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直觀感受好像買越多武器越安全,但真的一定是越多越好嗎?其實並不是的!兩千年前的一個歷史事件就是很好的案例:官渡之戰,很多人都記得關雲長斬顏良誅文丑,卻很少人記得程昱為什麼拒絕曹操給他增加兵力。
當時袁紹有10萬大軍集結,準備與曹操決戰,鄄城是曹操地盤中一個靠近袁紹部隊的城市,由程昱帶領700個士兵負責鎮守。曹操擔心袁紹會攻擊鄄城,告知程昱要再加派兩千個士兵給他。程昱立刻表示反對,並且解釋:袁紹知道鄄城兵少,反而不會派兵攻擊,如果加派兵力,則會讓對方判斷需要攻擊,但是加派的兵力根本遠遠不夠對抗袁紹。要是援軍引來袁紹大部隊進攻,變成2700對10萬,平均1個人要扛37個對手,反而會變成拉增援一起陪葬。聽到這個看似違反一般直覺的判斷,曹操冷靜接受,撤回援軍卻保護了鄄城的安全。
這個歷史事件中明顯存在兩條決策門檻線,當程昱的兵力在數量較少的第一條線以下時,他反而是安全的,因為敵人打他的機會成本是不划算的。假設程昱沒有反對增兵,使他的兵力總和超過第一條線(我們稱之為觸發線),但是量級又還明顯達不到足夠對抗袁紹的第二條線(我們稱之為拒止線),他就會變成自己死還拖別人一起死,因為袁紹還是同樣打得贏他,又能夠削減夠多的曹操兵力,機會成本與收益的計算結果是划得來值得打。但是要集結足夠打贏袁紹的兵力,又不可能做到,因為不可能把大部隊都給程昱,這會變成放著曹操本陣不管。程昱很聰明的理解了這個困境,既然第二條線不可能達到,那就連第一條線都不要超過,留在低威脅區才是安全的策略。
這個雙門檻架構,我稱之為「程昱門檻」:別把自己卡在讓別人「非處理不可,且處理成本不會太高太痛」的最危險區間。台灣當前就是這個處境,真的要開戰,明顯沒條件,很多人一直說要把台灣武裝到中共不敢打,那中共去年(2024)的國防開支1.66兆人民幣,等於新台幣7.23兆元,台灣準備怎麼跟上?
台灣去年稅收雖然創下歷史新高,達3.76兆元,但是就算全數投入在軍事,也只有中共的一半,更何況大家能夠接受全部稅收都用在軍事嗎?其他事物都不用花錢嗎?就算大家都不花錢,台電能夠不補貼嗎?健保能夠不補貼嗎?教育能夠不補貼嗎?就算把社會福利津貼及補助全部犧牲,還是有必須維持台灣社會運轉的基本費用要花。
從以上數字,我們看到就算把台灣現行的稅收增加兩倍,都堆疊不出足以跨入拒止線的武力,那維持在低威脅區,就並非懦弱,而是勇於面對現實。我們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是程昱當年的處境,只有700名士兵可用時,面對袁紹集結的10萬大軍,難道不會害怕嗎?但是程昱保持冷靜,做出勇敢的判斷,才是真正保護了大家的安全。
在這個意義上,和解本身就是一種安全策略。歷史的和解讓社會免於內耗,兩岸的和解讓戰爭危機化解。若內外都失衡,任何金額的軍費都會變成恐懼的堆積競賽。軍備競賽就像是兩棟房子在比誰更高,雙方都不斷往原本的樓頂再加蓋新樓層,但世上不存在可以無限加蓋的高樓,越高的大樓,倒塌時將死傷更多的人。為了避免投入越多時間金錢換來的是越多的人失去生命家庭破碎,不如面對和解,反而能共創繁榮之道。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