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在基隆的金雞橋談清法戰爭
2017/01/21 14:52
瀏覽2,515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聽說大清國時代的地方官「沒有三兩三,不敢到臺灣」。以基隆的惡劣天候,來基隆當官想必更辛苦,若再碰到外國軍隊打來,更是艱鉅任務。基隆光緒以後才有地方官,最有名的就是清法戰爭時的基隆通判梁純夫。

劉璈《巡台退思錄》摘錄梁純夫寫的信,描述了基隆戰役之前,法國已經派人到基隆勘查和尋釁:「(農曆三月)十八日午刻,有法國樓打兵輪一只駛進港口。隨有三人上岸,登山了望,似畫地圖。並欲進炮台游玩,經炮隊尹營官及吳教習攔阻勿入。適有一犬在傍亂吠,炮勇將犬逐開,各散去後。次日,該兵船主椷致曹鎮軍,謂炮勇詈罵法員,以戲狗為題,應與該船認錯,開列三條,請照懲辦」。

梁純夫題的「仙洞」還在,鹿港詩人朱啟南(1879~1974)留有〈基隆仙洞觀三水梁純夫先生書仙洞二字勒石〉一詩。

梁純夫另有「重修義崇橋」碑,原存於基隆鄉土館,碑今已不存,僅留有照片。

「義崇橋」之前稱「二重橋」,跨越田寮河上,約今金雞橋位置。「二重橋」是木板橋,梁純夫眼見「此間第一通衢」頹圮不堪,想改建為石橋,就出薪水帶頭發起捐建,響應的有清法戰爭湘軍名將孫開華(淡水之役)、曹志忠(基隆之役),以及臺北府知府陳星聚等人。

劉銘傳渡台之前,1884年4月13日(舊曆三月十八日),法國軍艦駛入基隆港,法國水手要去基隆的砲台遊玩,當時台灣道劉璈的奏摺,摘錄梁純夫的報告,還引用了中法條約。此事除了驚動英國人總稅務司赫德,也分會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南洋大臣曾國荃。處理此事的關鍵人士為「孫軍門(開華)、曹鎮軍(志忠)、(台北知府)陳守星聚、(滬尾海關通商委員)李守彤恩、(基隆廳通判)梁倅純夫」。

捐錢建橋的在地人劉清河與林則榮,清法戰爭期間帶領團練在安樂區一帶與法軍交戰。劉銘傳說「上年九、十月間,法兵屢次攻犯基隆西路之三角嶺要隘,均經深澳坑練董揀選教諭陳雲林、廩生陳植祺等備資募勇,會同大武崙練董劉清河帶勇擊退,斃寇多名。今春大水窟一帶營隘退守,三角嶺依舊固守,屹然未動,屢著戰功」。「敵兵四百,復犯大武崙。營官陳士貴、林則榮率隊奮擊,敵死傷二十餘人始退」。

「重修義崇橋」碑文光緒某年「閏五月」,落款人有梁純夫。台大的資料說是「光緒貳年」(1876年),但那時梁純夫還沒擔任基隆廳通判,曹志忠尚未渡台;丸子貓認係為光緒十年(1884年),那就是清法戰爭開戰前。「閏五月」劉銘傳渡台備戰。

碑文說「義崇」與「二重」讀音近似,想必是方音,不是國語發音。近代文獻多記為「義重橋」,或係日治時代改的名字;日治時代把今義二路一帶畫為「義重町」。

梁純夫,字丹卿,廣東三水人,監生。光緒十年(1884)授基隆通判,有經術幹濟才。值法人擾基隆,團練鄉兵以守石碇堡。次年事平,先安輯流亡,待民氣稍蘇,即籌魚糧一款,加書院膏火。復丈量海濱隙地,自球山至大勝灣水口一帶海灘,概通詳立案,以防奸民藉佔及盜賣。後以勞疾卒。(張子文/臺灣記憶)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