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日前報導指出,台灣在出口暢旺、經濟富裕等風光的數據背後,潛藏著台灣病。這篇以〈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為題的文章直指新台幣匯率長期低估正是造成薪資成長緩慢、家庭購買力被侵蝕、房價飆漲的元凶。
升值貶值 經濟決策兩難
台灣這些年確實有薪資成長緩慢的問題,日前公布的數字顯示有近7成的上班族領不到平均月薪,不滿聲浪此起彼落。此外,房價飆漲也是長期以來的民怨,至於貧富不均更加嚴重,5等分位貧富差距近30年(民國80~110年)已由16.8倍升至66.9倍,這些現象正困擾台灣社會,然而,匯率升值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從半個世紀以來各國的發展歷程可以明白,匯率不是萬靈丹,想藉由匯率貶值來提振出口未必能如願,想透過匯率升值來提高購買力常常也適得其反。經濟活動是聯立動態,牽一髮而動全身,並非單一方程式,解決一個問題,往往會創造另一個問題。匯率升值雖令進口商及出國旅遊者額手稱慶,但出口商的處境勢必更艱辛,當出口慘澹,裁員減薪紛至沓來,民眾又豈能開心?
這就是兩難,一國匯率究竟該落在什麼水準才不算低估,才是最適的,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通則,《經濟學人》引大麥克指數認為新台幣匯率被低估55%,這個論述相當薄弱,其薄弱非僅因為大麥克只是購買力平價指數(PPP)一籃子1200項的區區一項,更因為決定匯率的外匯市場,其上的外匯交易不只是因應商品貿易的需求,還包括進出資本市場龐大的國際資金換匯需求。依國際清算銀行(BIS)估計,全球平均每日外匯交易量和實體貿易有關的占不到1成,這說明單以貿易順差、購買力平價來論定匯率的升貶,有欠周延。
新台幣匯率有沒有低估,雖沒有絕對標準,但和鄰國對照一下有助於判斷。以1985年美、日、英、法、德簽署《廣場協議》那一年為基準,和今年10月比較一下,1985年新台幣對美元匯率是39.8,今年10月是30.6,40年來台幣升值3成;韓元對美元匯率1985年是870,今年10月是1423,40年來貶值近4成;同期間日圓升值逾5成、人民幣貶值近6成、泰銖貶值逾1成。看看這些數據,40年來新台幣升值幅度僅次於日圓,還能說新台幣低估嗎?如果說台幣算是低估,那麼這個世界低估幣值的國家恐怕不在少數。
經濟風險 政府不能無感
《經濟學人》指央行為維持出口競爭力而抑制新台幣匯率,然而觀察1990年以來的世界局勢,1997~1998年有亞洲金融風暴,投機熱錢狙擊各國外匯市場,2008~2009年有全球金融海嘯,舉世出現前所未見的恐慌,這樣的情況,負有維持貨幣穩定之責的央行能不出手嗎?此外,在如今來無影去無蹤的國際熱錢四處橫流,席捲各國資本市場之際,央行難道要做壁上觀,讓投機客來決定新台幣的匯率嗎?當然不行,因此央行適度干預以維持外匯市場的穩定,誰曰不可?
事實上,今天有哪個國家沒有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有哪個國家沒有房價上漲、沒有中產階級薪資停滯問題?這些問題的形成有著更多匯率以外的因素,包括產業政策、賦稅政策、人力資本政策的傾斜,此外,政黨政治的吵鬧不休以致政府效能低落也是重要原因。把這些經濟困境聯繫到匯率低估,然後名之曰「台灣病」,言過其實。由上述論證可知,如果台灣有所謂的「台灣病」,那麼這世界有「台灣病」的國家還真不少。
雖然《經濟學人》這篇文章的論述未盡周延,經濟部長龔明鑫回應說,「我們沒有病,有病的是講我們有病的那些人」,但《經濟學人》所指出的房價飆漲、家庭購買力遭侵蝕、超額儲蓄太多等榮景下的風險,也是肯切之言,其實,這也是長期以來我們所憂心的問題。近年政府雖然也看到這個不均衡的發展,也提出「均衡台灣」等政策,但始終未見成效。
看看《經濟學人》的報導,行政院不能無感,應該就其所指出的問題,責成相關部會深切檢討。歷史告訴我們,郭公夏五、郢書燕說,有時也會促使一國進步,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