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開完一場會,我都會有一種怪異的感覺:大家看似討論得很熱烈,卻沒有人真正「對話」。X世代的主管堅持「要有制度」、Z世代的新人主張「只要有結果」,Y世代中階則習慣默默整理簡報,然後在心裡想:又要我來收尾。
這種卡在節奏裡的感覺,說不上是衝突,更像是節拍器沒有對上頻率。大家都努力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下工作,但那些努力彼此之間……好像沒有交集。
三個世代,其實是三種職場宇宙
每一代人的職場態度與行為,其實來自他們所經歷的整體社會背景。以下是X、Y、Z三個世代的簡要輪廓:
世代 | 出生年 | 價值觀與職場特質 | 喜歡的工作環境與管理方式 |
---|---|---|---|
X世代 | 1965–1980 | 重視穩定、經驗、責任感;信任階層制度與長期規劃 | 有明確制度、升遷管道與福利保障 |
Y世代 | 1981–1996 | 追求意義、回饋與創造性;夾在上下之間,容易被過勞與困惑困住 | 要有溝通透明、職涯發展機會與被傾聽的空間 |
Z世代 | 1997年以後 | 重視彈性、效率、自我實現;質疑權威、不認同「犧牲」的概念 | 彈性工作模式、清楚的任務導向與即時反饋的溝通方式 |
這些差異不是刻意製造的,而是歷史與社會節奏的結果。有人是在單一薪資養一家人的時代長大,有人則是在社群媒體的即時反饋機制下求學。當這些不同的節奏與期待,匯聚到同一個工作場域時,摩擦自然就變成日常。
我們不是不能合作,只是沒被允許有不同節奏
跨世代的問題,往往被歸類為溝通差異。但更深層的,其實是職場制度的設計預設了「一種正確答案」。當X世代主管還在用早會傳達指令,Z世代已經習慣透過Line訊息快速同步;當Y世代提出流程優化建議,卻被說「這樣會讓人難管理」時,那種無力感就不是簡單的世代差異能解釋的了。
這裡的癥結點,可能不是彼此不懂對方,而是沒有人能真的說「我們可不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一起工作?」制度的單一與不夠彈性,反而放大了彼此的不理解,讓本來可以並存的差異,變成了非得選邊站的對立。
如果職場能放下統一標準,也許就不那麼累了
有些公司已經開始實驗不同的安排方式,例如讓資深員工負責策略與判斷,新進成員則主導短期實驗與測試。不是誰教誰,而是讓每個世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發揮位置。這樣的分工與合作,不是強調「融合」,而是承認「不同」是一種資源。
同樣地,績效評估不再只看工時,而是根據不同職責設定不同指標;工作模式也不再用「朝九晚五」衡量努力,而是看交付成果與團隊協作成效。這些調整雖然不容易,但正是因為我們無法再假裝「大家都一樣」,才更需要這些有彈性的設計。
也許所謂的共融,不是融在一起,而是留點空間讓彼此呼吸
我後來慢慢覺得,跨世代合作這件事,也許不應該從「怎麼讓大家變得一致」出發,而是「怎麼讓彼此可以好好地並存」。與其一直在想「怎麼教會對方我們這一代的價值」,倒不如先問問自己:我們能不能接受有人用不同方式達到同樣的目的?
畢竟,世代不是問題本身,真正的挑戰,是我們如何在一個早就多樣化的世界裡,還試圖用單一結構去組織與管理。若能放下那個「最好大家都一樣比較好管」的執念,也許職場會少一點誤解,多一點理解。
關注我的其他Blog平台
matters:點擊前往
方格子:點擊前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