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的言論,讓中日關係緊張。 (美聯社)
一向說話直快、卻缺乏外交經驗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在國會質詢時說出,「若台灣有事,將構成日本的存亡事態」。這番台海有事「明確化」的言論,觸動了中日兩國間最敏感的神經。中國史無前例的接連發動輿論、旅遊、外交及軍事等組合拳,強力反制日本。但高市以首相之尊,發言已難以收回;中國大陸面對內部民族主義的聲浪,也沒有任何退讓空間。如此一來,這場台海有事的言語風波,已演成兩國的面子之爭。
一直以來,無論日本執政者如何親台反中,對台灣議題總是保持「戰略模糊」原則。台灣問題可以悄悄地做,但卻不能公開大聲呼喊,以免踩到中共的紅線。一九九六年為了因應台海飛彈危機,美日兩國修改「美日安保防衛指針」,內容雖提到日本「周邊有事」,但日本周邊是否包含台灣海峽,美日都盡力保持模糊的彈性空間。
即使是歷來最親台的日本前首相安倍,當年為了抗衡中國的軍事威脅,他在二○一五年修改日本集體自衛權法令,條文中提到日本「存亡危機事態」的設想時,也避免具體明確提到台灣。對日本而言,台海議題就像是不能打開的「潘朵拉盒子」,更是中日推進兩國關係的通關密語。
向以繼承「安倍路線」自居的高市早苗,為何這次卻直白地脫稿演出,讓日本的「模糊戰略」脫軌呢?首先,高市欠缺安倍的外交歷練與大戰略觀,再加上大量任用右翼保守人士為核心幕僚,使得她的內閣大幅右傾。例如,高市任用親台的「日華議員懇談會」的主要幹部做為執政班底;她也啟用安倍時期負責擘劃自由與開放印太戰略、對中強硬派的市川惠一,出任國家安全保障局長。這些人事布局,頓時讓高市的新內閣化身為抗中內閣。
其次,與自民黨共組執政聯盟的「日本維新會」,也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過去自民黨與公明黨合組的「自公聯盟」,因公明黨一向主張務實協商,反對對抗和以意識形態為主軸的執政路線,中立的公明黨一直扮演著阻擋日本重回軍事化的煞車閥。但如今的盟友日本維新會,不僅立場比自民黨更保守,還深具激進的右翼意識形態色彩。維新會主張日本應修改憲法第九條,讓自衛隊成為軍隊,使日本成為真正的正常國家。高市近日要求修改「非核三原則」中「不引進」核武的立場,這正是主因。
再把視角擴大到與日本同樣是中國搬不走的鄰居——南韓,總統李在明年中上台後,不但積極改變尹錫悅時期的親美日外交路線,在美中兩大國之間維持平衡等距關係。他認為,韓美中三國的關係不應該是零和遊戲,也不是「非我即他」的關係,這讓韓國能夠在美中之間維持左右逢源。
此外,李在明在台海議題上也維持戰略模糊路線,他不但認為台海議題是中國與台灣的國內議題,也主張韓國應與台海局勢保持一定距離。因此,他極力反對在「台海有事」時,由駐韓美軍出兵協防台海,也不主動支持日本在台海問題上的軍事參與。李在明並將過去「韓日中」的官方論述順序改為「韓中日」,凸顯韓國對中韓關係的重視。
面對中日緊張升高,身為台海主角一方的台灣不必見獵心喜,應該謹慎保持中立,以免捲入中日衝突之中。但日前賴清德總統卻點名中國,不要成為區域和平穩定的麻煩製造者;台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蘇嘉全也大敲邊鼓,說日本各界對於中國的實彈射擊都很憤怒。這種把台灣推向中日衝突火線的做法,恐非「抗中保台」的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