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兒少成為未成年照顧者 專家:進行普查才能制定對策 (114.7.30新聞報導)
2025/08/03 15:34
瀏覽4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陳思緯老師的提醒:
1. 本篇有關兒少家庭照顧者的報導,請考生參考,並思考如果你是一位社會工作者,如何運用社會工作相關理論進行處遇?
2. 有關兒童少年家庭照顧者(young carers)之定義、對兒童少年照顧者的特質的迷失(錯誤認知)、照顧工作對兒童少年的影響、兒童少年照顧者及其家庭的需求、兒童少年家庭照顧者相關的觀點、回應兒童少年家庭照顧者的需求等內容,請考生詳讀老師著《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4章「兒童期」之相關說明。

 失能大人或身心障礙手足由誰來照顧?在台灣,也有一群「未成年照顧者」被迫提早長大,背負超齡的身體負荷與心理壓力。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和立委林月琴辦理座談,與會人士建議,全面進行「未成年照顧者普查」才能制定符合在地需求的對策。家總也再次呼籲「終止孝行獎」,對照顧行為的美化與歌頌。

微光盒子負責人、曾是未成年照顧者的蕭羣諭表示,「那天其實很像世界垮下來,因為我媽丟一句話給我說,天要塌下來怎麼辦?我覺得那是一個我知道需要承擔責任,然後我覺得好像自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時候,所以從那一天起,我開始學會不可以哭。」

從小五時,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父親發病到過世,蕭羣諭學會不可以哭,他會假裝自己很好,才能堅強活下去,兒少時期的他,在母親需要時得站出來並承接情緒。范家源則有2位多重障礙的哥哥,從小就繼承照顧兩位兄長的責任。

手足照顧者范家源手足照顧者說,「我也會覺得說為什麼爸媽一直要求我要照顧他,然後最重要的是,他們其實都大我10歲以上,最大大我15歲。」

暨南大學社工系教授吳書昀表示,國內外研究都指出,兒少成為照顧者,最大影響是學校參與跟教育機會缺乏,也會牽涉到同儕關係跟自我認同的困難。在日本,國中生每17人有一人是照顧者,但台灣有多少這樣的孩子,還沒有正式統計。

暨南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教授吳書昀表示,「要有正式的統計數據,我們才能夠去預估那未來我們想要服務這些孩子的時候,到底要做些什麽或要做到多少。」

全面進行未成年照顧者的普查,才能制定符合需求的對策。但另一個情況是,未成年照顧者不覺得自己是照顧者,或是不會對外揭露這些事。家總建議,可比照日本的做法。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說,「透過漫畫、透過一些影音,從6歲一直到18歲的不同年齡層的對象,來宣傳這件事情,教會自我辨識,也提升校園師生對這件事情的理解。」

家總和與會的學者專家呼籲,推動全體調查、發展師生教育課程及分級分流支持機制。教育部表示,已請學校針對未成年照顧者確實進入脆弱家庭通報 ,後續將和衛福部針對脆家系統欄位,掌握統計資訊,未來希望培養老師,能辨識出未成年照顧者的專業職能。
報導原文網址:https://reurl.cc/z5Addk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