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自然指數中國世界第一的意義
一、中國的科學教育突飛猛進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報導2023自然指數年度榜單,中國在自然科學排名中高居榜首,顯示自然科學領域的一個明確趨勢:西方國家正在喪失優勢,而中國正不斷取得進展。自然指數選擇82種自然科學期刊,該榜單按照2022年不同國家、地區和機構在這些期刊論文中所佔的“貢獻份額”進行排名。通過計算每篇論文作者的貢獻比例,來衡量各個國家、地區或機構對該指數的貢獻。 2022年,中國調整後份額同比增長21%,首次輕鬆超過美國躍居第一。牛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員許心說:“中國一直在努力發表更多國際論文,尤其是緊盯排名最靠前的期刊。”她表示,2021年至2022年,中國調整後的份額上升超過20%。與此同時,美國下降近7%,英國和德國下降約9%,這是另一個顯示高質量論文來源發生轉移的跡象。中國在研究機構層面上也佔據領先地位。在2022年自然科學論文領域份額得分最高的20家機構中,約一半來自中國。 2021年至2022年,每家中國研究機構調整後的份額都得到提升,而所有非中國機構都出現下降。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稱,與荷蘭學術信息巨頭愛思唯爾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自中國2019年在人工智能論文的質量方面躍升至世界第一以來,中國已明顯超越排名第二的美國。該調查研究了過去10年世界各國人工智能論文的數量與質量,發現人工智能的全球論文數量從2012年的約2.5萬篇增加到2021年的約13.5萬篇。來自中國的論文數量尤其引人注意,中國2021年人工智能論文數量是美國的約2倍,為4.3萬篇,中國在論文質量上也佔據優勢。該調查顯示,以“被引用數”進入前10%的論文數量作為論文質量指標,2012年美國滿足指標的論文共有629篇,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國共有425篇,位居世界第二。此後,中國迅猛追趕,並於2019年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 2021年,中國在被引用最多的論文中佔7410篇,比美國多出70%左右。日本經濟新聞稱,今後中國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領先勢頭可能還會持續。中國企業有較強的發展勢頭,2021年,騰訊、阿里巴巴、華為和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躋身前十。
二、科技、人才及創新是經濟發展驅動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三個第一是中國大陸科技發展的原則,國家領導人的科技觀念及視野決定一個國家的發展,十多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總量占世界比重達18.5%,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經濟實現歷史性躍升。科技發展飛躍的進步更是空前,包括載人航太、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電腦、衛星導航、量子資訊、核電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取得重大成果,中國已進入創新國家行列。未來中國將攀升至世界中心舞台,可能在 2030年左右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到2050年,中國的人均GDP會爆發式增長僅次於美國。更重要的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將超過全球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它將繼續充當全球經濟的壓艙石,其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將從單純的參與者演變為領導者。中國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征程上,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只有堅持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創新就是把知識變為金錢,以市場為舞台。“十四五”時期,美國制裁中國企業清單越來越長,限制中國留學生簽證和學者到美國參加學術交流,對在美華裔科學家嚴加審查甚至迫害。中美科技戰有經濟利益的問題,也有國家地位的因素。中國要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貢獻中國智慧,一方面繼續與國際的科技網絡合作中不斷合作交流學習,希望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做出中國的貢獻,通過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及公共衛生等做出中國的貢獻。中國面臨兩類其它國家不經常遇到的問題,國際封鎖條件下的科技政策,重點在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去年5月,中國大型客機C919量產型首飛成功。中國走在世界前列的高科技領域還包括太空科技、量子計算、射電望遠鏡、5G-6G通信網絡、人工智能等。美國《紐約時報》稱,幾十年來,美國技術一直主導著超級計算機領域,但中國現已成為一股主導力量。如今,在最新的超算500強排名中,中國占到137台,美國則有126台。美國《華爾街日報》稱,中國風力渦輪機製造商正依靠迅速增長的國內市場發展壯大,如今,正向海外拓展。美國《國會山》網站報導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計劃開展空間太陽能發電技術實驗,可能成為清潔能源領域的顛覆者。中國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已經建成了一個空間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系統。這一驗證系統突破並驗證了高效率聚光與光電轉換、微波轉換、微波發射與波形優化、微波波束指向測量與控制、微波接收與整流等多項關鍵技術。中國如果成功實現空間太陽能發電,將獲得眾多優勢。外媒發現,中國特色的教育模式在科技能力提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在教育領域持之以恆的投入、中國高校培養的頂尖科技領域科研和從業人員、高校科研與重大國家戰略的緊密結合,是中國持續提昇科技創新能力的原因。日本《DIME》雜誌網站稱,通過2022自然指數年度榜單可以看出,中國是唯一科研成果大幅提高的國家。科技創新是時代進步的動力,是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台灣要發展經濟就需要增強創新能力,放眼未來,以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顯得尤為迫切。
三、中美科技爭霸決定國運
中美競爭愈來愈激烈,美國為維持其霸權正無所不用其極地打壓制裁中國科技發展。根據亞洲時報報導,美國和中國正在爭奪科技霸權,這將決定21世紀世界的方向。根據澳大利亞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目前在44項關鍵技術中的37項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包括高超音速導彈、人工智能、無人機和電池。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稱,就高影響力研究而言,中國在國防和太空相關領域全球排名第一。ASPI是一家位於澳洲堪培拉的國防戰略智庫,稱中國在納米材料和製造、塗料、5G 和 6G 技術、氫和氨動力、超級電容器、電池、合成生物學和光子傳感器等領域也表現出色。ASPI 表示,其調查結果應該為民主國家敲響警鐘,民主國家應該追求戰略性關鍵技術升級。中美競爭或者說是鬥爭越來越尖銳,西方國家無視美國趾高氣昂擾亂世界秩序到處挑起戰亂,卻一昧配合美國打壓中國。中國只有加強自己在科技、經濟及軍事上的實力才能扭轉局勢。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重視科技創新,在高鐵、5G通訊、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械製造、量子計算機等領域不斷突破,也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在推動科技創新與應用方面,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國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指出,中國創新先進產業能力增加到美國的139%,中國的創新產出是美國的3/4。該基金會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幾乎在每一項指標上都取得了顯著進步。
美國在先進半導體器件設計與開發、先進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高性能計算相關研究領域保持領先優勢。它還在量子計算、疫苗和醫療對策等關鍵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報告預測,美國在小衛星和航天發射系統研究方面保持優勢,但無法在這些領域實現技術壟斷。同時,中國在先進航空發動機、無人機、協作機器人等領域的領先地位可能對全球構成中等技術壟斷風險。根據 ASPI 的報告,中國擁有世界前 10 大先進飛機發動機研究機構中的七家——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高超音速導彈競賽的關鍵能力——它擁有足夠的國內專業知識臨界質量來培養下一代頂尖科學家.在這一領域,中國發表的高影響力研究是美國的四倍多。新聞報導稱,當中國於 2021 年 8 月測試了一枚在低軌道空間環繞地球的具有核能力的高超音速導彈時,美國情報界感到驚訝。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指出,中國正在加快推進本國工業的“核心技術”能夠自主。中國希望實現技術自主目標,使半導體產業不會受到卡脖子威脅。在中國“十四五”規劃中,重點提到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重點項目。2000~2020年中國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率14%,是韓國的兩倍,美國的4倍。中國2021年的研發支出總額同比增長超過14%,達到2.8萬億元人民幣,比2020年10.2%的增速有所加快。2022年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投入總量達3萬億元。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