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礦業園區隱晦一段黑歷史,下圖紅星處就是二戰台灣第一個戰俘營
沿著蜿蜒步道和階梯,走到「盟軍戰俘紀念公園」入口時,我已先去參觀了金瓜石黃金博物館園區的其他遺址,想對此地曾經發生凌虐戰俘事件,有一個比較周延的認識。
盟軍戰俘紀念公園裡沒有半個人影,這裡才稱得上是〝秘境〞吧?
我看著一面曾經是戰俘營的地圖,比對眼前幾乎不存遺跡的園景,很難想像當年此地存在一個罕為人知的悲慘世界。
從前我跟其他遊客一樣,蜂擁至九份去欣賞山城老街的美景,殊不知在昔稱「小上海」的九份旁邊,被稱為「小銀座」的金瓜石,隱藏了一段70多年前發生的醜聞,也是台灣課堂不教的近代黑歷史。
我參觀過德國第一個,也是全德最大的集中營—Buchenwald concentration camp,卻一直不知近在咫尺的金瓜石「盟軍戰俘紀念公園」,其前身竟是台灣第一個,也是最惡名昭彰的戰俘集中營。
原來,作為日本帝國殖民地的台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設立了多達16個戰俘營,總共關押了4000多名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美國等七國軍人。
歷史的弔詭由此可見,今天我們稱這些國籍的軍人為盟軍,但當年台灣把他們當成敵軍。若非二戰日本投降,台灣不會成為一個國家,但現下日本核食叩關壓境,仍把台灣人民當成二等公民?
▲金瓜石黃金博物館園區入口,原為台灣客運車站 ▼原為煉金工廠的煉金樓
台灣囚禁這些戰俘所為何來?
位於台灣本島東北部的金瓜石,早在劉銘傳興建台北到基隆的鐵路時,就在金瓜石旁的基隆河發現了砂金。日本佔領台灣之後,經過仔細勘查,發現金瓜石其實是硫砷銅礦石中富含金與銀。
金和銀的價值不用我說,硫砷銅礦在世界上屬於稀有且量少的礦物,像金瓜石這樣龐大的蘊藏量,根本是寶山財庫,日方當然不會放過開採。
可是進行開採的最大問題是人力有限,台灣已有20萬男性被迫加入日軍作戰,而且硫砷銅礦的砷是有毒元素,砷對人體會造成癌症,吸入高濃度的砷還會導致死亡。
正好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突擊馬來半島,攻破英軍防線,虜獲大批大英國協敵軍戰俘,日方就把一千多名戰俘運到台灣強迫勞役,其中523人被押到金瓜石充當奴工開礦。
3年後日軍戰敗投降,飽受虐待奄奄一息的戰俘只剩下89人,最後活下來64人。換句話說,相當於每8人中只生還了1人。
▲金瓜石的礦物其實是硫砷銅礦 ▼金瓜石的硫砷銅礦石中富含金和銀
▼日據時期的金瓜石,在日方眼中是寶藏,開採產量達到巔峰
根據「台灣戰俘紀念協會」會長何麥克(Michael Hurst)所寫【台灣日據時代的俘虜營》,當年士兵的一般年齡約在20歲至26歲左右。
金瓜石的戰俘每天太陽未升上山前,就要起來往山頂走250階上去,然後面海往下走831階進入山洞,在洞裡走800階往下,才到礦井最底層的工作場地。
下工後,戰俘們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再走1,881個石階回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當年戰俘開礦所在,就是今日金瓜山的六坑,可惜現在已經完全封閉了,據說當年就時有落石,戰俘常被砸傷,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如今無法見證礦坑實景。就連黃金博物館旁的五坑,目前也是關閉狀態。
想像一下,戰俘必須從山體內切出礦石放在車斗(bogey)運出,一個四人小組每天要在黑暗危險的礦坑裡”生產”16至24車斗的銅礦石,每一車斗需用50畚箕才能填滿,否則會被虐打。
山洞內的溫度常超過四十度,因此不少人在炎熱和疲倦下昏倒﹍﹍
▲開採金瓜石利用戰俘當礦工 ▼戰俘每天上下1881x2=3762石階
▼礦井最底層的溫度常超過四十度,並且時有意外發生
▼一個四人小組每天要”生產”16至24車斗的銅礦石,每一車斗需用50畚箕才能填滿,否則戰俘就會遭到虐打。
▼當年戰俘開礦的六坑已經關閉,就連黃金博物館旁的五坑(後方半山上鐵柱處)目前也不對外開放
生還者之一的英國老兵愛德華茲(Jack Edwards)回憶說:
「所有戰俘永遠都吃不飽、睡不夠,每天要超負荷幹活,即使受傷或生病也要繼續幹活。如果沒有完成日軍看守規定的工作量,戰俘便遭毒打,被活活打死的人不計其數,他們像垃圾一樣被扔進戰俘營附近的屍坑。即使戰俘營的醫務所內有藥(紅十字會送的),日軍看守也不讓醫生用藥,很多盟軍傷員因此病死。」
後來成為「二戰退伍英軍協會」主席的愛德華茲,寫出的英文回憶錄於1991年出版,書名是《Banzai, You Bastards!》,香港譯版中文書名是【無言的吶喊:萬歲,你混蛋!】,書名來自於倖存的戰俘們被美國士兵救出後,有人抱住只剩一層皮黏骨的愛德華茲說:「基督啊!這些混蛋,他們對你做了什麼?」
▲金瓜石「盟軍戰俘紀念公園」已不見當年戰俘營遺跡
▲公園入口僅存一圖標示遺址的區域分布 ▼這木板台處似乎是從前的醫務室
▼英軍士兵雷斯利(Harry Leslie)離開金瓜石戰俘營時的模樣(BBC news)
愛德華茲等人能倖存下來,真可說是幸運兒,因為二戰末期,太平洋戰區的美軍展開「跳蛙戰術」,曾經考慮攻打台灣,後來改變計畫攻打菲律賓和琉球(現稱沖繩),台灣才沒有淪為人間煉獄。
我曾經介紹過沖繩的「和平紀念公園」(點我),展覽館內陳列的照片,說明美軍代號「冰山」與日軍代號「鐵雨」的攻防激烈交戰,使得沖繩成為一片焦土,沖繩居民死傷15萬人,其中包括日軍逼迫沖繩人民自殺。
如果當年美軍登陸攻打台灣,根據日軍司令部訓令—「將全部戰俘集中在隧道內殺害,不准留下任何痕跡」。該一訓令原文沒有來得及燒毀滅跡,在1946年被戰俘調查局查獲,至今存留在華盛頓美軍檔案中。
在台灣近代史裡,我們追究228事件、白色恐怖,卻不追究台灣男人被迫充當日軍砲灰、台灣女人被迫充當慰安婦,也閉口不提日軍虐殺國際戰俘,以台灣人作為警衛,戰後台灣人因此而受審判刑,高喊轉型正義的政府從來沒有為台灣人向日本提出要求賠償。
得過日據利益的台灣皇民遺老,更是矢口否認日軍曾在金瓜石凌虐戰俘,但老天爺讓一小撮戰俘生還是有原因的。
據說「台灣戰俘紀念協會」會長何麥克即將出版一本英文新書,各界提供照片六百多張,還引述了生還戰俘們所寫的回憶錄,可知台灣戰俘營和金瓜石戰俘營已然成為二戰歷史的一部分。
▲在戰俘營的土地上,在時間的迴廊之間,記憶的真相將存留在歷史記錄裡
▲日軍凌虐戰俘的惡跡,使得台灣曾經存在16處戰俘營的負面紀錄 ▼
▼四千多名七國戰俘運到台灣勞役,生還無多,下為戰俘死亡名單牆
日據時期的諸多統治建築,今天都被台灣政府珍惜的復原保存,然而日方羈押、用刑、槍決台灣人的監獄和刑場,甚至屠殺數十萬台灣人和原住民的地方,卻都被掩蓋起來或予以美化,就連一般旅遊圖文也只競逐表面風景。
比如金瓜石山上的黃金神社,許多國人遊客競相在遺址拍照po網,還有人形容有一種滄桑空靈的氛圍,甚至有說充滿懷舊美感。
天啊,這些原本坍塌的神社,就是日軍虐待戰俘之處!說不定還死過人!
金瓜山的大小日本神社主要供奉—大國主、猿田彥、金山彥,這三神你聽說過嗎?它們是日本神話裡的傳說人物。日軍每天逼著戰俘進礦坑之前,必須在神社前鞠躬致敬,可是西方戰俘多是基督徒,若是不從便遭毒打。
三年下來,四百多名死亡戰俘的屍體被隨意棄置礦區屍坑,今天也不知亂葬在哪裡?願彼等之魂歸去來兮,安眠九泉之下。
▲金瓜石神社今日成了遊客打卡熱點,當年卻是日軍凌虐戰俘地點之一 ▼金瓜山上陰宅密布,令人想起數百戰俘屍體不知所在,顯得礦區格外悲情
前面介紹的倖存戰俘愛德華茲,曾於1997年重返金瓜石戰俘營,爾後與「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共同催生之下,由新北市政府和瑞芳區公所在戰俘營舊址設立紀念碑,再改建為「盟軍戰俘紀念公園」。
由於當年戰俘於1942年11月14日抵台關進戰俘營,因此,臺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固定於每年11月第二個週末於該址舉辦追思儀式。英國、加拿大、荷蘭、澳洲、紐西蘭及美國駐台灣辦事處均會派員參加,中華民國退除役官兵輔導會也會派參戰老兵參加。
今年(2020)是二次大戰勝利七十五週年,也是金瓜石戰俘七十八週年紀念。但因疫情關係,今年出席人數較少,戰俘家屬都不克出席。
承蒙UDN格友「山城歲月」(點我)的引介,使我對金瓜石戰俘營有更多認知,也感謝她提供今年和往年的紀念儀式以及參與人士的照片,她對金瓜石戰俘營的投入,出自一份發掘歷史守護真相的執著。
感佩「山城歲月」不求名不求利,甚至自掏腰包付印關於金瓜石戰俘營的文資。這樣一條路,走來蕭瑟,幾人耐得住冷?她卻始終如一。
「山城歲月」部落格→ http://blog.udn.com/lucywu3984/article
▲「盟軍戰俘紀念公園」(金瓜石戰俘營)的入口,前方是「和平與追思的永恆之火」,後方是永誌不忘的紀念碑 ▼
▼金瓜石戰俘營曾經在二戰期間,被日軍囚禁凌虐七國戰俘(「山城歲月」提供)
▼倖存戰俘之一 Kenneth Pett曾來台灣出席紀念儀式致詞,他也接受過訪問談到戰俘營實況,可在YOUTUBE上搜尋觀看,右為「台灣戰俘紀念協會」會長何麥克(Michael Hurst)(「山城歲月」提供)
▼另一名倖存戰俘也曾返回舊地,與其他戰俘家屬一起獻花追悼(「山城歲月」提供)
▼2020年的紀念儀式,因為疫情的關係少了很多人參加(「山城歲月」提供)
我先參觀了四連棟日式宿舍、金屬工藝館、煉金樓、金水特展室及黃金博物館,在博物館裡見到闢有介紹金瓜石戰俘營的一角,想起日軍在泰國逼迫戰俘修建死亡鐵路,其中《桂和大橋》拍成電影大大出名,今天成為熱門觀光景點。
反觀金瓜石戰俘紀念公園冷冷清清,台灣近代史裡也顧忌少提,可明明是日本作孽的過錯,弄得好像台灣也沆瀣一氣,台灣應該效法泰國和越南,把戰俘營恢復原狀,建成觀光景點,一方面證明台灣無辜,一方面吸引外國人士參觀。
「Freedom Is Not Free / 自由不是免費的」!這句話鐫刻在「盟軍戰俘紀念公園」的戰俘死亡名單牆上,意思是人們渴望自由,但是必須做出奮鬥和犧牲,才能使幻想成真。
人們在吃喝玩樂享受自由之際,是否想過憑什麼可以擁有尊嚴的生活?有人為了捍衛自由而戰,失去了一切,他們不值得被紀念嗎?
愛德華茲在回憶錄中說:「盟軍重建了日本、德國和義大利,沒有人重建我們的生活。眼淚和噩夢將一直持續到死亡。我願意原諒,但我們誰都不該忘記。」
愛德華茲去世於2006年,他和所有戰俘一直沒有得到日本違反《日內瓦戰俘待遇公約》的悔過道歉。
▲金瓜石黃金博物館陳列室一角,常態展出金瓜石戰俘營的部分解說
▼世事白雲蒼狗,溯前塵往事,不堪回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4樓. blackjack2020/12/19 10:54
我見過何麥克兩次,一次是聽他演講,另一次是去參加紀念
五年前,我去了台北金山台灣戰俘營紀念公園,也就是金瓜石戰俘營,許多臺灣人確實作為日本屠殺戰俘的共犯,如果依照德國轉型正義「把槍抬高一厘米」的標準,這些屠殺戰俘的臺灣人,作為BC級戰俘並沒被判死刑,大概也是「中華民國」這個招牌幫了忙
李登輝曾投書指出他哥哥李登欽是海軍陸戰隊,李登欽死時在菲律賓,那時剛好是馬尼拉大屠殺,幾年前李登輝去沖繩「為國作見證」揭碑,「台灣之塔」的碑文寫著,當年日台戰士皆為同胞、生死與共,榮辱同擔。當時是日本人的臺灣人在二戰的歷史定位,應該是日本軍隊共犯。
為日本作戰的臺灣軍人也有擄掠慰安婦,陳千武自傳式「獵女犯」可見一斑,以下是當年我去金瓜石拍的影片,臺灣真的不應該隱藏這段歷史了
臺灣人作為日本屠殺戰俘的共犯,我寧願相信有些人是迫於無奈,可是近代有些台灣人推崇日本建設台灣的功勞,罔顧其真正目的是為了利用基礎建設來提高生產,以供應日本本島的民生需求。
台灣在日本帝國殖民的攘逐殺戮政策下,被屠殺40萬人的記錄盡被掩蓋,結果台灣人最大的悲哀不是成了日本戰爭共犯,而是被奴役被屠殺之後還感恩日本懷念日本.....
台灣今天的宿命,是中日近代戰爭的一個畸變。因此台灣親日,也是大國政治角力的發展階段。只不過到頭來,台灣史會怎麼連結銜接?
你親臨現場拍下短片,雖說只是這段歷史的後續,也算見證了有意義的一刻。死在異鄉台灣的戰俘們,地下有知被追悼紀念,而不是默默與草木同朽,死亦無憾了吧?
BJ周 於 2020/12/20 00:10回覆李登輝從不諱言他自認是日本人,而且引以為傲,他甚至在「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一書中,堅持把中國稱為「支那」。
我們都知道「支那人」是對中國人的輕蔑貶稱,但這種凌駕於中國人之上的優越心態,是怎麼產生在日本人的身上?又怎麼會從台灣人的總統嘴中吐出?
先看看中國大陸面積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卻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被屠殺千萬,還差一點被日本侵佔成功。2018年訪日外國旅客排名,以中國838萬人最多,貢獻給日本的消費總額為1兆5370億圓(這是明面的),結果還被日本人評為素質最差、最不歡迎的外國遊客。
李登輝主張中國應該分成七塊,毛澤東主張將中國分裂為二十七國。種種說不完的噁心事,也難怪日本就敢欺負中國人。
BJ周 於 2020/12/20 22:34回覆 - 13樓. ski2020/12/19 09:41现在来看这个战俘营,
是一个人间地狱,
日本二战前后的军国主义,
尙武,
国家军事力量强大,
英国,澳洲。。。这些国家军人战争打败,投降。
他们可能认为生命第一,
败了就降天经地义,
但是日本军人认为投降最大的侮辱。
投降相当于把生命交给敌人,
生杀予夺,
所以把他们当成奴隶开矿,
食物战争时期优先供应前线军人,
当时台湾老百姓很多只能吃番薯。
我父母兄姐就是时代的受害者。
要这么说?
残忍,没有人性?
战场対幹时候,
也是你死我活,
机器扫射像人肉切割机,
火焰喷射器就是生人烤肉机。
日本人可能认为让你活命已经是最大的仁慈。你說的很對。二戰時的日本是尚武強國,他們宣教的觀念是寧死不降,所以戰敗就必須「玉碎」!也因此,他們非常看不起投降的戰敗者。
坦白說,我對大英國協等盟軍被日本打敗,不難過也不同情,八國聯軍像一群豺狼虎豹,二戰成了他們為爭奪利益而互相廝殺的必然結果。
但是日本戰敗,這個國家上自天皇下至軍領,不但沒有「玉碎」,連帝國一干甲級戰犯被逮捕處死,都還進了靖國神社被供奉起來,那就戳破日本人的假面雙標。
既然如此,日本人就沒有資格虐待戰俘,日本人的獸性行徑就該受到撻伐。
同樣是二戰的野蠻侵略者,德國有兩位總理用下跪的方式,向猶太人和慘遭納粹殘害的各國人民懺悔致歉,反觀日本不曾向被侵略的國家人民道歉,竟還企圖用篡改教科書的卑鄙伎倆來否認戰爭罪行。
最可笑的是,日本每年舉辦廣島和平紀念儀式,向全球悲情呼籲廢核,來轉移世人追究日本二戰造成浩劫苦難的罪責。
就從日本又來佔領釣魚台,又來逼台灣開放日本核食,我認為日本並未從戰敗中承認自己有錯,也不接受自己是戰敗者的結果,因此歷史必將重演。至於中國會不會像清朝一樣顢頇無能,要真幹仗才知道。
BJ周 於 2020/12/19 23:08回覆 - 12樓. linju的“新瓶裝舊酒”2020/12/18 09:23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可貴
身為軍人,被俘虜並不可恥,因為大家在戰場上都已經盡了力。
期待台灣社會上大多數的人,能早日直觀立體地瞭解歷史的真像。 - 11樓. Sookhing2020/12/17 22:21
台灣人分成三種
一是你我這類悲天憫人的OO
二是日本放個屁都香的XX
三是不在乎也無所謂的??
這情形或如某位法師說「假的,一切都是假的!」「眼睛業障很重!」
BJ周 於 2020/12/18 22:18回覆 - 10樓. the flying kite2020/12/17 17:06感謝BJ周這篇文,雖然讀後心情沉重,但很希望能讓未曾經歷過戰爭慘痛的後輩,能夠瞭解歷史真相並記取教訓。我一直很感冒執政黨捧奉日本如神明的心態,台灣人在二等公民都不如, 怎地媒體都不再提起,還要人民吃核食與萊豬呢?
- 9樓. Chen Mimi2020/12/17 06:00很棒的報導,大大開了我的眼界,以前從不知台灣還有戰俘營。日軍的殘酷手段我是時有所聞,他們在南京大屠殺,以及在東北用活體做實驗與解剖都是叫人匪夷所思的。以前也曾看過一個日本電影講述一個日人參軍的所見所聞,描述日軍長官對下屬也是兇狠毫不手軟,不把他人當人對待的。
- 8樓. 愛馬2020/12/16 02:45
Winner takes it all, 自古不變,從財物生命的掠奪,到歷史的書載都是。
歷史是嚴肅的。逝去的人無法再説話,唯有賴現代人的聰智去判斷真相。
- 7樓.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2020/12/15 23:51
您這一篇的功夫了得,田野調查補足案上整編,轉播從傳聞純化成史實的歷程。
沈湎的血漬斑駁,逝去的曾經青年,帝國相互傾軋碟血,日本墮落無以復加。臺灣多數民眾的瘋癲失智,是百年混帳積累的後果。
換個較輕盈的話題吧,我對「貴稱號」常好奇,我有一好友,他名叫BC,邦池。您這BJ,我隨想:蓓佳、冰潔、碧敬、濱鵑、波津。
- 6樓. *花ㄦ2020/12/15 06:41真是賞心悅目 拍的真美
- 5樓. 陳正華 牧師2020/12/14 23:18
感激您這篇極有價值、極有重量的分享!
那句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免費的), 說得真好啊。
讓我想起另外一句涵義類似的、我常常在傳福音的時候愛用的名言:
Salvation is free, but not cheap. (救恩雖然免費,但不是廉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