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從日本南北朝時代(1336~1392)起,九州、瀨戶內海出身的武士、或是海賊,紛紛劫掠中國與朝鮮沿岸地區,這就是所謂的「倭寇」。十六世紀後半起,隨著葡萄牙人來訪日本,不只日本當地對國外的關心越來越高;就在這個時候,東南亞當地也出現了日本人的足跡…
當豐臣秀吉(1537~1598)完成統一之後,為了鎮壓倭寇、與管理日本對外貿易的需要,於天正廿年(1592),要求有意進行海外貿易的人,必須取得許可,也就是朱印狀(しゅいんじょう)後,才可以出航。自此,開啟了「朱印船貿易」時代…
令人遺憾的是,雖然豐臣秀吉首開「朱印船貿易」先河,殘留至今的相關資料卻所剩無幾…目前所能掌握的資料,都是江戶時代(1603~1867),與「朱印船貿易」有關的相關記錄。
在關原之戰(1600)中取得勝利、並確立天下霸權的德川家康(1543~1616),本身對海外貿易相當熱心,除了聘請漂流到日本的William Adams(1564~1620)做為外交顧問外,也向東南亞各地派遣使者,希望能和對方建立外交關係。更將豐臣時代開始實施的「朱印船貿易」制度化,從慶長九年(1604)開始、到寬永十二年(1635)為止,一共派遣350艘以上的朱印船,進行對外貿易。
這個時期的「朱印船貿易」有幾個特點:首先,「朱印船貿易」係以長崎為母港,統一由此出發、並返回此處。另外,「朱印船貿易」的目的地,並不包括當時的中國(明朝)以及朝鮮各港口。
這是因為,明朝當時禁止與日本船貿易,只有澳門因處於葡萄牙人的控制下,故不在此限。而日本與朝鮮間的貿易,當時由對馬藩全權負責,因此也不由幕府發給許可。
我的噗浪帳號:「金澤城的月光」(按此加入我吧!)
強力推薦:(按下書名後自動連結博客來網路書店)
侯剛本導演感人力作:【學會貧窮:失語稚女單爸網誌】
讓您輕鬆掌握數位證據的攻防策略:【圖解數位證據】
從經濟學角度處理日常生活問題:【巷子口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