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亞洲總部選擇落腳北士科,卻因土地問題卡關。圖為新壽訂16日上午舉行T17、T18地上權案開工動土典禮。 記者蘇健忠/攝影
輝達亞洲總部選擇落腳北士科,卻因土地取得問題卡關。表面看,這是北市府招商引資的問題,實則暴露行政院要建設「AI人工智慧島」只是紙上談兵,只把輝達當成超算力中心的贊助者。賴政府推動台積電與上下游業者赴美設立類科學園區,積極又主動;對輝達落腳台灣,卻消極且被動。美國分明意圖分拆矽盾,賴政府夸言要尋找下一座護國神山,卻忽視輝達「星群」計畫的群聚效應。
近年日韓星馬等國爭取高科技業者設點,多由中央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務。今年,日韓還透過大量採購GPU及能源補貼,與輝達形成AI產業的戰略合作關係。新加坡、印尼與印度也都有包括法令、財稅、人才庫,乃至國家算力協作、發展在地語言的大型語言模型等整套計畫。
相形之下,賴政府雖把發展AI掛在嘴邊,並未拿出足以與鄰國競爭的具體對策。輝達亞洲總部希望落腳台北遇阻,賴清德承諾「中央能幫忙的,一定全力幫忙」;但行政院明知輝達希望取得T17、18地段,卻擺出公事公辦的僚氣以對,盤點全台土地根本文不對題。
亞洲國家爭取輝達、谷歌等重要AI跨國企業設點,並不只是因為這些旗艦業者賣晶片、雲端服務或者算力;更重要的是,這個生態也是一個資金鏈。尤其,輝達透過銷售產品與投資科技與能源業者,形成一個結合算力與超級資本的封閉循環。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鏈,雖只負責其中的製造部分,卻已創造了台灣一成五的GDP。
直言之,輝達若能來台發展,受益的將不止台積電上下游業者,還可提供本地產業升級轉型需要的機會和資金,讓製造業進入工業5.0的應用,而不致被淘汰。高科技產業除了被迫赴美設廠,也能多更多選擇。這些資源,絕對比賴政府承諾投資AI百億預算更具市場效益。只要政府能適時修正能源政策,台灣發展AI產業的條件,較亞洲競爭對手都成熟。
遺憾的是,賴政府並未珍視難得的「輝達時刻」,以致業界對輝達總部的想像停留在炒地皮救房市。台灣有新竹科學園區,賴政府想「外銷」到美國換取低關稅;卻沒想到,若協助輝達在北士科落腳,可與周邊高科技業者結為「星群」,有機會打造AI版的竹科,並彌補因台積電被迫赴美的衝擊。
綠營對輝達落腳北士科,充滿藍綠政治算計,卻未如日韓星般提供國家級的招商服務。台北市畢竟是首都,賴清德作為領導人,有資源和權力協調促成;這樣的政績,也可以記在賴政府帳上。諷刺的是,賴總統無視輝達來台的戰略增值,寧可配合華府軍事抗中,將擴大軍購包裝成「台灣之盾」,換得國務院不值錢的讚許。他的治國策略,只想著如何利用台積電討好川普,卻忽略川普更重視輝達的AI生態鏈。這種視野,拉低了台灣的高度。
台灣之盾基本上只在回應中共國慶閱兵大秀,歐美智庫皆認為,無法有效反制北京新式武器的飽和攻擊。賴總統向美方交心,要窮舉國之力投入軍購,金額要達GDP五%。這條戰爭之路,卻未換得川普安全背書,反而讓兩岸關係愈趨劍拔弩張,國際空間和經貿發展都深陷美中博弈的泥淖。最近日媒點出,台灣與亞太多國洽談貿易協定卡關,皆是受到美中關係影響。
當年面對石油危機,台灣選擇發展半導體,掌握關鍵科技。事實證明,矽盾比軍武更能提升戰略價值。若蔣經國當年一味軍事對抗,台灣今天將是什麼模樣?能替補矽盾被挖的是輝達的星群,而非虛張聲勢的台灣之盾。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