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中國禁止日本海鮮進口與限制台灣農漁產品都是經濟政治戰
2023/10/26 17:22
瀏覽646
迴響0
推薦17
引用0

中國禁止日本海鮮進口與限制台灣農漁產品都是經濟政治戰

 

一、中國大陸對台灣的貿易制裁 

   貿易制裁是對一個國家進行貿易的法律限制,貿易制裁是經濟制裁的一個項目。進出口限制是最常見的貿易制裁類型,禁運是全面禁止貿易的最嚴厲的貿易制裁。關稅和配額也可以用作貿易制裁,其目的是保護國內生產商免受外國競爭。最常見的貿易制裁類型是非關稅壁壘(NTB)和禁運。非關稅壁壘可能包括出口許可證制度或針對特定產品和服務的徹底進出口禁令。海峽兩岸的貿易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遠超過美日等其他國家,繼中國於2021 年禁止進口台灣鳳梨和蓮霧後,石斑魚和柑橘類水果於2022年8月也進入大陸對台灣農產品進口限制的清單。雖然農業僅佔台灣對大陸出口的0.6%,但是會影響基層農漁民的生計。中國禁止進口鳳梨的理由是出口鳳梨中發現了介殼蟲,除了台灣農業官員怠於品管職守外,農漁產品禁令反映了中國對台灣的政治不滿。明顯的是北京正在採取經濟戰略,將台灣與中國的經濟相互依存武器化,以增加政治壓力。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投資目的地。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2年,兩岸貿易額3196.78億美元,其中大陸自台灣進口產品和服務2380.9億美元。中國大陸對台灣來說是不可替代的市場,中國大陸和香港分別佔台灣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的40%和22%以上。 

   中國近來對台灣海鮮進口設置了新的限制,隨著兩岸緊張局勢加劇,大陸龐大的經濟意味著它可以透過實施貿易禁令來影響台灣政治和輿論。北京可以選擇具有像徵意義或高度具體的產品來瞄準其影響,而台灣則在不可預測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進一步須謹慎應對兩岸貿易。去年12月8日,中國海關總署突然暫停進口台灣鰹魚、秋刀魚、魷魚和四指魚。12月9日,暫停進口台灣啤酒、金門高粱等 11種台灣產酒精飲料。由於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兩岸貿易量,台灣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在貿易上保持對中國大陸的強烈依賴。在美國前眾議院長佩洛西訪台期間,中國暫停進口台灣 2,000 種食品,政府認為禁令是對美國眾議院議長訪問的報復。中國大陸封鎖了數百家台灣食品生產商的進口,並暫時停止向台灣出口天然沙。北京長期以來一直透過切斷其市場來懲罰其他國家的不喜歡的行為,並逐漸使用此類手段來對付台灣。 

二、中國對日本排放核廢水的經濟制裁 

   依據亞洲時報報導,中國針對日本福島和廢水排放採取的海鮮進口禁令主要與地緣政治有關,不完全是為公共衛生。2023年8月24日,日本當局將福島核電廠處理後的廢水排入太平洋後,中國立即暫停從日本進口所有海鮮。雖然民眾對污染的擔憂可能證明這項決定是合理的,但此決定背後存在政治動機。這起事件為北京懲罰日韓美安全合作聯盟的努力提供了藉口 。在國內,北京煽動反日情緒,以轉移人們對 陷入困境的經濟的注意力。在國際上,中國響應太平洋島國的關切,重申其作為 全球南方捍衛者的形象。中國已經善於利用貿易作為治國工具。2010年,由於東海領土緊張局勢加劇,日本遭受了關鍵礦產出口禁令。2017年,在韓國部署美國反導系統後, 北京對韓國商品和服務實施禁運。中國援引世界貿易組織 植物檢疫措施規則證明海鮮禁令的合理性。然而,中國的報導揭露了日本政府的虛假資訊運動。日本付費社群媒體宣傳活動和誤導性報道,質疑支持釋放核廢水的科學建議。 

   福島事件為北京提供了一個懲罰東京的機會,同時對其政治意圖保持看似合理的否認,不引發進一步的緊張局勢。在國內,中國正在努力應對青年失業率、房地產行業低迷及經濟成長率的下降。透過貿易禁令煽動針對宿敵日本的民族主義情緒,為中國政府提供了一個暫時分散國內民眾對經濟困境的注意力。在國際上,該禁令旨在表明對南太平洋地區關切的支持。中國對福島水域排放的擔憂與太平洋島國的保留意見相呼應,因為它們更強烈地認識到污染的危險。所羅門群島總理索加瓦雷強烈譴責日本的行為以及斐濟發生的抗議活動。北京充當了南太平洋國家的領頭羊,大力支持它們討好這個爭議日益激烈的地區國家的主張。隨著中美 競爭加劇,對手會利用一切機會指責對方玩地緣政治。隨著美國加大對盟友的打擊力度,北京方面也開始尋求加強與南半球國家的接觸,將華盛頓的聯盟視為遏制形式。中國的舉動是向美國及其盟友發出的一個信號——其中大多數國家支持排放污水——北京方面會毫不猶豫地質疑科學證據來指控他們的不當行為。它也向整個地區發出一個訊息:如果緊張局勢加劇,中國將毫不猶豫地加大壓力。福島事件表明,貿易和經濟聯繫將越來越頻繁地被用作治國手段。 

三、中國大陸對台經濟戰要如何應對 

    兩岸軍力差距懸殊,但武統台灣仍需考慮美國因素及付出的代價,在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解放軍實施了「圍台軍演」,證實可封鎖台灣。台灣已廢除可長期運轉的核電,超過八成的電力靠進口天然氣及煤炭,無法長期對抗封鎖。比軍事封鎖台灣更溫和的手段是經濟制裁,中國已暫停超過百家食品企業的2066項產品進口,包括保健品、茶葉、餅乾等。更重要的是,從2008年開始,中國大陸通過自由貿易協議將台灣整合進中國經濟發展的供應鏈中,以期「以商促統」。但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表示,中國大陸如果真要制裁,就會大幅減停自台灣的進口,但目前這些措施還不算制裁,對台灣經貿影響也有限。2008年馬英九推動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談判,台灣的數百項產品可以享受零關稅,對於台灣而言,中國大陸成為最大的市場,大陸惠台希望「以商促統」。今年8月,中國大陸剛釋放研究中止ECFA的訊息,又宣布暫停台灣芒果輸入大陸。可預見的是:隨著大陸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以及民族主義情緒的昂揚,中共勢必更加精算對台各種讓利的效益。如果蔡政府仍依照過去的被動防守策略,不做超前部署,將遭受巨大經濟制裁壓力。ECFA喊停還不是台灣最大的危機。由於台灣對大陸享有大幅順差,在對岸認定台灣對大陸存在貿易壁壘前提下,無論是要求台灣基於公平貿易開放陸製產品輸台,亦或對台灣輸陸產品祭出懲罰性關稅,甚或對台灣採取限制性進口措施等,對台灣來說,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經貿風暴。 

    由於兩岸經貿紐帶相對緊密,因此中共在經貿領域的對台限縮,特別容易讓台灣「有感」。繼這兩年的農漁產品禁運、加工食品註冊障礙後,中共今年對台又祭出貿易壁壘調查、課徵聚碳酸酯(PC)反傾銷稅等經貿舉措,以及回收ECFA關稅讓利的訊息。然而,面對中共的屢屢出招,蔡政府除了「慣性」發出戰狼式批判,就只能慷納稅人之慨地以大撒幣補貼,提出不務實的分散市場策略。面對中共的經貿戰略,台灣應及早應對。歷史軌跡清楚說明,自1988年兩岸開放貿易以來,隨著兩岸經貿高度融合,台灣與大陸已形成一個經濟共同體。 也就是說,大陸經濟好,台灣不會差,兩岸經貿往來關係台灣經濟榮枯,美國市場根本無法取代大陸市場。中國大陸商務部宣布對台灣禁止大陸進口的2,455項產品,發起貿易壁壘調查;伴隨大陸民航局宣布將在台灣北方劃設禁航區。中國大陸調查包括台灣對中國大陸所有禁止進口產品,範圍不但歷年最廣,更主張台灣必須先全面解除歧視性措施,兩岸經貿關係才能深化。未來大陸可能會直接宣布調查結果,認為台灣的措施影響到中國大陸的經濟效益。若台灣不進行調整,中國大陸可能會增加對台灣貿易限制。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