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伊達政宗(1567~1636)是日本戰國武將的奇葩,一點也不過分。他曾向前田利家(1539~1599)與千利休(1522~1591)學習茶道,也曾在豐臣秀吉(1537~1598)與德川家光(1604~1651)面前表演過太鼓。在當時的戰國武將中,是少數的「文化人」。據說,愛好風雅之道的伊達政宗,晚年時每年花在能劇的費用,高達三萬石。能文能武的伊達政宗,也留下不少漢詩。其中最常見的,應該是這首「醉余口号」:
馬上少年過,世平白髮多。
殘軀天所赦,不樂是如何。
前三句的意思非常清楚:我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騎著馬上陣殺敵。隨著天下太平,頭上的白髮也跟著變多。人能活到這把歲數,可說是得自上天的恩惠…
但是…最關鍵的第四句,可以解釋成「既然如此,那就應該積極行樂…」也可以解釋成「既然如此…不快樂又能怎麼樣?」
因為伊達政宗自己並未明說,使得四百多年後的我們,只能憑著自己的意思來解釋這首「醉余口号」。
有人認為,應該把第四句解釋為「既然如此…不快樂又能怎麼樣?」。最主要的論點在於,他常把「恨未早生廿年…」掛在嘴上,使得伊達政宗那「從未放棄取得天下的野心」,變成公開的祕密。也因為這個緣故,在他的生涯裡,總被當時的「天下人」監視著。
豐臣秀吉暫且不論,根據「政宗公御名語集」裡的記載,德川秀忠(1579~1632)於寬永九年(1632)一月彌留之時,把伊達政宗叫來枕邊,親口告訴他:「當年在駿府城病危的大御所,聽到你謀反的流言,顧不得自身的病痛,立刻掙扎起來要揮軍討伐奧州。」可見伊達政宗有多受到德川家康(1543~1616)的「重視」。
不僅如此,他還曾經命令家臣,進行以全藩之力對抗幕府軍的紙上演習。就連不幸戰敗時的自殺地,都已經在這場演習中選好,難怪會讓人覺得,第四句應該解釋為「既然如此…不快樂又能怎麼樣?」。
可是…看起來念念不忘,總是伺機爭奪天下的他,卻在德川家光治世之時說出:「我確實曾想過一爭天下,不過我現在完全支持家光。」而且平常的生活,完全讓自己沉溺在風雅之道裡,怎麼看都覺得是在享受人生。這麼一來,第四句好像應該解釋成「既然如此,那就應該積極行樂…」
或許…連伊達政宗本人,也弄不懂自己的複雜心情吧?
我的噗浪帳號:「金澤城的月光」(按此加入我吧!)
強力推薦:(按下書名後自動連結博客來網路書店)
侯剛本導演感人力作:【學會貧窮:失語稚女單爸網誌】
讓您輕鬆掌握數位證據的攻防策略:【圖解數位證據】
從經濟學角度處理日常生活問題:【巷子口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