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懺悔文>體解「機」深信(象山慶25.5.4)
機深信的文字太簡略,一般人只依字面而瀏覽,卻不易有深切的自覺與感觸。
1.《觀經疏》: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2.《往生禮讚》: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為什麼是「罪惡」生死凡夫? 具足什麼「煩惱」、缺少什麼「善根」? 為何「出沒、流轉」於三界、無有「出離」之緣? 為什麼五濁之世,娑婆不淨?末法之時,根機下劣?且去大聖遙遠,有教而無行證,故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為什麼如此穢惡愚頑,不堪難行道的眾生,「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這些問題之具體、詳細的內容,或可經由「審時、度世、觀機」的分析而理解,也可從【五部九卷】各種「懺悔文」的發露而體會。如《法事讚》:
自從過去,盡過去際.現在際.未來際,身口意業,行住坐臥,於一切三寶師僧. 父 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上,具造一切惡,常起一切惡,相續起一切惡,方便起一切惡障.業障.報障.煩惱等障.生死罪障.不得見聞佛法僧障。自從曠劫已來,乃至今身,至今日,於其中間,作如是等罪,樂行多作,無量無邊,能令我等,墮於地獄,無有出期。
從不知從何起始的無量劫至今,乃至(可能)沒完沒了的盡未來際,依無始(可能)無終的無明與貪愛,從身口意對一切眾生(親眷)所起所造(具造,常起,相續起,方便起)的一切惡行,傷己害人,而結成「業.報.煩惱.生死.不見/聞三寶」的罪障,且久而成習,於諸種惡事,不知其過、亦不能改,故「樂行而多作」,念念時時、生生世世無止境的積重難返,隨業遷流於三惡道,何時得一念醒覺而回頭懺悔,出離輪迴? 夜半難眠,孤獨自處之時,偶爾思及此事,豈無少許「心驚毛豎,怖懼慚愧」的情緒?《法事讚》:
自從無身.有身,無識.有識已來,乃至今日,至於今時,於其中間,所作身口意業,十惡之罪,無量無邊。
自從元身以來,乃至今身,至於今日,於其中間,放縱三業,作如是等罪,樂行多作,無量無邊。今聞佛說阿鼻地獄,心驚毛豎,怖懼無量,慚愧無量。
自從曠劫以來,乃至今身,至於今日,於其中間,放縱身口意業,造一切罪。或破五戒.八戒.十戒.三歸戒.四不壞信戒.三聚戒.十無盡戒.聲聞戒.大乘戒,及一切威儀戒.四重八禁等。虛食信施,誹謗邪見,不識因果,斷學般若。毀十方佛,偷僧祇物。淫佚無道,逼掠淨戒諸比丘尼.姊妹.親戚。不知慚愧,毀辱所親,造眾惡事:1.或樂行十惡,不修十善障;2.樂行八苦,不持八戒障;3.樂行三毒,不受三歸障;4.樂行五逆,不持五戒障;5.樂行地獄極苦業,不修淨土極樂障;6.樂行畜生愚癡業,不修智慧慈悲障;7.樂行慳貪餓鬼嫉妒業,不行布施利他障;8.樂行諂曲虛詐修羅業,不行真實言信不相違障;9.樂行瞋惱殺害毒龍業,不行歡喜慈心障;10.樂行我慢自大下賤不自在業,不行謙下敬上尊貴障;11.樂行邪見.破戒.破見.惡見,謂修善無福.造惡無殃.外道闡提業,不行正見.梵行.出世往生淨土障;12.樂行破滅三寶.壞人善事惡鬼業,不行護惜三寶.成人功德具足障;13.樂受三界人天長時縛繫業,不貪淨土無生解脫障;14.樂受二乘狹劣業,不行菩薩廣大慈悲障;15.樂行親近惡友業,不樂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障;16.樂行六貪六弊業,不行六度四攝障;17.樂行不識因果觝突業,不知身中有如來佛性障;18.樂行食啖一切眾生.酒肉.五辛多病短命業,不行慈心樂聞佛法僧香華供養障。如是障罪,自作.教他.見作隨喜。若故作.誤作.戲笑作.瞋嫌作.違順愛憎作,無量無邊。思量不可盡,說不可盡。亦如大地微塵無數.虛空無邊.法界無邊.法性無邊.方便無邊,我及眾生造罪亦復如是。
以上是依義廣明而細說十八種「業(於諸惡濁而樂行、樂受、不識)、障(於諸善淨而不行、不受、不知)」[1],總不外乎人天善法(三歸,五戒、十善,八戒,實言,謙敬)、菩薩行法(六度四攝,護惜三寶.親近善知識,了知身中佛性,樂聞供養三寶)及佛果地法(往生淨土,無生解脫)的相對性;或可歸納為惡障.業障.報障.煩惱等障.生死罪障,不得見聞佛法僧障,也就是煩惱障、所知障。或概括為廣義的十惡:「此十惡,即攝一切惡盡」;若論其數量,則「上至諸菩薩,下至聲聞.緣覺,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知我罪之多少」;凡夫智淺惑深,且冥頑成性,多造業而不自知,或僥倖而不承認,但因緣果報,絲毫不爽,「諸佛」盡知我的一切罪業及相應的惡報,以其同體大悲(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而為我們哀矜、不捨;並廣說種種懺悔滅罪之方,引領我輩去如實觀察、如法發露,懺前悔後,誓不復作。《佛說佛名經》卷5:
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有此心識,常懷磣毒,無慈愍心;或因貪起殺,因瞋、因癡,及以慢殺;或興惡方便,誓殺、願殺,及以咒殺;或破決湖池、焚燒山野、田獵捕魚;或因風放火,飛鷹、放犬,惱害一切六道眾生。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心歸命懺悔。
唐.不空/譯《受菩提心戒儀》:
自從過去,無始已來,乃至今日,貪瞋癡等,種種煩惱,及忿恨等,諸隨煩惱,惱亂身心,廣作一切身業不善—殺、盜、邪、婬,口業不善—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業不善—貪、瞋、邪見。種種煩惱,無始相續,纏染其心,令身口意,造罪無量,或殺父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毀謗三寶、打縛眾生;破齋、破戒、飲酒食肉及食五辛。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憶知。今日誠心,發露懺悔,一懺已後,永斷相續,更不敢造。唯願十方一切諸佛諸大菩薩,加持護念,能令我等罪障銷滅。
唐.湛然《授菩薩戒儀》:
從無始來,至於今日,於其中間,皆由妄計我人,為貪嗔癡,無量煩惱,惱亂身心,縱恣三業,具造十惡,五逆四重,作一闡 提,撥無因果,壞僧伽藍,焚燒經藏,身四威儀,損 殤含識,盜三寶物,及餘趣財,顛倒邪婬,汙染梵行…….誑惑三寶,謗三乘法,言非佛說,障礙留難,或飲酒食肉,無慈悲心,或食五辛,薰穢三寶,……乃至於一切有情無情,作不饒益,如是等罪,不可數知,自作教他,見聞隨喜;對三寶前,披陳懺悔,齊佛所知,不敢覆藏,一懺已後,永斷相續,更不敢作,願罪消滅。唯願三寶,慈悲證明。
《慈悲道場水懺》:
[某]等今日所以懺悔者,正為無始以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相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諸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然其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語,不出有三: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此三種法,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為「三障」。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除滅。此三障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先當興七種心,以為方便,然後此障乃可得滅。何等為七: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者念報佛恩,七者觀罪性空。……[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今日致禱,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發露,皆悉懺悔。願[某]等承是懺悔,三毒一切煩惱,所生功德,……能轉十二行法輪,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無量功德,一切圓滿,發願已,皈命禮諸佛。
此懺法所列舉的「起罪」因緣最詳細,包括了:因為「三毒根,三漏,三苦,緣三倒,貪三有,四住,四流,四取,四執,四緣,四大,四縛,四貪,四生,五住,五蓋,五慳,五見,五心,六根,六識,六想,六受,六行,六愛,六疑,七漏,七使,八倒,八垢,八苦,九惱,九結,九緣,十煩惱,十纏,十一遍使,十二入,十六知見,十八界,二十五我,六十二見,見諦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之「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惱亂賢聖,及以四生,遍滿三界,彌亙六道,無處可避」……。
既能如此的自慚形穢並至心發露「無始來」一切無明/煩惱所起之惡業;其次,應如何懺悔的心態與方法,總原則是:
《觀經四帖疏》:既自識業相如是,唯須勤心懺悔,日夜三時六時等,但憶得即懺者,最是上根上行人也。譬如湯火燒身,一覺即卻,豈容徒待時.待處.待緣.待人,方始除也?
懺悔之法對應於不同需求,雖有多種,淨土門人則總攝為一:「今對道場凡聖,發露懺悔,願罪消滅,永盡無餘。懺悔已,至心歸命禮阿彌陀佛。」而稱念佛名(六字名號)
《法事讚》:弟子眾等,今聞地獄,心驚毛豎,怖懼無量;恐畏殘殃不盡,復還流浪。今生以來,縱暴三業,造眾重罪,若不懺悔,定招此苦,無有出期。今對三寶.道場大眾前,發露懺悔即安樂,知而不敢覆藏。唯願十方三寶.法界眾生發大慈悲。廣大慈悲,不計我惡;如草覆地,布施歡喜;受我懺悔,憶我清淨。唯願不捨慈悲,攝護我等。已作之罪願除滅,未起之罪願不生;已作之善願增長,未作之善方便令生。願從今日,乃至不起忍以來,誓共眾生,捨邪歸正,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屬,真善知識,同生淨土,乃至成佛。如是等罪,永斷相續,更不敢覆藏。發願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
今對道場凡聖,發露懺悔,永盡無餘!總懺十惡罪竟,至心歸命阿彌陀佛。下接高和云懺悔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
《觀佛三昧海經》:晝夜或三時.六時,表白諸佛,一切賢聖,天曹.地府,一切業道,發露懺悔,一生以來,身口意業所造眾罪。事依實懺悔竟,還依法念佛。
《往生禮讚》:自從無始受身來,恆以十惡加眾生,不孝父母謗三寶,造作五逆不善業。以是眾罪因緣故,妄想顛倒生纏縛,應受無量生死苦,頂禮懺悔願滅除。懺悔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
《般舟讚》:誓願今生順佛教 無量樂行住坐臥專念佛 願往生一切善業並須迴 無量樂念念時中常懺悔 願往生終時即上金剛臺。
一切善業迴生利 願往生不如專念彌陀號 無量樂念念稱名常懺悔 願往生人能念佛佛還憶 罪人臨終得重病 願往生神識昏狂心倒亂 無量樂地獄芬芬眼前現 願往生白汗流出手把空 無量樂如此困苦誰能救 願往生會是知識彌陀恩 無量樂手執香爐教懺悔 願往生教令合掌念彌陀 無量樂一聲稱佛除眾苦 願往生五百萬劫罪消除
淨土門人獨特的懺悔法及其殊勝的滅罪力,可參考:象山慶<念念稱名常懺悔>,<懺前悔後得清淨>。
[1] 1.或樂行十惡,不修十善障;2.樂行八苦,不持八戒障;3.樂行三毒,不受三歸障;4.樂行五逆,不持五戒障;5.樂行地獄極苦業,不修淨土極樂障;6.樂行畜生愚癡業,不修智慧慈悲障;7.樂行慳貪餓鬼嫉妒業,不行布施利他障;8.樂行諂曲虛詐修羅業,不行真實言信不相違障;9.樂行瞋惱殺害毒龍業,不行歡喜慈心障;10.樂行我慢自大下賤不自在業,不行謙下敬上尊貴障;11.樂行邪見.破戒.破見.惡見,謂修善無福.造惡無殃.外道闡提業,不行正見.梵行.出世往生淨土障;12.樂行破滅三寶.壞人善事惡鬼業,不行護惜三寶.成人功德具足障;13.樂受三界人天長時縛繫業,不貪淨土無生解脫障;14.樂受二乘狹劣業,不行菩薩廣大慈悲障;15.樂行親近惡友業,不樂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障;16.樂行六貪六弊業,不行六度四攝障;17.樂行不識因果觝突業,不知身中有如來佛性障;18.樂行食啖一切眾生.酒肉.五辛多病短命業,不行慈心樂聞佛法僧香華供養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