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關於日本戰國時代的「官位」(下)
2009/06/18 17:55
瀏覽3,406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喜歡日本歷史的讀者們,或多或少都曾聽過,以幕府為主體的武士階級,在日本被稱為武家(ぶけ)。而為天皇、朝廷服務的貴族們,則被稱為「公家」(くげ)。

當豐臣秀吉(西元1537年~西元1598年)以公家的最高官位「關白」統一天下後,在授予諸國大名官位的時候,便以原先律令官位體系做為基礎。在這段時期,在公家與武家同用一個官位系統的情況下,不僅發生官位不足的問題,還因為武家方面,每人都須逐級晉升的緣故,到最後造成官位昇進體系的麻痺。先前提到過,日本的某些官職,受到家格(かかく)的限制,僅限某些特定的氏族可以擔任。在豐臣家如此運用下,造成某些符合條件可以擔任官職的公家反而不在其位。舉例來說,西元1598年,當豐臣秀吉故去的時候,日本國最高官位的保有者,竟然是武家出身的內大臣德川家康。對當時官位體系來說,可說是千古未聞之事。

除此之外,豐臣家治世之時,還有另外一項對官位體系而言,也是創舉的事件。眾所周知,秀吉對日本以外的領土有著莫名的野心。因為這個緣故,他曾下賜「琉球守」(現在的日本國沖繩縣),與「台州守」(現在的中國浙江省台州)這兩個官位,給和他有著同樣想法的龜井茲矩(西元1557年~西元1612年)。對日本的律令體系而言,這兩個官位都是前所未聞的。

「琉球守」這個官位,下賜於西元15820608日。本能寺之變後,豐臣秀吉因為與毛利講和,使得原本答應要給龜井茲矩的出雲(現在的日本國島根縣東部)半國這件事,沒有辦法實現。當豐臣秀吉詢問他,能否用其他領土來取代原先的封賞時,他提出「請給我琉球國吧!」這樣的要求。於是豐臣秀吉便在扇子署名後,寫了「龜井琉球守殿」這樣的句子後來,這把扇子在文祿、慶長之役(西元1592年~西元1598年)時,被李舜臣(西元1545年~西元1598年)當成戰利品上呈,證明了這個官位曾經存在過。

而龜井茲矩不僅受領「琉球守」這個官位,也得到豐臣秀吉關於進攻琉球的許可。但是,由於島津家強烈主張對琉球的權益,龜井茲矩在豐臣家九州征伐(西元1587年)與小田原之役(西元1590年)間,改任「武藏守」。在那之後,又改任為「台州守」。這個官位,也隨著文祿、慶長之役的失利,龜井茲矩又改回「武藏守」。

等到德川開府,德川家雖然和豐臣家相同,也以官位體系做為統率武士的手段,卻也針對豐臣家的缺點進行改良。透過「禁中並公家諸法度」的實施,將武家官位以「員外官」(いんがいのかん;也就是「編制定員以外之官」的意思)與公家官位分離,避免武家官位妨礙公家官位的昇進。武家官位僅限侍從、權少將、權中將等等官職,而且這些官位的任免、哪怕由朝廷直接推舉,也都須經過將軍的同意,方可進行。經過這樣的改革之後,直到明治維新為止,日本的官位體系才又有了新的變動。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戰國小辭典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