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讓我看清楚方向,也看見更多焦慮的縫隙
2025/04/15 11:40
瀏覽2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我曾經很努力地照著職涯規劃的五步驟來走,從自我探索、蒐集資訊、設定目標、制定行動、再到定期檢視。那段時間,我彷彿在經營一個人的專案,表格、進度條、KPI…應有盡有。
也的確有一點用。比起什麼都不做的迷惘,那些結構化的過程讓我稍微冷靜一點。每天起床有事做,下班也能打開 notion 勾選「今日行動項目」。我以為這樣就會好一點。
但我沒想到的是,焦慮的來源,換了一種樣子重新找上門。
我越來越擅長寫目標,但也越來越懷疑自己是不是只是在演一齣很有方向感的戲
最讓我難受的是第三步,設定短中長期目標。
我寫了「一年內轉職」、「三年內當上資深」、「五年內往顧問發展」。但寫下的那一刻,我心裡其實空空的。我不太知道為什麼要當顧問,也說不出這條路是不是我真的想走的。
我只是覺得「好像該寫點什麼」。這些話出現在太多文章、簡報和講座裡,久了就覺得它們也該出現在我的文件裡。
寫完的瞬間我突然意識到:這不就是我主動讓自己走進一套看起來合理的框架嗎?
行動的那幾週,我彷彿變成了自己的主管
我列了每週的進度、每月的追蹤表,還訂了提醒。連績效回顧我都寫了。
但愈來愈像是在「向自己交差」。
我不是不想進步,只是那段時間,我心裡常常冒出一種聲音:
「我到底是想成為誰?還是只是不想被世界覺得落後?」
我發現我不是沒有方向,我是太想證明我有方向。這兩者看起來一樣,卻讓我走得越來越緊繃。
原來,我也可以調整步伐,不一定每一步都要踩在線上
我沒有放棄規劃,只是我學會了調整它的位置。
我開始允許自己目標寫得模糊一點,比如「希望自己這一年內能維持創作習慣」這種話,以前的我會嫌它不夠 SMART,現在的我卻覺得它剛剛好。
我也把檢視週期拉長,不再每週檢討,而是「想檢討的時候再打開文件」。
最重要的轉變是:我不再把沒有達成目標視為失敗,而是把它當成一種探索偏離的訊號。那也許不是錯,而是正在為我打開另一條路。
延伸閱讀:職涯規劃怎麼做?五個步驟陪你建立職業藍圖
延伸閱讀:職涯規劃背後,其實藏著制度化生產焦慮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