题,但是博主支持的是像屠呦呦那样通过现代科学方法包括统计学方法来去芜存菁,这里我在补充一个张亭栋先生的案例(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161-2.shtm),张亭栋先生从民间偏方砒霜、青粉、蟾酥得到启发,经过实验发现只有砒霜在起主要作用,轻粉和蟾酥都有副作用,于是后来把这二者都剔除掉,然后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氧化砷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机理。我看有些人会拿屠呦呦来作为中医正面案例,但是如果有人得了疟疾,给他看病的医生需要懂君臣佐使,辩证施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升降沉浮吗?他不懂影响他看病吗?那这不成废医验药了吗?

 对于某些人拿个例证明中医,能不能看作个例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比如大A又不是没人赚过钱,而且还有牛散赚大钱,但为什么股民还要管大A叫缅A?因为你不能只统计赚钱的还得统计赔钱的。

脫離邏輯的事實無法用於求真,源自許多膚淺直覺的誤導,其中最重要、最常見的有二,亦即1)個例沒有統計意義;2)心理對生理有强大影響(“Psychosomatic Effect”“身心效應”,“Placebo Effect”“安慰劑效應”是其中的一個特例),它們也正是生醫實驗特別難做的原因。我有朋友喜歡研究中醫,也能做智商在綫的交流討論,但這裏的討論重點必須是統計和身心效應;忽略這兩者而自説自話的人,立刻自證為自欺欺人的蠢蛋。 王孟源2024/09/09 03:20回覆
21樓. MAXWELL
2024/09/07 22:20

可以这样看数学、理论物理和实验的关系:4.数学------3.物理的理论结构------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部分------1.实验

2和3结合起来就是理论物理。一个理论纯结构是通过2与实验联系起来的。纯结构如果最后不能与实验联系起来,长时间在物理学中就失去地位,消灭掉。物理学中的价值观念最后还要从实验中来。超弦还没有通过2与实验联系起来。

如果你问我,要不要做超弦,我的回答是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去搞这种东西。如果我能花两个星期弄懂它,也许我会花两个星期。但现在它已经复杂到这种程度,我不相信我花半年时间就能做出别人还不知道的东西,因为在这个领域聪明的人很多。花半年时间是一笔很大的投资,而且它不与我喜欢的物理接近,所以我不会去搞它。我自知我也会做超弦中的那一类数学演算。可是假如我今天是一个研究生,而且对物理学发展的了解已达到我今天的程度,我一定会去做纯粹数学。在纯粹数学中妙的东西很多,我为什么不用时间和能力去做对数学有真正发展的工作,而去做既非物理又没有长久数学价值的东西呢?

问:现在也有人做超弦的唯象工作。

杨振宁:那些都是牵强、牵强而又牵强的工作。既然有了一个纯结构,就有人硬想把它和实验联系起来。现在不但超弦,而且超对称也没有与实验联系起来。

有關超弦這個議題,前一條留言下我評論過了,這裏剛好楊先生提起理論到實驗之間的光譜(Spectrum),我順便提升一個Meta level來談談科學方法。
博客的座右銘“事實與邏輯”,其實正是科學的兩大根基,而且缺一不可。脫離事實的邏輯必然成爲玄學、甚至神學,而沒有經過邏輯分析的事實頂多只能算是Bibliography書目學。當然事實與邏輯之間有楊先生所提的連續光譜,例如將書目學做初步整理組織就成爲Taxonomy分類學。物理發展到19世紀,已經能完全解釋一般日常觀察所得,所以要進一步搜集事實證據只能靠針對性的實驗,也就沒有書目學和分類學的必要了。剩下的正是楊先生所描述的四個層級,其中數學代表著純邏輯的那一端。
幾個月前我曾批評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說它是可以簡單證僞的政治標語,這裏再深入解釋一下。前面已經論證,要求真,事實與邏輯缺一不可,所以正確的論斷應該是“兼顧事實與邏輯的科學分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只説“事實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已經嚴重偏頗了。至於“實踐”,那更加連走歪都算不上,純粹就是反科學;這是因爲它通常被曲解為“我自己實踐”,別人的實踐和對外界的觀察通通不算數,所以不但不是“事實”的一部分,而且是用來否定明確事實的藉口。例如兩個月前我討論中醫療效的時候,列舉的證據正是過去兩千年上億中國古人實踐的結果,但有中醫教徒依舊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來説事,這和電信詐騙的受害者在銀行匯錢時被勸阻,卻還是堅持要自己實踐來“檢驗真理”是完全相同的心理表現,我們一般稱之爲“蠢蛋”。 王孟源2024/09/08 06:11回覆
20樓. MAXWELL
2024/09/07 22:18

我找到了1986年杨振宁杨老在中国科技大学做的访谈(https://zhuanlan.zhihu.com/p/518209292)里面提到了他对超弦,超对称的看法:

问:您对超弦理论的看法怎样?杨振宁:超弦是目前高能物理理论的一个热门,我估计全世界大约有100多位有博士学位的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很难相信这个理论最后会是对的。高能物理理论最基本的观念是场,是场论。场的观念是从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开始,经过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到现在,经历无数周折,通过无数实验验证后提炼出来的一个总的想法。超弦则另起炉灶,把场的观念推广,没有经过与实验的答辩阶段。

超弦方面的文章很多,但没有一篇真正与实验有什么关系,它很可能是一个空中楼阁。在石溪(Stony Brook)有研究生问我,他是不是应当做超弦理论,我的回答是,高能物理中有很多重要问题没有解决,超弦理论中也有一些很妙的数学结构,如果你对它很感兴趣,又很有能力做这方面的事,对微分几何和拓扑有很好的直观了解,并且有条件和别人讨论,你不妨去做。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个方向准是对的,将来你可能失望。因为超弦的想法和实际物理接触太少。与实际物理接触少的不一定不能成功,但成功的机会比较小。它的数学结构很妙,你吸收这些妙的方面,也许对你将来发展某种真正解决问题的想法有帮助。从这个立场出发,你可以做做超弦。我对研究生的这个讲法包括了我对整个这一类纯结构问题的态度。一种从抽象数学中想出来的见解,后来在物理中大大成功的例子非常少。你要了解这一点,否则后来你可能很失望。

超弦的風潮是1985年Witten跳上馬車(bandwagon)才開始的,在1986年風頭正盛,而且其中細節的諸般邏輯問題和矛盾都還沒有明顯化,楊先生就能抗拒輕鬆發論文的誘惑而從大局角度做出客觀質疑,並且願意公開發言批評,代表著他不止具備高深的造詣,而且有著一顆純粹求真的心,可惜這樣的真正物理人/科學家必然是極少數,而且在已經高度腐朽的現代學術環境下也必然會被逆淘汰,吃香喝辣、功成名就的反而是爲求名利不擇手段的功利人和詐騙家,諸如潘建偉、王貽芳、丘成桐、Frank Wilczek、Brian Greene、Sean Carroll、Michio Kaku、Leonard Susskind、Lisa Randall等等,也就難怪當年連與楊先生同級別的大佬,也只有Glashow和Feynman能展示必要的道德勇氣,至於像我這樣地位輩分低的,螳臂當車自然等同職業自殺。 王孟源2024/09/08 01:06回覆
19樓. 薛丁格的貓
2024/04/24 16:16
力量分配~

一、上篇留言說到李時珍,我想版友可能是想表達,李時珍與一般存心想騙人的術士不同,至少有心探究真相(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220409002863-260812?chdtv),以當時的時空侷限來說,至少算個良醫(良心的良)。但客觀來看,因各種基礎知識的匱乏,整體貢獻極其有限。

二、中國目前面臨”重要且緊急”的問題是金融,”重要但沒那麼緊急”的問題則是科研管理,無論是從成本效益或宣傳策略角度出發,個人覺得當前首要目標是金殖集團,次之則為科研界的假與大,應集中精神與力量對付之。至於中醫與國術,淺見如下:
(一)中醫(台灣已正名為傳統醫學科):舉一親身見聞,具備電機碩士學歷的朋友,太太孕吐,看了幾間西醫沒效,去看中醫,有所改善(無法排除瞎貓碰死號子因素),但重點來了!他摔傷手指,儘管先前有”好的體驗”,第一時間、甚至第二時間….還是找西醫(但信任的醫師出國,又因一些特殊緣故,打死不願開刀,才去找中醫傷科處理)。從這個例子,我想說,正因為人命關天,在民智已開的現代,應該沒有甚麼人會在有重症或急症時找”傳統醫學”處理,頂多是面臨一些疑難雜症時,作為現代醫學的一些補充,王老師不必太過憂心,就算有些浪費時間或金錢,傷害可控,且還好過美妝健康食品(參閱日本小林紅麴事件)。
(二)國術:更不會有甚麼危害了,稍有腦子的人,應該不會學了詠春就找10個人對打,時至今日,國術應該就像我們去健身房上瑜珈、皮拉提斯、boxing課程差不多,只是運動健身的項目之一。

三、結論:如果中國是一個病人,金殖集團賣國行為是心梗,隨時要你命;科研的假與大是腫瘤,須在變為惡性之前除之;中醫教像是….新冠後遺症吧;至於國術….或許是已經與身體學會和平共處的小傷。
1.沒錯,但這也正是他邏輯混肴的核心:中醫之中當然有少數的良心人,但他們的實際療效一樣和現代醫學有著無可跨越的好幾個代差。
2.3.這些反智現象的直接立即危害的確是遠遠沒有金融那麽大,但間接的影響卻是隨處皆有,只不過在常人眼中無跡可尋罷了;如果當年我選擇提早批評潘建偉而被《觀察者網》全面封殺,《美國陷阱》因而不爲人知,造成中美夫妻論的延續,那麽事後會有多少人知道國家社會承受了無形損害?
因爲金融議題的核心地位,所以我過去幾年才會嘔心瀝血地努力建造完整的邏輯敘事和理論架構(參見《波音衰敗之源》、《從回購利率暴漲談美國經濟周期》、《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和《金融史觀》系列),但從2019年以超越整個學界想象的先見,預先描述下一個金融危機,並據此規劃最優戰略回應,然後國家卻放任金融主管一路賣國,到現在事實真相也才稍微有些受衆,這種緩慢艱難的傳播速度,説到底不就是社會整體的理性程度不夠的結果嗎?如果不趕快消除反智趨向,以後的智慧先見一樣會被擱置無視,戰略機緣一樣會被錯失;換句話説,放任劉慈欣愚化民衆以自肥卻不批評的結果,就是大對撞機差點矇混過關,然後潘建偉可以一代一代的找新藉口割韭菜。所以中醫教之類的愚昧現象不但不是無關緊要,而且是長期治本的關鍵所在。這在中國是如此,當年的美國也是因爲放任金融資本以白左反智歪理替換了社會主義思潮,才會有帝國衰敗的加速,最終造成改革的無力和無望;中國的SB紅現在大約相當40年前的美國白左,而中醫教約略等同“心理性別”(不過商業利潤大上幾萬倍),都是乍看之下與日常公共治理無直接關係,但實際上激發群衆中愚昧大半的政治熱情,擠壓理性思維的生存空間,讓有實際意義的討論無地留存,特別是正確改革方向的論證基本無從傳播擴散。 王孟源2024/04/28 06:15回覆
18樓. 百分之百
2024/04/23 16:09
因为又扯到毛泽东了,我不得不出来再发表如下意见:

完全赞成工业化成果可以大幅提升寿命,除了王博士说的,像驱虫剂、自来水、马桶下水道、牙刷、牙医工具、冰箱、钢丝弹簧床垫、冷暖适宜的房屋等等都有宜于提升寿命,毛时代赤脚医生下乡,教会农民只喝开过的水、普及卫生生活习惯等措施也有利于增寿。

 完全赞成现在中医界充满了不负责任的骗钱行为。我认识的中医就有靠搜集无数方子装扮成神医名医,引得无知民众花大钱买药。不过中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西医,利用信息不对称骗人的也不少。

 我与生医行内博士交流,觉得博士您的两个论据有问题:第一个,医生在古代是稀缺资源,中药很贵。古时穷人根本没什么人能享受到医疗服务。新中国的医疗体系下乡也是毛泽东、周恩来和支左军官们努力了很久才实现的。应比较同时期富人的寿命,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王红印根据葛剑雄、曹树基所著的《中国人口史(第四卷)》和《18 世纪英格兰的人口增长:一个批评的重新评估》统计,中国明朝200多年间,富裕人群的人均预期寿命,与300年后的英格兰富裕人群的人均预期寿命相当。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后,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明显;100年左右时间,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了约20岁。而没有进行工业革命的中国,从宋朝到明朝,500年左右的时间,人均寿命仅增加了10岁。工业革命确实起很大作用,但不能排除中医对富人寿命起的作用。第二个,皇家医疗资源也不见得是最好的,皇家不见得是中国最有知识文化的阶层,随着退化衰落,也可能充满了迷信,比如炼丹,甚至是给皇子们服用某些定神药丸。著名医生,张仲景、李时珍都不是御医,黄元御倒是做过乾隆的御医。

 “医学界还没认识到中药为什么会在covid里管用,所以做不出任何有效临床;不知道是什么科学原理,所以不可能设计出成功的实验,科学有局限。另外西医对很多问题无解决方案,如感冒包括新冠自然痊愈后的调养,西医认为体温37度很正常,目前想调理还是要用张仲景的柴胡桂枝汤。这些类似经方,在医疗资本化的今天,只有一些中成药垄断集团忙着跑马圈地改制成中成药,无人去搞清楚其起作用的机制。但这些经方、养生技巧和偏方如果确实有作用,但又无法科学化,就无法打倒中医教,也会继续有一些人利用中医教骗愚昧人群的钱。


我在《龍行天下》節目中,開始討論中國古代壽命預期之前,特別强調底層勞動人民因爲營養不良、操勞過度、也用不起醫療,所以預先排除出樣本,只討論中產階級以上、用得起中醫的人,也就是至少是小店的掌櫃。你卻還在大談“古时穷人根本没什么人能享受到医疗服务”。接下來引用不怎麽相關的全民壽命預期統計,還放著學界公認、隨手就有的數據(參見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040159/life-expectancy-united-kingdom-all-time/)不管,卻專門去找Crackpot例外。至於你所作,皇家是否適合作爲中醫治療成果的重要觀察樣本的論述,更是慘不忍睹,沒有一個字有邏輯道理。他們用的中醫,當然是用戶眼中的最頂級,其他什麽“知識文化”、“迷信”、“御醫身份”之類的藉口,都假設(1)古代存在金錢買不到的高等醫療服務,達到25年壽命的差別;(2)現代的中醫教繼承的不是主流醫術,而是前述虛無飄渺的仙醫手段。前者顯然是小説讀得太多之後的臆想(否則最最基本的,必須提出李時珍、張仲景能治療簡單破傷風的證據),後者更是明顯違反事實。
狡辯術中的刪除無視對方論述的既有關鍵部分,挑選被扭曲過的統計數字,以及采用明顯違反事實的前提(亦即“婉約”的撒謊),你一個段落就都犯了;如果這樣都不拉黑,就沒人值得拉黑了。 王孟源2024/04/23 22:06回覆
這個留言的論證,欠缺生醫和歷史常識的程度到了極致,如果要全面矯正,必須專門寫不止一篇長博文,但這個議題相對次要,大家自己客觀搜證、認真想想,就足夠了。這裏我只做關鍵的點評。
首先工業革命對平均壽命的影響,集中在底層勞動階級(所以與核心辯證議題無關),主要來自兩方面:正面是對收入和營養攝取有幫助,負面則是污染造成以往沒有的傷病,兩者相互抵消之後,只有些許正面净效應,這可以從上面我給的英國人均壽命歷史看出來:工業革命在18世紀後期開始,全民平均壽命卻一直到1870年之後才真正突破40嵗。
那麽1870年前後那個轉捩點是怎麽來的?是1854年倫敦霍亂疫情中,John Snow提出病菌為病原體的理論,開始推廣在醫院和病戶隔離感染源的努力,到1880年Louis Pasteur合成人類第一款疫苗,那26年的進步,實際上正是現代醫學的奠基過程。李時珍知道病菌是什麽嗎?張仲景能阻止病菌在人體内繁殖爲害嗎?光凴當時文人的吹捧來臆想他們的功力,全然不顧那個時代的世界認知還停留在《聊齋》階段,真是愚蠢的典型。
農業社會的人均壽命從18世紀之前,底層30嵗左右、中產以上(在當時是Top 10%了)頂多50,一路爬升到現在工業社會全民80左右,最大的進步在於減低嬰兒死亡率。新生兒的父母能合理預期他平安長大成人,即便在先進工業國家,其實也是20世紀後的新現象(注意1913年英國平均壽命還只有52嵗,比現在低了30年);除了衛生觀念和疫苗的幫助之外,一直到二戰前後抗生素普及,才算是真有把握養活嬰兒。例如乾隆前後共有17個活滿周歲的正式皇子(過早夭折的還不算!現代壽命數據卻是出生時活著就算入統計),平均壽命是27.7嵗;皇女更慘,10個人平均壽命只有18.9嵗;事實上古代女子平均壽命普遍低於男性,主因是難產,張仲景能解決嗎?嬰兒因病菌感染而夭折之前,就算皇帝能找到李時珍,他能拿得出抗生素嗎?
以上這些簡單歷史事實,只要肯花一點時間去搜尋,然後排除既有偏見去思考,自然就能達到極度明顯的正確結論。拿著低級偏見來博客胡扯,我的耐心是有限的;別忘了,博客只在乎客觀真相,不在乎讀者的主觀臆想,不能把求真視爲最高優先的人,原本就不應該來浪費大家的時間。 王孟源2024/04/24 02:49回覆
17樓. melosny
2024/04/23 10:02

国内中医教泛滥,一直以来都是由于最高层的推动。建国后毛泽东就亲自下场扭转了当时卫生界淡化中医影响的努力,称中医为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之首。当今最高层对中医又是推崇态度,所以如果没有官方强力拆除中医利益集团在体制内关键节点的占据,打击中医教的前景就如同学阀学术问题一样,是极度令人悲观的。
毛澤東受時代限制,所受教育之中一點科學成分都沒有;他雖然對中國歷史做過仔細研究,但所學流於浮面的權謀應用,沒有觸及更深的理性邏輯脈絡,因而一直有反智傾向,全民大煉鋼、畝產萬斤和整個文革都是明顯的案例。但我不想多談這些政治敏感的議題,畢竟過去已經過去,追求未來公益最大化才是重要的努力方向,尤其毛的錯誤還是敵方宣傳策反的方便著手點;這其實也是當代中共政權對毛澤東功過的不成文官方態度:聰明人都知道正確的評價,但多説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於國家團結和政治改革,大家還是針對時弊就事論事,盡量不要去回顧毛的政策影響。 王孟源2024/04/24 01:10回覆
16樓. 百分之百
2024/04/22 09:56
王博士,请参考  郭松民《三体》批判:通往黑暗森林的道路。《三体》获西方奖项的原因在于对中国人中华民族的自黑。
中國作品必須自黑只是美國評審的基本要求,《三體》原本只能象徵性地入圍,是碰巧學會裏的保守派會員造反,白左派鎮壓之餘,想要極度羞辱他們,才刻意選一個讓紅脖子最難受的黃面孔來得獎,所以劉慈欣的“國際地位”其實建立在作爲白左的“多元”花瓶之上,那些SB紅卻自以爲是“民族之光”,真是絕大的反諷。
同樣的,中醫使得每個中國人的祖宗十八代平均早死25年,等同殺祖仇人的18次方,但中醫教徒一面享受著現代醫學所帶來的疫苗、抗生素、殺菌劑、麻醉技術、X光等等延壽手段,另一面卻反過來頂禮膜拜害死無數祖宗的中醫,稱其爲國家民族的光榮,真正是數典忘祖的奸惡罪行。這其實不是理工科和文科的差別,就算不懂邏輯辯證(個人“實踐”過中醫就可以確定其功效?那麽只要有一個人上過一次教堂豈不也證明上帝存在?)、醫學原理(尤其是Placebo Effect安慰劑效應)、統計意義和科學規則,只要讀過中國歷史,怎麽可能沒注意到那許許多多20、30、40嵗早夭的帝王,其中大多數歷史明文記載是吃藥而死,更別提無可計數養不到大的皇子皇孫;若是還讀過世界歷史,那麽就應該知道每一個國家都有對應著中醫的土方(包括美國在内),而這些土方體系是互相矛盾的(尤其參考印度版),唯一的共通點在於對壽命的巨大負貢獻。現在我已經把理工科和文科都應該能夠簡單理解的事實證據(而且是超大規模天然實驗的直接證據)捧出來送到衆人面前,就是巨嬰都沒有藉口了,還在負隅頑抗的只能是出於愚蠢,天生的、極端的愚蠢,而愚蠢的外溢正是邪惡,這是因爲中醫教不但鼓勵詐騙、浪費經濟活力,還迷惑病患、干擾現代醫學挽救人命的努力;換句話説,這些人爲了縱容自己的迷思,害死人命在所不惜。博客一再强調,蠢蛋沒有對公共事務置評的權力,就是因爲人命關天,不應該放任殘害性命的愚昧主觀臆想污染社會認知。 王孟源2024/04/23 20:52回覆
15樓. 乌鹊南飞
2022/03/18 02:28
最近浙赣粤运河成为一个话题,江西省要挖一条联通浙江,江西,广东的大运河,目前预算3500亿元,论证接近完成,很快要开工,我是很怀疑现代在其他运输手段极为便利的情况下挖大运河能有多少经济效益,特别是这条河全程仅达三级航运条件,也就是只能供1000吨级船行驶,预算还如此巨大(南水北调也才花了2500亿)真的有必要开建吗?(找不到能对应的文章,我想都是属于大预算工程,放在这里应该还行吧)
傳統土木工程的問題不在於技術風險和專業忽悠,而是經濟效益的評估,這只能由當地當事團隊仔細分析,我一個外人無從置喙。這類議題應該留給直接瞭解真相,而且願意實名作證的人來討論;除非你有第一手核實的論據指出官方評估結果有錯,並且看過/能反駁支持建造工程者的意見,否則就應該閉嘴,以免傳播噪音污染公共論壇。尤其在這個博客,如果你引用的論述來自匿名的網絡評論,直接違反《讀者須知》第六條,嚴重警告一次,禁言兩個月,再犯拉黑。 王孟源2022/03/18 06:30回覆
在此特別提醒大家,不尊重我的時間精力,把這個博客的留言欄,當成其他網絡論壇一樣隨便發言的人,都有被立即拉黑的危險。這裏的一切討論,必須字字以求真為目標;網絡上到處都是網紅“學者”,專門滿足求爽的意願,一般人用不著來這兒騷擾真正想做學問、求真相的絕對少數。 王孟源2022/03/18 06:35回覆
14樓. Fatgirl
2021/10/25 08:20
不是過去30幾年只有王先生想到這點,而是以前研究量測問題被排擠的很嚴重,根本不可能發論文,網路上還有故事說在想量測問題結果被實驗室教授警告.唯一可能是例外中的例外是Wojciech Zurek.現在因為量子電腦熱門連帶quantum information變熱門,所以這類問題也連帶紅起來
好吧,那我們等著看誰能搶先發一篇論文,把這個論述嚴謹化、正規化。不過FR已經都發表三年了,怎麽還沒人想到呢?是不是有興趣的都是做數學物理的,所以把精力全放到公理化去了?唉,我説過很多次,所有的物理理論都是等效理論;公理化實在不是太重要的事。
Quantum Information已經成爲高能物理界2020年代的新版超弦,30嵗以下的基本都靠追這輛新救護車來發論文。看到一群中年的過氣超弦人抱怨新一代偷懶取巧、專發沒有營養的論文,我覺得十分滑稽。 王孟源2021/10/26 03:0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