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一個多禮拜,兒子和我自己先後感冒了,精神不好,也就沒有寫作。與此同時,我在重讀英國中古史,亦即12世紀的威廉征服者(William The Conquer)之後的幾個王朝(有一句玩笑話:所謂“現代”是自己出生之後,“近代”是曾祖父出生之後,在那之前都算“中古”),目前還只讀到薔薇戰爭(Wars of the Roses,請注意英文的原文裏,Wars是複數,所以精確的翻譯應該是“薔薇戰爭系列”才對)。
我之所以會選擇這個閲讀題材,除了天生喜歡讀歷史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爲英國的王朝在世界政治歷史上算是一個特別穩定而長壽的異數:八百多年來,雖然有好幾次所謂的朝代更替,實際上只不過是外甥取代兒子當國王,國體(亦即封建體系)和統治階級都沒有經過重大的變動。一直到21世紀,英國上院的貴族們仍然可以追溯祖先800多年到威廉征服者的時代。相比之下,中國歷史上的主要王朝大多只有200多年的壽命;只有王權虛懸的周朝和更早的夏、商才有類似的享國。
這當然不是因爲英國君王的治理水平高於中國的皇帝。事實上因爲中古英國只有非常原始而微弱的官僚體系,即使在英明君主之下政策的執行力也很有限,在平庸的國王手下幾乎總有幾個佞臣,昏庸離譜的程度超過中國的朝廷。總體來看,中古英國的平均治理能力顯然是遠低於中國的。我認爲英國王朝長壽的秘訣,除了孤懸海外、外敵難以入侵,以及國家規模小、治理相對容易得多之外,前四百年受益於低效但穩定的封建制度(與夏、商、周相同),國王的權力和責任都不是絕對的,就算把中央搞成一團糟,地方諸侯(即伯爵和男爵級別,分別管理縣和鎮;其實英文的“縣”,“County”,字面上就是“伯爵屬地”的意思)還是原班人馬,内戰打完,依然要由上一任明君的後裔來當國王。
現代的西方宣傳喜歡拿13世紀的大憲章(Magna Carta)來説事(起因是下面提到的17世紀共和運動,開始嚴重誇大大憲章的歷史地位),這不只是混肴因果(正確的説法是因爲王權有限所以有了大憲章,不是因爲有了大憲章所以王權被限制),説到英國興起、進而稱霸,是因爲大憲章限制了王權,那就已經到了顛倒黑白的地步。首先當時根本沒有憲法這種觀念,大憲章只是國王與地方貴族之間的一紙停戰協議,預期的效力頂多只有一代,也就是一旦簽署的那一批人過世或失權了,根本沒人會再管那張白紙上寫了什麽(事實上的預期效力,可能只有一年;因爲同一批地方貴族,在1215、1216和1217連續三年强迫同一個弱勢國王,把稍微不同版本的大憲章簽了三次)。
其次,中古英國的國王與貴族的爭權,來來往往,所定的“憲章”(“Charter”)很多,大憲章既不是王權的低潮綫、也不是高潮綫,除了它的徵稅條文(即必須有國會同意才能加新稅)在後世的憲章裏廣汎重現(但是也有例外)之外,對後世英國政體的實際影響幾乎不存在。換句話説,大憲章主要只有象徵性的意義,因爲它是威廉征服者之後,第一個限制王權的停戰協議。也幸虧大憲章沒有太大的持久後果,英國才避免步上後來波蘭王權受憲章嚴格限制而很快亡國的命運。事實上,真正限制中古英國王權的,是封建體系;而在大憲章之後幾百年,環顧歐洲的封建體系裏,英國的王權其實算是相對較强的(並且如同歐陸,中古英國的王權隨著民族國家意識的興起而越來越强),否則就不可能爲了强占半個法國而去打英法百年戰爭。
到了16、17世紀,殖民美洲帶來了歷史性的經濟助益(相對於歐洲當時的GDP,絕對是人類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資本紅利注入),成爲西歐國家近代化的推力。英國得利於地理位置,收益特別大,對政治的衝擊也早於歐陸國家。然而這樣的經濟劇變引發的内戰,雖然和100多年後的法國大革命一樣,產生了將國王斬首的共和體制,一旦共和派首領Cromwell過世,王朝又得以延續。這只能算是運氣了:當時英國還沒有工業化,以農業為基礎的封建體系仍舊存在;法國的大革命發生的晚,社會結構已經有了基本性的變化,19世紀的人民不可能再接受完全的中世紀式君主復辟(拿破侖三世其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君主,而是一個投機政客,我以後再詳細解釋)。
這種極佳的運氣,居然一直延續了幾百年。早先因爲地理位置而率先商業化,政治上又平穩度過了共和革命這一關,使得英國在18世紀得以引領工業革命,並且因此而在19世紀成爲世界霸主。到了20世紀,霸主的位子被和平轉讓給自己的旁支:美國。我一直認爲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只能持續200多年,並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而是在統一和集權的官僚體系下,政治和社會結構自然僵化(亦即既得利益階級的興起和掌權)的必然結果。很不幸的,統一和集權的官僚體系是唯一能高效管理大國、創造現代盛世的先決條件,英美也不例外。英國的現代盛世有200多年歷史了,能夠慢慢衰落成爲中等國家已經算是很幸運的。美國的盛世只有100多年,其腐化的進程卻遠為嚴重;對於這一點,我在下一篇文章再仔細討論。
【後註】有關於大憲章的討論,我再補充一點:政府的第一要務是保護底層人民,所以真正有意義的憲法,必須要遏制貴族/土豪/財閥/世族等等的權力,來保障底層民眾的基本人權。大憲章限制王權,來保障貴族的財富,其實是反其道而行的一種退步;尤其在16、17世紀的啓蒙時代,國王往往是平民與貴族鬥爭的盟友。英國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成爲世界霸主,大憲章早已失去實效是必要因素之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5樓. AbzX52023/01/25 12:52是, 同时也吃惊昂撒学术诚实, 惭愧這是因爲西方體系的“新聞自由”和“學術自由”,原本就不求徹底封殺真相,靠的是天量的傻話、謊話和瘋話來淹沒實話:當公共論壇充斥著幾千種愚蠢的陰謀論時,揭露真實的陰謀自然會被公衆認定為又一個假話。這其實也是爲什麽我對中醫教深惡痛絕的原因之一:如果知識份子普遍接受一類迷信蠢話,其他的謊言就也更容易生根。 王孟源 於 2023/01/26 00:49回覆剛好看到這個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HWlN8LzFo),不但再次示範昂撒體系是如何淹沒(而不是封鎖)真相,也詮釋了他們草菅人命、嘩衆取寵和文過飾非的文化傳統。 王孟源 於 2023/01/26 05:29回覆
- 24樓. AbzX52023/01/21 16:54经济学人新文章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 刚好和王先生一直以来的观点相呼应.你說的是雜志倒數第二頁的《Graphic detail,Economic history》吧?文章專注在17、18世紀的英國,討論了三篇論文,分別指出奴隸交易的暴利、沒收天主教會所屬土地、以及常年殖民戰爭導致人手短缺(這裏英國有一個隱性的優勢,亦即海峽天塹、地緣態勢易守難攻,可以專注投資在海軍之上,再經由海盜和殖民掠奪來補償常年戰爭對國内產出的不利影響)對引發工業革命的助力。第一點和第三點都是博客以往談過的;第二點則補充了我以往批評所謂昂撒新教文化優越性的論述:新教的確在工業化過程中占便宜,但不是因爲文化本身優秀,而是得以掠奪舊教教會財產,方便產業的建立和轉型。 王孟源 於 2023/02/11 02:17回覆
- 23樓.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022/06/26 08:21我看了先生和史東有關近現代西方政治宣傳起源的討論,請問那些話術是否是從基督教發展出來的?西方那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政治論述,和中世紀Augustine與Aquinas的神學政治理論手段很像,都是發明高級的狡辯術來圓謊。至於基督教為何如此致力於狡辯術,我認為是一神教底層邏輯中充滿愚昧與矛盾,造成只有特別善於圓謊的派別才能適者生存。中國古代王朝獨尊儒術,雖然統治集團也為了愚民而隱藏儒家思想中的理性成分,但儒家思想本身是正直而自洽的,為政治服務時不需要過於狡辯。西方羅馬以降的統治集團如果能堅持以希臘正統哲學作政治論述,也許就不會導致如此撒謊成性的政治傳統。在西方文化整體上當然有影響,但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沒法對上昂撒相對其他歐洲民族的特殊性。這是因爲啓蒙運動所針對的,正是這類浮誇、空想的狡辯(還記得“一個針尖上能有多少天使跳舞”的爭議嗎?)。真正持續受宗教迷信深刻影響民族文化到現代的,其實是猶太教和印度教教徒。 王孟源 於 2022/06/27 00:10回覆
- 22樓.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022/05/21 02:00除了政治史的糾正,在思想史上,西方啟蒙運動對人類的價值,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也該從神壇請回人間了。一個淺白的道理是,那些繼承啟蒙思想的西方精英們,依然殘暴貪婪地侵略奴役全世界,甚至在征服所有地方後,開始自相殘殺,打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巨大苦難。這些思想果真如此優越,為何不能避免這種結果?此事需要細心謹慎的論證,切忌簡單連坐、無限上綱。
理性態度和科學方法,的確是現代文明的最高體現和所有進步的泉源。西方文化的毛病,出在沒有對宗教性迷信做出根除,稱霸世界日久之後,自我滿足、逐步鬆懈,以致反復被有心人利用。但別忘了,群衆原本就是無可救藥的愚蠢;昂撒財閥政要階級幾百年的宣傳洗腦、納粹法西斯的反動崛起、和現代白左教的興起,其根源都不是理性思潮自身的缺陷,而是普羅大衆的愚性。這真不適合用來做中西對照,畢竟你只要搜索一下有關中醫的議題,更別提網絡論壇的噴子文化,就可以簡單看出中國在這方面並不免俗。 王孟源 於 2022/05/21 03:53回覆 - 21樓. K.2022/05/14 12:29昂撒集团凭借话语霸权进行的谎言宣传实在是流毒深远。
1588年西班牙的Armada失败之后,次年英国立即组织了一次同等规模的舰队进行报复,结果遭遇了和Armada同等规模的惨败,甚至就连失败原因也很像,指挥出现严重失误,在恶劣天气下损失惨重。
(可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English_Armada
但是在西语世界之外,几百年来英国击败Armada的事件深入人心,1589年的"英国Armada"却完全不为人知。进一步说,"英国击败Armada"这件事本身也被神话了,这场胜利对于改变英西实力对比并不是决定性的,Armada的损失也主要来自恶劣天气而不是英国舰队。
实际上"英国击败Armada"是被有意识地宣传成昂撒集团确立霸权的开端(尽管文字上可能不会这么说),就好像从此西班牙的霸权被英国夺得,然后英国又转让给美国,从而为昂撒霸权赋予了一种神圣性。
只要是历史上和昂撒霸权敌对过的国家,全都会遭到这种系统性的、充满谎言的、然而又是在宣传下无孔不入的抹黑,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都是如此。这种抹黑有一种独特而尤其恶劣的性质,它不是通过修改事实来编造谎言,因为修改事实是非常困难的,被戳穿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当然,如果有可能天衣无缝地修改事实,他们一定会做)
他们常见的做法是,事实就被放在某个地方(比如上面我说的这些在wiki上也能查到),但是通过话语霸权投放大量的谎言宣传,直至这种谎言成为人所共知的meme(比如英国击败Armada的神话),从而形成了一个讽刺性的悖论:你只有知道事实是什么,你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事实。
这保证了绝大部分人一生都被谎言meme隔绝,绝对不会接触到事实。即使极少数人接触到了事实也于事无补,因为事实"并没有被修改过",你只能说"某个人所共知的meme是错误的",绝大部分人听了之后的反应只会是"是吗?那又如何?追究这种细节有什么意义?"如果问题再重要一点,还会有一些所谓专家出来进行枯燥繁琐的学术辩论,目的就是让专业研究者之外的绝大部分人一看到这个问题就打哈欠,然后吃下简单易懂的谎言meme。
在几百年无孔不入的宣传之下,这样的谎言meme不知凡几,这只是一个例子。我认为,和昂撒集团相关的任何认知都应当重新查证。当然,等到昂撒集团倒台之后,失去话语霸权的持续维护,这些谎言meme要么会被真相慢慢取代,要么会变成"罗马人在迦太基撒盐"这种无关痛痒的错误认知。但是,如果有组织、有意识地去做这件事,可以把这个未来出现的时间提前很多。是的,博客這裏也給過幾十個例子,但昂撒撒謊是民族天性、鋪天蓋地,說數以萬計還是遠遠低估了。所以這次俄方在挑起全世界關注之後,故意縱容他們謊報軍情、自相矛盾,其實很高明,是500年來首見,對全球尊重事實的民衆揭發謊言帝國真相的契機。 王孟源 於 2022/05/15 06:42回覆 - 20樓. AbzX52022/05/05 03:39我认为学校一直只重点教授中国近代史(1840到1949)是个很大的问题, 其实应该把重点放在1500开始的世界近代史. 既然昂撒凭借新大陆的巨量财富从一个一般的岛国直到称雄全球, 那么这段历史应该重点普及而不是只有文科学生才学习, 中方应当采纳独立与英美的叙事, 否则话语权自然落入英美手中, 想怎么美化吹嘘都行了.你如果囘去復習2015年以來的博文和留言討論,或許會注意到昂撒霸權的真實起源和“優越性”,是我一直想重點介紹的幾個基本世界觀真相之一。早年華語界完全接受英美自我臉上貼金的説法,但7年下來,正確的認知慢慢傳播開,上個月《觀察者網》的頭條社論已經有知名教授把過去500年的世界歷史總結為昂撒集團打擊壓迫其他民族的過程,所以我對此事持樂觀態度,一旦學術界認清事實真相,寫進教科書只是時間問題。 王孟源 於 2022/05/06 01:08回覆
- 19樓. AbzX52021/12/10 01:26我们能不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英国自玫瑰战争之后, 就已经建立了相当强大的君主制, 假如把英国亨利八世在1535就和天主教会断绝关系, 而西班牙却一直是天主教国家也参考进去, 英国实际并不比西班牙的王权弱, 没有天主教掣肘, 其独立性甚至可能还更大?這一點我幾年前討論大憲章的時候,不是已經説得很明白?英國是西歐第一個鞏固王權的主要國家,在中世紀和近代,其中央集權的程度遠高於德、法、西、意. 王孟源 於 2021/12/10 02:35回覆
- 18樓. AbzX52021/12/08 13:39这个问题很有意义. 发现新大陆意外, 反而给稍弱的封建君主(英国), 大过较强君主(西班牙)的优势, 这是什么原因呢? 西班牙和英国都因为其地理位置, 是巨量"无主"财富的获益方, 两者不同是君主强弱差异这一因素造成的, 还是说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 Max Weber说是宗教差异导致的, 新教伦理更有利于资本主义.
其實是一個道理:天主教的問題正在於教會是最終極的既得利益團體,所以才會爲了穩定的考慮而掣肘對天上掉下來的無限財富做出最高效的爭奪和利用。 王孟源 於 2021/12/09 00:27回覆 - 17樓. yyds2021/12/08 01:181、中国封建王朝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的演化,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版图的扩大对行政效率的要求提高,中国自古以来农耕文明(马尔萨斯人口论,人口增速远大于耕种效率),当耕种技术无法提高,只能寻求土地扩张,中国适合耕种的冲积平原面积决定了问鼎中原才能养活足够的人口而不偏居一隅,战国时期各国军备竞赛,分封制演化形成中央集权,但是在科技方面一直是累进式的经验主义,没有累计到量变达到质变的结果。
2、西方刚好相反,从罗马帝国的邦联制到欧洲中世纪大庄园分封制,都不需要大规模动员来达到土地扩张的目的,没有对行政效率的要求,一直到发现美洲新大陆,资本红利的注入,科技进步形成质变,形成外向型掠夺式经济,从保护奴隶主的庄园制过度到了保护殖民经济的资本主义制度,一直到现在所谓民选制度无非是吃发现美洲红利(从殖民地原材料的掠夺到现在的金融层面掠夺)。殖民時代除了有掠奪所得財富的刺激,也剛好受益於歐洲的分裂,否則一個統一的帝國必然選擇西班牙式的保守封建路綫。不過分裂的優勢是特定時空背景下的巧合,一旦沒有大量“無主”的資源可供進一步掠奪,統一的體制就更爲高效,這是20世紀美國相對歐洲勝出、21世紀歐盟持續整合的背景原因之一。 王孟源 於 2021/12/08 06:37回覆 - 16樓. 天下為公2018/10/29 10:42王先生您好,我覺得現在依據香港的情況,中共必然不會外統一之後留下太多的舊勢力。統一戰爭會不會以結束內戰為名解散國民黨清算民進黨呢?我認為台灣目前的統派不論紅藍都不應該再抗爭了,因為意義並不大,還是把工作重點放在培養年輕人身上比較好,尤其是新黨。這樣才能在統一之後有足夠多的治理人才能夠爭取到基層官員。
是的,我一直都覺得一年到頭搞選戰,是浪費時間精力,不論藍綠勝負,最終還是土豪和政客分贓。不如培養下一代,準備服務社會。
中共占領臺灣,也有上中下三策。保留現有政黨和政客,是下下策,希望他們有足夠的智慧來避免。
王孟源 於 2018/10/29 17:1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