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相高市早苗在日本眾議院宣稱「台灣有事將構成日本存亡危機事態」,意味日本可能依《安全保障法》動用自衛隊介入台海。中國方面強烈反彈,從旅遊管制、經貿手段,到致函聯合國明言「若日本介入台海,中國將行使自衛權」,中日關係迅速緊張惡化。
日本則醞釀調整無核三原則、提高防衛預算,將安倍晉三對中鷹派路線具體化,顯示東亞潛在軍事衝突有升高的風險。
在這個敏感時刻,賴總統卻以「吃日式壽司」和鼓勵旅遊業組300人團赴日,象徵「日本有事就是台灣有事」。但這類動作既無助外交,也顯得輕浮,對真正複雜的地緣政治問題毫無建設性,反而招致訕笑。
首先,高市發言固然反映日本國內右翼保守派「台灣有事=日本有事」的戰略論述,但也無可避免地刺激中國敏感的主權神經。中國以經濟懲罰、外交冷處理、國際場合施壓等多方舉措回應,日本也不願示弱,於是整體中日互信快速流失。這種情況若持續,海空摩擦、軍演升級、政策誤判等風險將在東亞累積成更大的不穩定因素。
然而,台灣不應也不能在兩強對峙中只選邊站隊,更不該像賴總統以「壽司外交」展示對日本的一面倒靠攏。外交不是吃幾顆握壽司、拍幾張照片就能安天下;這種動作不但顯得幼稚,也削弱台灣自我定位的格局,使外界誤以為台灣願意被日本牽動,而非自主判斷國家利益。
台灣的最佳角色不是「日本的小老弟」,也不是「美國的棋子」,而是在中日之間扮演建設性的溝通中介。台灣與中日雙方的歷史淵源深厚,又與各方經貿互動緊密,理應維持穩定、平衡、務實的對話,而非在敏感時刻加深其中一方對台的戒心。
其次,台灣更需要的是全球性的友誼與互利合作,不分制度類型、文化背景或地緣陣營。狹隘的「民主陣營思維」會讓台灣的外交選項受限,也讓外界誤以為台灣自我定位為某種意識形態的前線。真正能確保台灣安全的,是越多國家願意與台灣保持正向關係、經貿互賴與溝通管理,而非只靠同盟或單邊靠攏某一集團。
至於台灣的防衛力量提升固然必要,但也應避免捲入軍備競賽的泥淖。當區域安全情勢已經緊繃,任何過度擴張軍備的行為都有可能被周邊國家視為挑釁、被外部勢力利用為加劇對立的理由。台灣應強化自我防衛,但重點應放在精準、務實、不刺激情勢的防衛策略,提升韌性與嚇阻,而不是讓軍事強化成為推升區域軍備競賽的燃料。
另外,台灣更應該推動的是多邊產經合作、多元市場布局與區域互賴的深化。越多經貿連結,就越不容易出現單邊對抗;越多互利關係,敵意與誤判就越不容易擴大。經濟是化解緊張的有效工具,而不是脫鉤的理由。
總結而言,高市早苗的發言,以及中國的強烈反應,並非偶然,而是在當前東亞安全重構背景下的必然摩擦。對台灣而言,這既是一個風險,也是一個機會:外交上要平衡、中介、廣結善緣;國防上要穩健、精準、不激化情勢;經貿上要擴大合作、降低敵意。最重要的是,領導人的象徵動作必須成熟,不應以吃壽司這種政治小品企圖取代真正的外交戰略。如此才有可能在日益複雜的國際局勢中保持自主空間,並發揮建構區域穩定的角色。
(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教授、台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副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