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七章、以彼代此:意象借代
2025/04/18 20:41
瀏覽31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第七章、以彼代此:意象借代

synecdoche

第一節、借代的定義與作用

一、借代:以彼代此

所謂的「意象借代」,是指本來為「甲」的意象,卻不直接言明,而以和它有密切關係的「乙」意象來取代。「密切關係」包括物理上的「特徵與本體」、「局部與整體」、「材料或工具與本體」,以及心理上的「具體與抽象」和事理上的「特定與普通」、「專名與泛稱」、「以地名代產品」、「以作者或標誌代本體」。

二、借代的定義與作用

「要說一件事物,不直接說它的本名,而用和這件事物有極密切關係的名稱來代替,就是借代法。」1,「借代即借用與本體事物有著現實的實際聯繫的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本體事物。」2,使用「借代」是不直接說出所要敘述的人和事的名稱,而借用與它有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它描述,也叫「換名」或「代稱。借代應用廣泛,為人們喜聞樂見。

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一)突出本體特徵,使本體形像更鮮明生動。(二)使詞語錯綜變化,感覺新穎活潑,不會呆板單調。(三)使語言簡練含蓄而有味或富有詼諧幽默的情趣。使用借代,要注意借體貼切,有代表性,有可代關係,並能使人產生聯想。

三、借代的歷史源流

在我國的文學典籍和詩詞作品中,「借代」辭格的應用極其悠久且普遍:如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唐代高適〈燕歌行〉),「鐵衣」代替穿鐵甲的征人,「玉箸」是指戴著玉箸的征人的妻子,三、四句中的「征人」與「少婦」均為本體,前兩句使用借代中的「以部分代全體」,以避免和後兩句重複。又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代蘇軾〈水調歌頭〉),「嬋娟」代替「月亮」,也是換一個說法,避免重複使用同一個語詞。再如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瘦。」(宋代李清照〈如夢令〉),「捲簾人」代侍婢或僕人,「綠」代綠葉,「紅」代紅花

第二節、借代的學理基礎

一、借代的心理學基礎

借代的心理學基礎,建立在「刺激的新穎性」,即所謂「標新立異」。人類對於經常性的刺激,常有麻木感,所以古人說:「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種現象來自對刺激的「消極適應」,要使刺激有效的引起人類的反應,必需講究刺激的新穎性,新穎的刺激較經常性的刺激容易引起「注意」。

二、借代的美學基礎

至於借代的美學基礎是「關係聯想」,本體和代體間必須存在某種特定關係,借體才可以根據這層關係,提供足夠的線索給讀者,使讀者很容易找到那個隱藏的本體。

「所說事物縱與其他事物沒有類似點,假使中間還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時,作者也可借那關係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所說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辭。」3

三、借代和比喻的辨析

「『借代』跟『譬喻』很相近。譬喻是拿甲事物比方說明乙事物;借代是拿甲事物代替乙事物。」4,借代的本體和借代不具相似性,但有密切的相關性,甲乙實質上是同一事物。譬喻的本體與喻體具有相似性,但甲乙是不同的兩事物,所以在「借代」的格式中,不能加上「像」、「是」這類「比喻繫詞,而且也不能把本體補述出來。

第三節、借代的表意結構

借代「只出現借體而不出現本體。但借體必須同本體有現實的直接或間接關係,對本體具有明確的指代性。」5,借代的表意結構包含「本體」和兩「借體」兩部分以及兩者的相關性(指代性)。在使用借代時,「本體」是不出現在本文裡的,而以借體代替本體。借體與本體之間,有密切的相關性,這相關性可以指借體是本體的一部分、材料、工具、附屬物、伴物,也可以指借體表現本體的主要特徵,更可以指借體為本體的產地或所在地,還可以指借體是本體的作者或別稱。

借代與「比喻」中的「借喻」在形式上很相似,都有替代作用,但與借喻仍有以下兩點不同:(一)借喻的「喻體」和「本體」之間,沒有任何實際聯繫,只要求兩者之間有某一點或某一方面相似;借代則要求「借體」和「本體」有密切關係,表面上是兩種事物,實際上是同一事物,兩者相代的基礎是相關性。(二)借喻是「以此喻彼」,借中有喻,重在比喻,是用喻體刻畫或說明本體;借代是「以此代彼」,借中有代,重在指代,是直接用借體代本體。6對於借喻和借代,大陸學者楊春霖、劉帆提出類似的區別標準:「借喻是根據兩個不同本質(喻體和本體)之間的某種相似點,通過聯想,把它們聯繫起來,即『打比方』;借代是以兩種事物(借體和本體)的內部與外部的不可分離的相關性為基礎直接替代。借喻的相似點是臨時性的,是通過人的聯想而得來的;借代的相關性卻是固定的,真實存在的。借喻重在比方;借代側重在指稱7

第四節、借代的表現形態

借代分為「旁借」和「對代」兩大類型。

(一)旁借:即用本體事物的伴随事物或所附屬的事物來代替本體8,在行文的使用上,旁借形態較多。「旁借是隨伴事物和主幹事物的關係。在原則上是,用隨伴事物代替主幹事物,用主幹事物代替隨伴事物,都沒有什麼不可以。不過事實上是多用隨伴事物代替主幹事物;用主幹事物代替隨伴事物的,雖不是完全沒有,卻是不大有的,名為旁借,便是為此。」9,旁借是「用隨伴事物代替主幹事物的一種借代形式。隨伴事物是借體,主體事物是本體。」10

(二)對代:「即所說的事物,和用以借代的事物,可以互相代替,如甲可以代乙,在不同的情況下,也可以用乙來代替甲。」11

旁借:又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借人事物標誌代人事物

如: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唐代杜甫〈贈韋左丞詩〉),「紈褲」是指衣著華麗的富貴人家子弟,在此泛指富貴人家;古代男子年二十歲方著冠,著冠為成年禮式,在此引申為書生。又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大門漆朱紅色,故曰「朱門」,是唐朝時富貴人家的標誌。再如「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唐代陳陶〈隴西行〉),古代戰士頭戴貂皮帽,身穿錦袍,故以「貂錦」代戰士。

蔣勳〈寄李雙澤〉12

你看那年輕老師,

在黑板上畫一葉秋海棠

「這是長城,這是太行;

滔滔的是黃河與長江。」

   中國的版圖形狀如一葉「秋海棠」,如同台灣島的形狀像一顆「蕃薯」,兩者都是以形狀作為標誌。「在黑板上畫一葉秋海棠」就是畫出中國的版圖。

楊牧〈月光曲〉13

在一褪色的帳蓬裡

甲冑昔日曾經多麼喧鬧

血戰之餘,豺狼化為亂石

           甲胄為沙塵

             腐草為螢

發現你醒來在一深陷的牙床上

   「甲冑」是軍士身上的穿著,在此指「我軍的軍士」,是「以人事物的標誌代人事物」。「豺狼」則指「兇狠殘暴的敵軍」,是「以人事物的特徵代」。兩者均為借代,但所依據的細目原則不同,是不同類別的借代。

2、借人事物的特徵代

如唐代李白〈贈孟浩然詩〉:「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紅顏」是紅潤的臉龐,為年輕人的顏面特徵;「白首」是老年人的髮色特徵。又如唐代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落木」是指落葉,借「木」來代替所屬的葉子。再如宋代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滔盡,千古風流人物。」,「大江」是指長江,在此借為「大江滔滔不絕的流水」。

余光中〈登長城-慕田裕段〉14

縱雉堞嚴整,那許多前朝舊代

兩千年的患得患失,統統

從垜口的缺口無奈地流去

只留下了你,烽火寂寂、戍樓空空

仍蟠在萬山的脊上

一條飛不走游不去的古龍

一面其長無比的巨碑,見証…

   「古龍」和「巨碑」在形象上具有長城盤山疊嶺綿延不盡的特徵,以此特徵代替長城。詩人說長城是一條飛不走游不去的古龍,是一面其長無比的巨碑,見証近代中國的苦難與滄桑。

弦〈巴比倫〉15

灑葡萄酒於棗木的斷頭台

用金幣填滿乞丐們的鐵鉢

添油膏於諸神廟裏的銅燈

燃火把於星象台呼喚迷途的天鵝座

   我是一個白髮的祭司

   「白髮」是老年人的髮色特徵,在此代替「老年的」這個形容詞,「借代」的使用對象不限於具象的名詞(如「白首:老年人」、「紅顏:年輕貌美的女人」),有時基於文法(詞的排序)上的需要,也可以替代「形容詞」。當然,此種情形會涵蓋名詞的原意。

3、借事物的作者、產地或別稱代事物

如三國曹操〈短歌行〉:「慨以當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杜康」是人名,以釀造美酒聞名。伊士珍《瑯嬛記》中卷說「杜康造酒,因稱酒為杜康。」。又如宋代陸游〈七十八歲梅花詩〉:「何方化作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放翁」就是陸游的別號。再如宋代歐陽修〈仙意〉:「滄海風高愁燕遠,扶桑春老記蠶眠。」,「扶桑」是古代的國名,後代用為日本的代稱,因為當地植有很多扶桑樹。

余光中〈隔水書〉16

長風遠雲,七百里一望是水程

隔水宛轉望一個仙人

島是蓬萊,鷗非青鳥

空郵箋傳幾日的苦眺

   台灣古稱「琉球」、「蓬萊」,葡萄牙水手則稱為「弗爾摩沙」Formosa),如同來台墾荒的漢人稱大陸為「唐山」,這些都是地名的「別稱」。詩人隔著台灣海峽與蓬萊島上傳說中的仙人神交,借著與仙人之間的對話,隱約傳達對島上友人的思念之情。

余光中〈樓頭〉17

三杯紹興剛下肚

一股豪氣上衝

滿座相看,浪子盡成英雄

   「紹興」在詩裡是指台灣「煙酒公賣局」生產的「紹興酒」,公賣局以「紹興」為酒命名,是借「紹興」當地生產名酒的名氣,來進行市場行銷,不是指「紹興」當地生產的「紹興酒」。不過,在此也勉強算是「借代」紹興酒,是「以事物的產地代事物」。

4、借事物的材料或工具代事物

如「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絲竹」是製作樂器的材料,借代為樂器,在此又由樂器借代為音樂。又如「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干戈」是軍士所持的兵器,在此借代為「戰爭」。再如「平生聞若人,筆墨極奇峭。相望二千里,安得接談笑?」(宋代陸游〈謝徐志父帳干惠詩篇詩〉),「筆墨」是寫字作畫的文具,在此借為「文章」。

張錯〈網然〉18

橫眉冷顧天下--

為的就是一個情字

就準備拼盡一生的筆墨--

去搜尋偶然的剎那

「筆墨」在此借代詩人的「詩文」,是「以工具代事物」。清代詩論家張潮(心齋)《幽夢影》曾說:「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19,自古以來,多少騷人墨客,筆墨所吟詠描摹的,正是男女間的「情事」,詩人張錯豪情地說出來,說自己也是個「多情種」。

杜十三〈傳說〉20

滿江的漁火都幡然醒來

漫天的海鳥都低旋傾聽

隨著一顆辛酸的熱淚墜落

北方的天空昇起一顆熾亮的新星

岸上所有的燈火一一熄滅

海上所有的漁船紛紛遠揚

   「漁火」與「燈火」都是「借體」,但所代表的「本體」並不相同,而「借代」的依據也不一樣。漁火是漁船上不可或缺的配備,在此代替「漁船」,是「以工具或材料代事物」。「燈火」則是夜裡家家戶戶都會使用的,在此代替「人家」,是「以標誌代事物」。

(一)對代:又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5、部分和全體相代

如宋代岳飛〈滿江紅〉:「莫等閒,白了少年,空悲切。」,借「頭」來代替「頭髮」,在此引申為「年齡」、「歲月」或「光陰」。又如唐代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千帆」是形容船帆成千,帆影迤邐相隨,在此借為船舶極多。

余光中〈登長城-慕田裕段〉21

東盡滄海,西走天涯

迢迢兩千多公里的邊愁啊難道

就憑這無情的花崗石磚

長方形的鄉心沉沉甸甸

一塊又一塊接了又疊

這麼斜而又陡地砌起來麼?

砌城的手啊,多繭的,早已放手

守城的眼呢,少寐的,也已瞑目

   「砌城的手」是指歷朝歷代修築長城的民工;「守城的眼」則是各個時期戍守長城的將士。「手」和「眼」是「部分」,以代替全體。詩人站在長城上,撫今追昔,思及築長城的民工和守城的將士,詩裡透露著詩人對歷史興亡的時空意識。

弦〈無譜之歌〉22

像鵓鴿那樣地談戀愛吧,
隨便找一朵什麼花插在襟上吧,
跳那些沒有什麼道理只是很快樂的四組舞吧,
擁抱吧,以地心引力同等的重量!
旋轉吧,讓裙子把所有的美學蕩起來!
啊啊,過了五月恐怕要憂鬱一陣子了。
(噢,娜娜,不要跟我談左拉)

「裙子」是女人衣著的一部分,在此詩裡代替「少女」這個意象,是以「部分代全體」的方式來演出。這段詩行充滿著青年人的青春氣息,戀愛、跳舞,快樂地擁抱旋轉,令人也為之心嚮往之。

鄭愁予〈歸航曲〉23

每一片都會駛向

斯培西阿海灣

像疲倦的太陽

在那兒降落,我知道

每一朵雲都會俯吻

汩羅江渚,像清淺的水渦一樣

在那兒旋沒……

   「帆」是船的一部分,在此借代「船」,是「以部分代全體」。詩人說他不想再過海上飄泊的日子,他要歸航了,如同片片帆影回到雪萊失蹤的「斯培西阿海灣」,朵朵雲霓俯吻屈原投身的汨羅江水。詩人說他要歸航,像這兩位詩人那樣,「在隱去雲朵和帆的地方/我的燈將在那兒昇起…」(見〈歸航曲〉末段)。

6、特定和普通互相借代

如唐代溫庭筠〈望江南〉:「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為春秋戰國時的名將,原是一特定人物,在此借為泛指「一切不服老的人」。又如唐代白居易〈慈烏夜啼〉:「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曾參」即曾子,以孝行聞名鄉里,在此借為「孝子」的泛稱。再如宋代李清照〈醉花陰〉:「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黄花瘦。」,「花」為泛指黃色的花朵,在此特指菊花。

余光中〈歡呼哈雷〉24

一九八四,當代的預言剛過

又見你遠從古代的傳說

拖來掃帚的陰影,真可憐

惶恐的人類無告又無助

還承受得了多少的威脅呢?

地上的人禍怎能推諉給天災?

你真的是掃帚,就揮帚

掃去我們心頭的凶兆

   「一九八四」是一本由英國政治諷刺評論作家歐威爾(George Orwell)所撰著的小說是「反烏托邦小說」中的典型。台灣民間稱「哈雷彗星」為「掃帚星」,以其彗尾拖著一道很長的尾巴,形狀像「掃帚」而取名。詩人入境隨俗,也接受這個代稱。在這首詩裡,詩人以「掃帚」來代替「哈雷彗星」,是「以普通代替特定」。

宋代柳永〈雨霖鈴〉:「寒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以「蟬」代替蟬聲。又如李清照〈如夢令〉:「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瘦。」,「綠」是指綠葉,「紅」是指紅花。這些詩例,都是具體和抽象意象之間的相互借代,又稱為「實虛互代」。

7、具體和抽象互相借代(實虛互代)

周夢蝶〈五月〉25

這是「蛇」與「蘋果」最猖獗的季節

太陽夜夜自黑海泛起

伊比鳩魯痛飲苦艾酒

在純理性批判的枕下

埋著一瓣茶花

此帖借「蛇」和「蘋果」兩個具體意象,代替抽象的「誘惑」,作者不直接說出「誘惑」,而以「蛇」和「蘋果」的典故來引起讀者尋思聯想,增加閱讀的趣味。典故來自《聖經》「伊甸園」故事裡的蛇引誘亞當和夏娃吃下蘋果,而知道男女間的情事,因此違犯戒律,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伊甸園,這故事讀者們多半都聽聞過。

鄭愁予〈水手刀〉26

長春藤一樣熱帶的情絲
揮一揮手即斷了
揮沉了處子般的款擺著的島
揮沉了半個夜的星星
揮出一程風雨來

   「揮沉了處子般的款擺著的島」,詩行裡的「綠」是指「綠樹」、「綠色森林」,在此是「以抽象代具體」。水手正航行離開那個滿是綠色的島嶼,心中雖然不捨,卻也無可奈何,只能故作瀟灑地說要揮斷情絲,向未知的風雨航行而去。

 

 

【註解】

〈1〉黃麗貞著《實用修辭學》(增訂版),台北:國家,2004年,83

〈2〉成偉鈞等三人主編《修辭通鑒》,台北:建宏,1998年,頁534。

〈3〉陳望道著《修辭學發凡》,香港:大光,1964年,頁84。

〈4〉黃慶萱著《修辭學》,台北:三民,2002年,頁356。

〈5〉成偉鈞等三人主編《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1991年,頁534。

〈6〉成偉鈞等三人主編《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1991年,頁534。

〈7〉楊春霖、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64。

〈8〉黃麗貞著《實用修辭學》(增訂版),台北:國家,2004年,頁85。

〈9〉陳望道著《修辭學發凡》,香港:大光,1964年,頁84。

〈10〉楊春霖、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陝西人民,1991年,頁65。

〈11〉黃麗貞著《實用修辭學》(增訂版),台北:國家,2004年,頁92。

〈12〉錄自張錯編《千曲之島》,台北:爾雅,1987年,頁392-401。

〈13〉錄自楊牧著《北斗行》,台北:爾雅,1978年,頁169-171。

〈14〉錄自余光中著《余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台北:洪範,1981年,頁200-203。

〈15〉錄自瘂弦著《瘂弦詩集》,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頁99–101。

〈16〉錄自余光中著《與永恆拔河》),台北:洪範,1981年,頁99–100。

〈17〉錄自余光中著《余光中詩選(第一卷):1949-1981》,台北:洪範,1981年,頁280-281。

〈18〉錄自張錯著《錯誤十四行》,台北,時報,1981年,頁142–144。

〈19〉清代張潮著《幽夢影》,台北,文國書局,1995年,頁156。

〈20〉錄自杜十三著《嘆息筆記》,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頁116-117。

〈21〉錄自余光中著《余光中詩選(二卷):1982-1998》,台北:洪範,1981年,頁

   200-203

〈22〉錄自瘂弦著(1981)《瘂弦詩集》,台北:洪範,1981年,頁78-80。

〈23〉錄自鄭愁予著《鄭愁予詩集I:1951-1968》,台北:洪範,1979年,頁4-5。

〈24〉錄自余光中著《余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台北:洪範,1981年,頁
77–82。

〈25〉錄自PC Home,個人新聞台,站長鯨鯨,

http://mypaper.pchome.com.tw/board/B/index.htm?s_id=whalie#

〈26〉錄自鄭愁予著《鄭愁予詩集I:1951-1968》,台北:洪範,1979年,頁98。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