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博城讀書會讀《棚屋》之讀後感
作者:Willian Young
翻譯:朱子儀
出版社:北京10月文藝出版社
年代:2010年
頁數:293頁
Zoom 出席者:董汝瑰、羅正瑜、龔則韞、王素楠、陳湘君
龔則韞
William Young 的小說《棚屋》是象徵與敘事的靈性寓言。在文學層次上,遠不止是一個關於失落與救贖的故事。它藉由「棚屋」這個空間意象,以及寓言化的敘事手法,把一個家庭悲劇提升到信仰與人性思索的高度。
首先,「棚屋」的象徵意義極為豐富。表面上,它是女兒遇害的犯罪現場,承載著最黑暗的回憶;然而,當主人翁麥克再次踏入其中,棚屋卻轉化成一個靈性的「過渡空間」:它既是心靈創傷的具體化身,也是療癒與重生的起點。這種象徵轉換,正是小說最具張力的文學設計。讀者隨著麥克的心理歷程,體驗到「幽暗的地方往往也是光的入口」。
在敘事結構上,作者採用了近乎寓言的形式。從神秘信函的引子,到棚屋裡與「三位一體」不同形象的神相遇,整體情節雖然帶著神秘與超現實色彩,但卻以日常語言呈現,使得深奧的神學概念轉化為讀者可親近的對話。這種處理方式既降低了抽象感,也讓小說保持了故事性與可讀性。
此外,作者在人物塑造上也展現了象徵意味。三位「神」分別以父親般的溫暖、母親般的慈愛,以及自由奔放的靈風形象出現,打破了人們對「神」僵硬、遙不可及的想像。這不僅是神學上的重新詮釋,也是一種文學上的創新——讓超越者進入具體生活,使人能以情感而非僅理性來理解信仰。
語言風格上,《棚屋》並不追求繁複,而是以樸實、口語化的表達,傳遞深刻的議題。這種對比恰恰增強了小說的力量:它並非要以艱澀的理論征服讀者,而是以故事的共鳴觸動心靈。
最後,我認為《棚屋》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文學寓言性。這不僅是一個人的心靈旅程,更是一個普遍性的隱喻:我們每個人心中或許都有一間「棚屋」,那是我們不願觸碰的傷口所在。然而,唯有勇敢進入其中,直面黑暗,我們才可能遇見真正的光明。
羅正瑜
伤心的父亲麦克因为三年前女儿被连环杀手在山中一个棚屋谋杀,陷入巨大的悲痛中。这天他却收到一张字条,约他到棚屋见面。他心怀忐忑的赶到那里,却不期而遇了上帝的几个化身。
这次梦中与上帝的相遇从几个方面完成了对麦克的救赎:
1. 女儿梅西已经去了天堂,过得很开心。
2. 她的遗体终于被找到并安葬。
3. 她经过劫难的过程中有上帝随时陪伴,一起面对痛苦。
4. 麦克理解到自己并没有让上帝失望,也得到了家人和梅西的原谅。
5. 他见识了神迹(比如水上行走),并重新开始信任上帝。
6. 他得以原谅凶手,并放下心中的巨痛。
书中用对话的方式阐述了作者对上帝的理解。上帝视人们为成年的孩子们,所以不判断不干涉,即使他们干下了某种邪恶的罪行,他也不会判决,而是在旁边默默等待他们自己改过自新。书中从这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人世间有无数不公平和罪恶,而上帝不加干涉。所以作者心目中的上帝是人类的创造者,而不是每时每刻的救世主。
那么梅西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悲惨的人生结局?书中对此的解释是,这是她这辈子的劫难,之后她就在天堂里了:“这一生仅仅是将来更伟大的现实的前奏”。我的理解是这一方面有点像宿命论,让人们接受现实的不公,一方面又给人希望,这一世受苦了,但灵魂得到升华,未来更美好。
故事中的关键因素是人的灵魂是否永生。如果死亡后梅西可以去天堂或重入轮回,那么这一世她的痛苦只是轮回中的一小步,一种历练,如同“黄粱一梦”,于是上帝作为‘父母’不加干涉。但如果人的灵魂并非永生,这辈子是唯一的,人死如灯灭,那就有必要尽力阻止当世的罪恶,让人世间相对公平一些。
如今虽然科技发达,但人类还是不确定灵魂是否存在,灵魂是否永生。在这种不确定当中,所有人都要面对一种随时可能发生,和任何一个深爱的亲人(包括孩子)的生离死别。我们并没有办法去控制命运或劫难。比如我的同事,她在十几岁的时候她妹妹因车祸去世,她的父母从此经历了几十年巨痛的背负。然而沉浸在悲痛中没有任何用处,作为父母只能向前看,感恩曾经有过的几年或几十年和孩子相处的美好时光,并在当下好好生活。
本书在如今这个信仰迷失的时代试图另辟蹊径,探讨上帝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哲学和宗教都试图解释世界的终极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而宗教更侧重于情感的寄托和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特别是人们在面临自己和亲人的痛苦和死亡时提供情感支撑和终极关怀。
董汝瑰
多年前读过此书,当时印象深刻,因为书中的最大疑问也是我常想的:“为什么好人未受神的保佑,坏人未受神的惩罚?” 读过此书,看过作者的专访,得知他少时曾被性侵,最近又看了电影,对这个沉痛难解的迷思,我总算有了一份豁然。书中对一些严肃沉重的问题做了回答,如今再读一遍,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及收获。
故事從 Mike 收到一封署名“老爹“(他们一家对神的昵称)邀请去小屋会晤的信开始,引述了一段令人痛心的往事:三年前,他五岁的小女儿梅西露营时失踪,在山中小屋遇害。他开始怀疑神是否公义,及是否在意我们的痛苦?
怀着满心的怨恨及悲痛,Mike带着字条去了雪中山上的棚屋,哭倒在有梅西血迹的地板上!恍惚间,周遭变成了春天,棚屋变成了漂亮的木屋,他见到了神。天主及基督教义中的神是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耶稣,及圣神,(Holy Trinity)。圣父的形象是由一位和蔼的妇人代表。作者对Mike复杂的心情描绘得很生动。“老爹”告诉了Mike,当我们在苦难中时,神也是与我们同在的,並且与我们一起心痛受苦。
圣神的形象是以一位有灵气的少女代表,祂引领 Mike 到他的心灵花园,荒芜而杂乱。他们除去杂草,並在花园的中央,圣神与Mike 一起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坑。
圣神一边也教导 Mike:“当神创造万物时,全是美善的,但人们常自以为是的判断好与坏,当人为己见执着时,邻友不睦了,战争发生了,这全都是因为人(尝了智慧之果後,)开始以自我为中心,有了执念,擅自“Play God“,毁了和平。”祂又说,“你们必须放弃这种依照个人的爱憎来决定善恶的权利,对神有足够的认识,信赖神。”
接着,Mike 见到耶稣,祂正完成了打磨一个木箱。当耶稣问 Mike 平日的时间分配时,他自觉很少把时间花在现在,反而在缅怀‘过去’耗费甚多,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是试着搞清楚未来。耶稣说 “因为你不信。你不知道我们爱你,也无法在内心深处感觉到我爱你。” 在耶稣的鼓励下,他与耶稣走过湖面到达对岸。当感叹风景时,耶稣说,“人类被赋予照顾地球的重任,不应盲目掠夺地球,不能只为眼前的需要而肆无忌惮地利用及损害地球,儿孙们将继承这种後果。“ 又说,”即便你们把我称为‘主’,但我从未限制你们的选择或强迫你们去做任何事,甚至当你们打算做出毁灭性的、害人害己的举动时,我还是没有干预。因为把我的意志强加于你们,成为我意志的奴隶,恰恰不是爱。真正的关系以恭顺为标誌,恭顺不是对权威顺从,而是爱和尊重。事实上,我们对你们也同样恭顺。” Mike与耶稣的接触是欢愉的。
在一个山洞中,Mike 见到了代表神的智慧那一位,当他问到了“为什么梅西必须死?”
智慧之神说,“她不是非死不可,这不是‘老爹’的计划。‘老爹’从不需要通过恶来完成善。是你们人类接受了罪恶,‘老爹’则施以善报。发生在梅西身上的事情是魔鬼干的,在你的世界里谁都无法逃过魔鬼的侵害。放弃当‘老爹’的法官,认识她的真实本心。之后你才能在你的痛苦中接受祂的爱,而不是凭借你认为宇宙该如何如何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感受,把神推到一边。‘老爹’已潜入你的世界之中,与你同在,与梅西同在。”
接着,他见到了他的三个孩子在阳光下草地上奔跑嬉笑,梅西走近她的父亲,隔着瀑布的水帘,表达了安好及爱意。Mike 泪如雨下,但巨恸,负疚,和绝望慢慢离开了他。
晚上,在星空下,神让 Mike 见到了他父亲的灵魂,那在心灵深处亲子间原始的爱,使他们解开了心结,彼此相拥,原谅了彼此。
神也在找到梅西的遗体前,教导並帮助 Mike 如何原谅凶手,並且将她置于耶稣做的棺木中,埋在 Mike 那变得美丽有序的心灵花园裡。最後,神问他想跟梅西在一起还是回家,他选择了回家,立刻,一切都消失了。当 Mike 從梦境中醒来时,他身处医院。原来他在去棚屋的途中出了车祸,在医院躺了三天。
後来 Mike 依据梦境,请警方找到了梅西及其他孩子的遗体,並抓到了凶手。
这本书深入浅出的将人与神的关系,借着人的苦难,站在神的立场,抽丝剥茧的解释分析出我们的得救之道。
一个小小的遗憾是翻译得有点生硬,使得深奥的哲理更难懂了。
我自初中时开始信天主教,高中时受洗,接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也受了洗。几十年来,总会有人质疑:“神父的亵渎事件,是否会影响我的信仰?” 我总是说:“只要是人,就一定会犯错,甚至犯罪,虽然痛恨屠杀者,性侵者,也同情受害者,但我信的是神,不是人。我也不苛求自己或其他教友完美无缺,只求在主内不断因听信祂而改善自己。
耶稣在死前一天,逾越节的晚餐上分了饼和酒給大家,並吩咐门徒要继续这样做来纪念祂。两千多年来,天主教每天的弥撒都送代表基督圣体的麫饼给教友吃,遵行着祂的旨意,这是神定的教规,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祂在我内。
我完全信任神有祂的计划和美意,有时我虽不懂,但我深信不疑。圣神无所不在,我渐渐学会在心中聆听祂的引领及启示,並且亲身体验感受过祂的临在,那种与神同在的喜悦难以言喻!
(2025.09.06抄錄)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