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天下雜誌的一篇文章叫「台灣為什麼留不住頂尖人才?」: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2916
我不是專家,但我想分享自己的看法。
台灣,早在20年前就種下「留不住人才」的因,現在不過是實現的果而已。
當張忠謀董事長當董事長超過10年開始,科技人才就慢慢地喪失競爭力了;當李遠哲回國當中研院長開始,就宣告台灣人才已經潰乏;當民眾只能崇拜台裔美國人林書豪時,就表示台灣連樣版人才都沒有了……
這些,關鍵在環境﹗在人才的出路﹗
環境,要的是充滿挑戰與誘惑的環境,張忠謀、李遠哲等頂尖人才占走了好位子太久了,讓「老二人才」放棄變成頂尖人才,所以等他們想退位時,人才早就不算人才,只有等著被裁的份。這個現象在產業界、政界、學界都是相同的狀況。
獨孤求敗,如果不退隱,哪能出現下一輩的菁英?
這個關鍵,現在該怎麼解?
我認為先換掉政府背後的智庫,就是那群每次都能參與政策制訂的專家(例如環保署倚賴的顧洋、鄭福田等資深學者),不是懷疑他們專業不足,而是要讓更多學者有表現的機會,建言可以更全面。
科學上,有一種法則叫做「試誤法」。
敢試,需要勇氣,又需要創新。
沒有新的方向,誰敢試?
舊方法,不是不好,只是不是永遠的真理。
經過了一些試誤,資深與新進都得到發揮的舞台與經驗,可以讓下一次的試誤更接近成功,這就是學工程的我在校園學的方法。運用到人才培育也一樣,當學生素質每況愈下時,先換老師傅是可以試試看的方法。
再者,推廣至學界、政界、企業界,因為人才是各項配合的。
人才競賽,不是單項的奧運比賽,比的是綜效。
台灣電子產業過去都是採取單點突破的策略,被三星一家公司就打掛。
再者,調整公務員的心態,年終獎金領多少,還真該公投決定……
那有舉債享福的優渥自肥方案?
公投,才能讓公務員有服務大眾的決心。公務員最被罵的就是沒有效率,因為一件事往往先推、再拖,然後延壓或退回。不知民間疾苦久矣﹗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