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版地圖十段線的歷史意義
一、 大陸地圖在南海標注「十段線」象徵國力強大
中國大陸在8月28日由自然資源部發布新版地圖,把南海「九段線」變成了「十段線」。新版地圖在中國領土範圍標註上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
(一)南海「九段線」變成了「十段線」
就是要宣誓台灣是中國的版圖,多出來的這一段線劃在台灣島東部,地圖上的線將台灣島半包圍起來,展現統一台灣的堅定意志,而此前中國提交給聯合國的地圖中僅有九段線。這段線未能改變台灣獨立的現狀,但宣示意義極大。
(二)將中印兩塊所謂的爭議領土阿克賽欽和藏南地區納入中國版圖
與印度接壤部分,新版地圖將與印度有爭議的地區畫入了中國領土。其中,位於印度東北部,面積約九萬平方公里的阿魯納恰爾邦被劃為藏南地區,成為西藏自治區的一部分。雖然這片土地至今仍為印度實際控制區。印度阿克賽欽高原的印中爭議區域也被畫在新版地圖的中國領土範圍內。阿克賽欽高原是西藏西部與新疆的接壤區域,中國控制了該地區3.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印度則主張那一中國實際控制區屬於克什米爾拉達克屬地。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先前出版的地圖上,與印度有爭議地區也畫入本國領土,與最新版地圖沒有區別,且抹去兩段邊界未定的標識。
(三)中俄邊境的黑瞎子島全部劃入中國
最新版中國地圖將曾由中俄共同管轄的黑瞎子島全部劃入中國領土,此前的中國地圖中只將該島約一半面積劃入中國版圖。此為2023年版中國地圖的亮點。中俄在2004年簽訂了解決額爾古納河上的阿巴該圖洲渚和黑龍江上的黑瞎子島劃界問題。依照協定,面積335平方公里的黑瞎子島的171平方公里劃歸中國,164平方公里劃歸俄羅斯。俄羅斯方面起初沒有表態,三天後才表示與中國沒有領土糾紛。
南海九段線是中國對南海海域權益邊界的一種畫法,在南中國海裡有9條斷斷續續線組成的U形線,通常稱為九段線,線內區域為中國的領海。中國南海是中國的領海,有南沙群島、中沙群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四大群島。中華民國在1940年代發布的《南海諸島位置圖》中畫有11段虛線。與畫有九段線的地圖相比,該圖在北部灣地區多出了兩段虛線。1949年後,中共為改善與越南關係拿掉了靠近北部灣的兩段線,變成了現在的「九段線」。2009年,中國在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提交的照會中附上了含有九段線的地圖。這是中國首次將九段線地圖呈送聯合國的官方交涉,目的是對西沙、南沙的南海諸島及附近海域提出主權要求。
二、印度歐亞時報對新版中國地圖批判及十段線意義
南海是海洋主權爭議的主要地區,中國的「九段線」自九月更新成十段線涵蓋了整個海域。中國已開始實施長達數十年的灰色地帶策略,以準軍事海上民兵為先鋒,以推進其主張並對該地區建立事實上的控制。通常情況下,中國海上民兵活躍在南海地區,在八月份的仁愛礁與菲律賓對抗中,更積極地使用海警船被視為中國灰色地帶策略的升級。中國所謂的白菜戰略是一種強制性的灰色地帶策略,旨在不引發目標國家的軍事反應。這是透過解放軍海軍完成的,其軍艦通常駐紮在前往現場的交通便利的範圍內,作為監視,阻止目標國家的任何升級。其次是海警,表面上充當執法機構,但為參與騷擾活動的海上民兵船隻提供直接支援。這種分層的方法,就像捲心菜的葉子一樣,使中國能夠脅迫其他國家並將其趕出其水域,同時控制和削弱其目標的反應。這種利用海上民兵的捲心菜戰略最明顯的成功是2012年在黃岩島的行動。美國海軍分析中心 2016 年的一份報告詳細介紹了中國海警和海軍間的結構關係。有大量跡象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海上民兵與海警協調規劃和執行防衛海疆任務。隨著美國和南海聲索國態度的轉變,中國在具有優勢的領域將傾向於積極利用海警進行脅迫行為。
南中國海是一個涉及多國主權和利益的敏感海域,中國大陸自1953年起,以九段線作為其在南海的主權範圍。然而在8月31日發行的新地圖,將其擴展為十段線,並把臺灣東部海域劃入其中。這一舉動的影響有四:
(一)國際政治
為鞏固南海的主權主張,以文宣方式向全球展示強大的國力和民族自信。這也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說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政策的一部分。新地圖的第十段線增設在臺灣東部海域,目的是加深臺灣為中國大陸不可分割的主張。
(二) 國家經濟
保護南海包括海洋資源及經濟利益,包括漁業、能源、礦產等。這是中國大陸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以及「新發展格局」兩項經濟政策的重要支撐。
(三)外交政策
增強中國在南海的話語權及影響力,也是大陸推動「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外交政策上的表現。同時向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南海主權的糾紛,表達對其干涉的反對態度,並持續打壓臺灣在國際社會的空間與地位。
(四)軍事戰略
強化南海的軍事部署能力,遏止他國的對所屬島嶼的主權威脅;並提升對臺的軍事威懾,加強「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打破美日於第一島鏈的軍事部署,讓解放軍持續能在臺海活動,以其軍事力量捍衛經濟政策。
三、中國將進入盛世
習近平正在建立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新秩序,中國最近進行的成功調解外交確證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大增。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使中國與富裕的全球北方國家(歐美七大工業國)對抗。負債累累的全球南方(第三世界國家)無法償還貸款。中國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是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中國式的現代化是可大可久的憑藉。中國偉大的文化傳統及內聖外王之道超越了西方的政黨制度,正是中國式現代化及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特質在根本上保證了第二個百年中國的可大可久。二十大報告中提及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稱之為可大。但可大不一定可久,西方過去的資本主義現代化以及西方大國更替規則說明其大卻不能久。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繼承了中國文明的傳統,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帶來的貧富差距;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讓人民安居樂業且能安身立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繼承了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克服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資本至上在經濟高速發展中對於自然的巨大破壞;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全球共同發展的新道路,繼承了中國天下大同的思想,不同於西方現代化依靠戰爭、殖民、掠奪而實現現代化的老路。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文明形態根源於偉大的中華文化傳統,中國社會主義與中國文明傳統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歐亞時報是仇中的媒體,其文章標題為「到 2035 年,中國經濟可能會“翻一番”,成為地球上最大的強國。什麼能阻止北京?」,可見中國將進入盛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