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處理外交事務時,給過對方很多期限,但不是每一個期限都認真。他給過普丁8月8日俄烏戰爭停火,不停火就制裁的期限,結果普丁用8月15日美俄阿拉斯加峰會的對案輕鬆甩掉期限壓力;他也給過要哈瑪斯接受「20點迦薩和平方案」的期限,結果哈瑪斯以「原則同意但附帶條件」的方式過關。
21日他又給了烏克蘭期限,要烏克蘭27日感恩節前接受美國提出的「28點俄烏和平方案」。不過川普自己也講,「如果一切順利,期限也可以延長」。這完全符合川普的風格,川普在談判時每出一張牌,後面總喜歡帶上一句: 「讓我們看看會發生什麼事。」現在就看川普到底對期限有多認真,烏克蘭又怎麼因應了。
所有的談判都是一種決策:上不上桌是決策,下不下桌(包括「接受對方條件」、「破局下桌」與「繼續談判」3種選擇)也是決策。每一個選擇都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川普就是用這點對澤倫斯基進行說服,告訴他再打下去只會犧牲更多,何不就此叫停?
澤倫斯基的因應方式就是向英、法、德3國求援。3國周末在南非G20峰會場外就在緊急會商烏克蘭情勢。這種情節過去出現過很多次:美俄似乎達成停火共識,川普以此向烏克蘭施壓,烏克蘭向英、法、德求援,俄國又繼續攻擊,完全沒有誠意停火,川普憤怒,於是一切又回到原點,周而復始。
但這次情況卻與過去不同。因為烏克蘭的貪腐醜聞已重創澤倫斯基政府,發戰爭財的人太多了,烏克蘭人已經厭倦了戰爭,而且兵源越打越少,這讓人心開始轉向。《紐約時報》報導,烏克蘭內部支持和平協議的,2022年只有10%,現在則有74%。也就是烏克蘭打不下去了,打不下去還要繼續打嗎?
烏克蘭最後的回應,一定是以美國草案進行修改,川普自己也說28點方案並非定案。但是一樣,「以拖待變」最後還是必須面對成本效益的考量,而且也拖不了太久。
川普的28點和平方案也毫無例外地帶了「川普外交」的特色,就是美國要從中分潤。根據美國的方案,俄國目前被制裁而遭到凍結的海外資產有1000億美元,這筆錢要拿來投資美國領導的烏克蘭重建計畫。投資獲利一半歸美國,另一半保留給美俄合資企業。
也就是說,若俄國接受和平方案,美國將解除對俄制裁,並讓俄國參與美國領導的烏克蘭重建計畫,跟美國一起分潤。這是美國給俄國的誘因。投資分潤加上之前美國與烏克蘭達成協議取得的稀土,美國顯然也是贏家。美國的說法是只要美國與烏克蘭經貿關係越緊密,美國就越會保障烏克蘭的安全。但烏克蘭對這樣的說法會埋單嗎?
還有,俄羅斯在海外被凍結的資產多半在歐洲,不在美國,美國動得了這些資產嗎?這也需要跟歐洲先談判才行。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和美國特使魏柯夫這兩天和歐洲安全官員在日內瓦會商,歐洲又會提出什麼條件?
川普給澤倫斯基的期限是美國的感恩節。美國人感恩,烏克蘭人未必會對28點和平方案感恩。27日的期限到底當不當得了真?讓我們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