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緯老師的提醒:
1. 本篇報導請考生參考。
2. 相關歷屆試題請加強演練:
(1)未滿18歲兒少對其尊親屬(如:父母、祖父母)施暴,是近年來逐漸被重視的一種家庭暴力樣態。請從生態系統理論出發,分析上述暴力樣態的發生原因。(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工作 搶分題庫》第3章「社會工作的理論與處遇」)
(2)請以逆境少年及家庭支持服務方案為例,運用證據為基礎實務(Evidence Based Practice)方法,擬定方案成效評估設計,據以檢視方案成效。(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工作 搶分題庫》第3章「社會工作的理論與處遇」)
近年愈來愈多未成年兒童對父母、繼父母、寄養父母或祖父母施暴案件,這些「小小加害人」成年後,常衍生為親密關係暴力加害人。據衛福部統計,二○二○至去年,「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通報案量從二三五八件增至四二五三件,增幅逾八成,其中有三成是單親母親遭男性兒少施暴的案件。
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表示,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的案件,通常是同一位加害人反覆被通報,若依加害人數區分,二○二○年共一七四○位未成年對尊親屬施暴,後續人數一路成長,至去年,全台共有二八九三位未成年對尊親屬施暴,若不及時介入、提供資源,恐衍生成嚴重社會案件。
張秀鴛說,曾有桃園高職生不滿遭母親否定,在畢業前弒母,該兒少從小患有自閉症、過動症,也曾被判定為反社會人格,父母以一般孩子看待、要求,進而引爆衝突。二○一九年台南玉井縱火
案,也是典型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案,衍生社會案件,加害人自幼不服管教,後續因啃老不成,想回宗教道場居住又被拒絕,縱火引發憾事。
台大社工系名譽教授劉淑瓊接受衛福部委託,研究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案件,分析一九四件通報個案,發現百分之五十二點六案件被害人與加害人為母子關係,且被害人為女性比率達百分之七十六點八,其角色為單親媽媽者多達百分之卅一點四。
劉淑瓊表示,兒少家暴父母案件,也被視為一種性別議題,且多數母親選擇隱忍,常常是「水快淹到鼻子才求助。」
施暴樣態有百分之卅九點一為肢體暴力、百分之卅六點二為精神暴力。劉淑瓊說,兒少對父母施暴原因,近七成與自身的身心症狀,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關,研究顯示,有六成以上是「童年逆境」導致,自身曾受暴者占百分之卅三點八、目睹家庭暴力占百分之十四點六。
劉淑瓊說,兒少對父母等施暴的案件成因多元,很多兒少加害人因不知該如何處理自身情緒與感受,反而用暴力呈現,很多時候「暴力是化了妝的求救」,需資源介入。
報導原文網址:https://reurl.cc/gYZo8Q
兒少變家暴者 近 7成有身心狀況
衛福部委託學者研究,發現子女施暴父母案件,近七成兒少有身心狀況,且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占比最高。十五歲國中畢業生阿華,有輕度智能障礙及ADHD,因父母離異,與母親和家中長輩同住,中學開始出現偷竊、拒學、網路成癮等,後續對家人吼叫、丟擲物品,被通報為家暴加害人。
阿華因對母親與長輩施暴,被通報逾五次,由家防中心處理,其中一次因持刀揮舞,在家人報警之後被送至醫院收治。
高雄市家防中心社工督導吳汶芳表示,家防中心社工至學校討論案情後,協助阿華母親申請通常保護令,並舉辦跨網絡討論會,聯繫警政、社政研擬方案,阿華目前定期回診、穩定用藥,並接受個別心理輔導等資源。
據學者分析數據,兒少施暴父母案件,逾百分之六十七點五的兒少加害人有特殊身心狀況,其中占比最高者為ADHD,占整體的百分之廿二點七,其次為泛自閉症障礙占百分之十七點八、有自殺意念或行為占百分之十六點四、情緒障礙及妥瑞氏症均占百分之四點四。
三總北投分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鄒輝穎說,中重度自閉症個案,學齡時期會出現社交互動困難,寒暑假、過年期間,因學校放假、特教資源無法介入協助,是暴力發生高風險時機;亞斯伯格等隱性自閉症病童,至中高年級因為無法應對複雜的人際互動,加上性荷爾蒙分泌,也容易導致暴力發生;ADHD患者的衝動特質,結合特定情境,容易誘發暴力案件,也是ADHD孩童容易成為暴力加害者的可能原因。
報導原文網址:https://reurl.cc/VW8o3Z
下一則: 「剴剴條款」三讀通過!凌虐未滿7歲兒童致死 最重可判死刑 (114.7.18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