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麗文以「戰鬥藍」旗幟贏得國民黨主席選舉,意味藍營未來將擁抱強勢、主動出擊的問政路線。這場看似昂揚的勝利,其實也開啟了國民黨艱難的再造之路:如何在深藍與中間選民、北京與華盛頓、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新的平衡與定位。
鄭麗文有別於傳統藍營菁英,她挾綠營經驗及媒體世代的犀利風格,結合黃復興系統與深藍票源突圍,打出「敢戰、敢言」的形象。這樣的組合穩固了藍營票源,卻也讓她的直言與和中標籤更加鮮明。選舉期間,媒體人趙少康多次暗批「中共介選」,民進黨更在選後發出「一個提醒」,警告中國勢力的介入與滲透。可見,未來藍綠攻防將聚焦於「紅色疑雲」與「認知作戰」。鄭麗文必須謹慎應戰,在民進黨和台派的「反滲透敘事」下,她須以「戰鬥藍」路線突破層層夾擊。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祝賀鄭麗文當選的賀電,標明兩黨要「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推進國家統一。鄭麗文則回以「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強化兩岸合作交流,促進台海和平穩定,為民族復興開闢宏偉前程。鄭麗文並稱,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原則,讓國共兩黨在推動兩岸和平上取得諸多歷史成就。
藉這份賀電,鄭麗文清楚表達延續馬英九以來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路線,站穩國民黨的底線,也呼應了中共對於「民族偉大復興」的期待。這一表態,顯不符合綠營的「台灣本位」路線,也有別於先前一些國民黨領導人基於選票考量的模糊主張;因此,未來黨內外的兩岸路線爭議勢不可免。
鄭麗文的立場,會不會重蹈當年「換柱」歷史,讓黨內本土派跳腳,仍有待觀察;但國民黨對兩岸路線的模糊主張必須重新釐清,則是必要的。在選舉期間,郝龍斌主張進行「黨內大辯論」,並在大陸設立國民黨「辦事處」等構想,是反守為攻的策略。鄭麗文或可參考此一倡議,透過辯論鞏固黨內「守護中華民國,反台獨」論述,以整合黨內歧見,進而測試民意底線。如此,用行動搶占兩岸論述制高點,有助國民黨擺脫「被北京左右」的形象,也重建黨內民主和社會說服力。
可預見,民進黨的攻勢不會止於口頭。它已成功將「抗中保台」升格為國家共識,並持續以「防滲透」、「守民主」為選舉戰略。未來,只要藍營提出任何與北京接觸的倡議,皆難逃綠營「中國介入」的攻擊。對鄭麗文而言,這是一場不會休止的輿論戰,軟硬間拿捏失當便將直接衝擊選票。如何主動出擊有效應變,是她能否爭取社會信任的關鍵。
鄭麗文曾稱,上任後將籌組「影子內閣」,展現國民黨專業治國的能力。這項主張要真正落地,得先整合藍營地方首長與國會的力量。如果能形成「地方治理+影子內閣」的政策聯盟,不僅可強化黨的治理形象,也更能有效制衡民進黨「中央壟斷敘事」的局面。若無法與黨團整合議題攻防,影子內閣恐將淪為口號,甚至讓藍白合面臨考驗。她必須組建「國會─地方─黨中央」的三軸聯動模式,形成體系化的運作布局,才能讓「戰鬥藍」轉化為「行動藍」,有效提升國民黨的政黨支持率。
鄭麗文要讓外界看到的,是能思考、能治理的國民黨,而不是被意識形態綁架的反對黨。民進黨的「介選提醒」,既是挑釁,也是試金石。鄭麗文若能成功重建中華民國論述主軸,重建社會信任,那麼藍營距離重返執政也就更近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