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權力、金錢與性:美國菁英的崩壞
川普政府之所以公開艾普斯坦文件部分資料,表面上宣稱要顯示透明,其實更像是在政治鬥爭中撕裂對手、轉嫁責任的手段,又是一場精采絕倫的政治大戲。圖為日前民主黨眾議員普雷克特(前排中)被指曾在國會聽證會時與艾普斯坦傳簡訊,傳白宮對公布艾普斯坦文件案惱火,將以她做為目標報復民主黨。(美聯社)
艾普斯坦(Jeffrey Epstein)的名字幾乎成為了當今美國政治與財經菁英圈的「佛地魔」,成為不可言說的名字。這名兼具投資客、皮條客及權力掮客身份的男人,即使已莫名其妙的死在獄中,但是隨著他留下的資料、名單和通信一一出現公眾視野,揭開美國神壇上權勢人物不可見人的黑暗一面。而川普政府之所以公開部分資料,表面上宣稱要顯示透明,其實更像是在政治鬥爭中撕裂對手、轉嫁責任的手段,又是一場精采絕倫的政治大戲。
最近,名重學界與財經界的前美國財政部長、哈佛大學前校長桑默斯(Larry Summers)與艾普斯坦的電郵內容曝光,更是驚爆美國社會。從信件中透露的親密程度、頻繁請託,以及艾普斯坦自稱為其「僚機(wingman)」為其感情生活出謀劃策的離譜內容,深刻動搖了人們對美國學術、政治與財經菁英的信任。
最勁爆的是桑默斯向艾普斯坦請益如何追求一位女弟子,而這名女性正是中共財經高官金立群的女兒金刻羽,而桑默斯仍處於婚姻狀態。金刻羽在哈佛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接受桑默斯在學術上的指點;而金立群曾是中共財政部前副部長、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首任行長。桑默斯與艾普斯坦兩人的通信中,曾討論如何利用私人的基金會來擄獲芳心,也對MeToo運動大放厥詞。
這兩件事疊加起來,勾勒出一幅醜陋的美國菁英生態圖景:菁英之間彼此庇護與守望相助,利用彼此的影響力、資源和名望,口頭上宣稱捍衛道德、正義與民主價值,私下卻與臭名昭彰的性犯罪者存在千絲萬縷的利益與社交關係。直到醜聞曝露,才上演一出「深感羞愧」、「退出公共場合」的道德劇。這不單是孤立事件,而是美國體制性的問題,是根深蒂固的領導階層的腐化。
美國社會一向標榜「透明治理」、「法治精神」與「公共責任」,但愈接近權力核心,這些價值愈淪為空話。愈有權勢的人,反而愈不受監督。艾普斯坦不只是一名性犯罪者,更是菁英世界的「人脈中樞」,連結華爾街大亨、政客、科技與媒體名人,以及常春藤盟校學者。這也使艾普斯坦得以逃避法律的嚴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背後這群有力人士編織的保護網。
從學術界、政界到財經界,總有人替艾普斯坦作證、出資、分擔名譽,因為他能帶來資金和人脈,成為資源的中介。這背後蘊含的是道德的雙重標準:即使公開講道德、講正義、一派嚴肅,私底下卻毫無自律。桑默斯電郵最駭人聽聞的,不是荒唐內容本身,而是這些人一面表現性別平等、行為自律,一面卻不避諱與艾普斯坦的利益往來和親密關係。
川普推動公開艾普斯坦的資料,也並非出於正義考量,而是深具政治算計。作為過去與艾普斯坦有交集的人,川普此舉更多是為了打擊民主黨及自由派學界,吸引支持者相信他是反菁英鬥士,並藉此轉移自身爭議焦點。川普控制發布的片面資料,事實上是掌控敘事權,而非揭開所有真相。
這起事件固然打擊民主黨與自由派人士,但同時也暴露出公眾對美國制度處理菁英醜聞的信任危機。普通人在司法面前被嚴格懲處,菁英則能以高體面方式逃避,制度無力查清真正的共犯結構,重要的權勢人物名字因「隱私」、「安全」理由被隱藏,公眾只能徒增猜疑與失望。這種情況削弱了制度的公信力,使得美國秩序為菁英設計的印象日益根深蒂固。
早在195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C. Wright Mills)就出版《權力菁英》(The Power Elite)一書,深刻揭示了美國社會中權力結構的本質。他指出,美國社會中真正掌握權力的是經濟、政治和軍事三大領域的菁英階層。這三方形成緊密的聯繫與共同利益,彼此支持、相互依賴,形成一個權力網絡,支配美國社會的決策與方向。這些菁英群體往往來自經濟與教育的世襲背景,形成一張綿密排他的人際網。
當艾普斯坦資料揭開更多的醜聞,在草根社會的反彈也在醞釀,從美國左右都出現民粹政治領袖可見一斑,民主、共和兩黨的建制派正受到來自民粹主義的挑戰。正如米爾斯所指出,出於對權力的貪婪與自滿,菁英並沒有意識到那些被統治者正用質疑與敵意的眼光看著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