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意象描繪:摹寫
第一節、摹寫的定義與作用
一、摹寫:有聲有色
摹寫又稱「摹狀」、「摹況」、「摹繪」,是指「對自己感受到的各種境況和情況,特
別是其中的聲音、色彩、形狀、氣味、觸感等,恰如其實地加以形容描述,叫做摹況。」1,「摹繪是通過人的感官來摹寫事物,因而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運用
摹繪手法可以增强說寫的形象性及生動性,把事物描寫得有聲有色、有味有形、有
狀有情,使人如臨其境,真實地表現事物特點,渲染氣氛,增強表達效果。」2。
二、摹寫的歷史源流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關於「摹寫」的討論,仍以《文心雕龍.物色篇》較有體系,
「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況清
風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
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
,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
蟲之韻;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
3,在此段論述中,關於審美主客體的雙向互動關係的分析,不是一般的「物感」,是
在強調「物感」的同時,還強調了心對物的駕馭和統攝,「心物交融」把「隨物宛轉」
和「與心徘徊」視為不可偏廢的同一過程。「這一段文字說明了:詩人受物質環境的刺
激,便會產生規則的聯想作用,而形成一道意識流(thought stream)。首先,詩人
必須於『流連萬象之際』,對客觀境況細加觀察;然後『沉吟視聽之區』,運用其感官
對外物加以選擇和組織。在觀察、選擇、組織之後,方能:『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
轉』,表明在描寫聲氣、圖畫形貌方面,必須宛轉地表現出客觀境況。而且:『屬采附
聲,亦與心而徘徊』,表明通過文采語聲的媒介之時,此客觀境況卻已受主觀情況的左
右。」4。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
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宋代蘇軾〈前赤壁賦〉),詩人詞家「神與物遊」、「感物
而斯吟」,無不充分利用感官來描寫物色。「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
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5,若併從修辭學的角度分析,「有我之境,以
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接近「投射作用」,切合「摹寫辭格」,「無我之境,
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接近「移情作用」,切合「擬化(轉化)
辭格」。
古代詩人詞家均善用感官摹形狀物,刻劃聲貌和嗅味觸感,摹色如「西塞山前白
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元代、張志和〈漁歌
子〉),摹聲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
盤。」(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第二節、摹寫的學理基礎
同心圓構型:
核心層:生理學基礎:五官感應、形象模擬
第二層:心理學基礎:類化作用(摹寫)、內模仿作用(擬化,Inner
Imitation)
第三層:美學基礎:感官摹擬 (摹寫)、移情作用(擬化,Empathy)和投
射作用
最外層:修辭學詞格:摹寫、擬化
「摹寫」就廣義而言,是指文學作品對自然以及人生各種現象的摹擬;而就其修
辭格的實際內涵來說,則是指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加以形容描述。「摹寫」是以身體感
官為主,其心理學基礎來自「類化作用」,美學基礎則來自「感觀摹擬」。
西方學者最早論及「摹擬」的,是柏拉圖(Plato),他以為藝術乃對物質世界物
象的模擬,提出「意型論」。其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藝術模倣自然」,
「正如有人或出於藝術,或出於經驗,以顏色與形狀作為媒介物,模擬與描繪出多種
事物,而有人則利用聲音。6以為摹擬心出於人類本能,自摹擬中,人類獲得歡樂。模
擬的對象是「表現為動作中的人」7,所謂「動作中的人」,亞氏解為:包含人的「性
格、行為與遭受。」8。亞氏所謂「更有一種藝術僅以語言作為模擬媒介物,或以散
文,或以韻文,而無諧音。」9,所指的對象即是「詩」。
「投射作用」與「移情作用」是「摹寫」和「擬化」在「美學」方面的兩個主要
的學理基礎。近代學者立普司(Theodor Lipps 1851-1914)提出「移情作用」,他
主張藝術欣賞以情意為基礎,使物我兩忘,以達到融合為一之境界,也就是將物擬人
,使物變成有感情,能活動的人。或將人擬物,使人物化成一體,物喜人亦喜,物憂
人亦憂。
立普司派下學者谷魯司(K. Gross)提倡「內模倣說」(Inner Imitation),以區分
「尋常知覺的模倣與美感的模倣」。「內模仿說」是西方研究「移情說」的一個美學分
支學說,此派「認為審美是用人的內部器官去感受、模仿外物。內摹仿說是由德國谷
魯斯(Karl Groos,1861-1946)提出,他把內摹仿的運動知覺看作是審美活動的
核心。英國浮龍李(Ver Vernon lee,1856-1935)也持這種觀點,不同點是他把
谷魯斯的運動知覺換成內臟器官感覺。」10,更詳細的介紹請參閱朱光潛《文藝心理
學》。
美學大師朱光潛說:「學一門藝術,就要學該門藝術所特有的學問和技巧。這種學
習就是利用過去經驗,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摹倣的一端。」,朱氏以心理學的
「類化作用:利用已有的舊經驗以汲取新知識」作為解釋「摹倣」的心理活動的基礎
,將摹倣當作學習方式的一種類型。「模擬的活動非只是臨摹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創造
的活動。因為藝術家在模擬外在的世界時是經過了選擇、重組與組織的過程,這些過
程必須與藝術家的意念結合起來,與他的理想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全新的式樣,是為
創造。」,其實,藝術的摹擬,所有的資料(材料)固然來自於既有的文化和藝術家自
身的生活及美感經驗,但摹擬的過程中,藝術重新賦予這些資料一種新秩序,亦即經
過藝術家別具用心地選擇、組織,透過適當傳達媒介表現(表述)出來,所以藝術的
摹擬是推陳出新的創造活動。
第三節、摹寫的表意結構
摹繪一般常用「象聲詞」、「色彩詞」、「連綿詞」,以及使用「形容詞或動詞、名詞
附加式、重疊式」11。
(一)象聲詞:即「擬聲詞」,常以疊字形態組成如「嗚嗚」、「嘩啦啦」、「淅瀝瀝」、「叮噹叮噹」…等。
(二)色彩詞:常在表示色彩的單音詞後面加上疊字,如「綠油油」、「白茫茫」、「黑
沉沉」…等。
(三)連綿詞:常為雙聲、疊韻或疊音,如「剔透」、「琵琶」、「鞦韆」、「惆悵」為雙
聲詞;「蒼茫」、「窈窕」、「叮嚀」、「徘徊」為「疊韻」﹔「蕭蕭」、「滾滾」為疊音詞﹔
「輾轉」、「夫婦」、「玲瓏」為雙聲疊韻詞。
(四)附加式與重疊式:為了表現事物情狀,逼真的陳述情景,還常常使用形容詞或
動詞、名詞附加式、重疊式,如「熱騰騰」、「空蕩蕩」、「懶洋洋」、「飄飄然」、「慢吞
吞」、「蹌蹌踉踉」、「呆頭呆腦」…等。
第四節、摹寫的表現形態
大陸學者多數將摹寫的表現類型歸納為「摹色」、「摹聲」、「摹形」、「摹味」、「摹
情態」、「摹景象」六種形態(成偉鈞等頁557;楊春霖等頁1188)。黃慶萱將摹寫的
表現類型歸納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綜合的摹寫」六個
種類。這六個種類都是直接訴諸感官的,足見文學上的摹擬是建立在人體的感官作用
的生理基礎上,筆者擬採黄慶萱分類,引新詩作品相互印證:
一、視覺的摹寫
「摹繪事物的顏色,多採用表現的形容詞,有時將單音節的表現色彩的形容詞重
疊,或者在後面加重疊音節來摹寫視覺上的色彩。」12,前者如:「青青河畔草,鬱
鬱園中柳」(漢古詩);後者如:「白茫茫」、「綠茵茵」、「紅撲撲」、「黃澄澄」。
洛夫〈秋辭八首:寒林〉13
大雪將至
那人拿什麼取暖?
他垂首不答
弓著身子
走成一個小小的問號
雪中行走,由於寒冷而「弓著的身子」,形象上就和一只「問號」相近,這種聯想
來自兩個意象間的相似性,詩人把握住這個相似性,使得視覺形象增加一層聯想的趣
味。那人垂首不答,卻走成一個小小的問號,意味那人自己也不知往後該何去何從。
楊喚〈鑰匙〉14
我有一串鑰匙
那拙笨短小的就像白癡和侏儒
那姣好玲瓏的一如公主之美麗多姿。
楊喚的兒童詩充滿天真無邪的童趣,在這首〈鑰匙〉裡,詩人透過明喻式的形容,
以白癡和侏儒來摹寫拙笨短小的鑰匙,以美麗多姿的公主來摹寫姣好玲瓏的鑰匙,精
準明確地捕捉住(catch)兩方物象的外形特徵。白癡和侏儒與美麗公主之間的對比,
饒富趣味性。
席慕蓉〈歷史博物館:之6〉15
廊外 仍有千朵芙蓉
淡淡地開在水中
淺紫 柔粉
還有那雪樣的白
像一幅佚名的宋畫
在時光裡慢慢點染 慢慢湮開
這首詩裡,有透過視覺、帶有感情色彩的情狀摹寫,如「淡淡地開在水中」﹔還有
色彩的描摹,如「淺紫 柔粉」、「雪樣的白」﹔更有透過比喻式的摹寫,如「像一幅
佚名的宋畫」,結句裡帶出視覺狀態的摹寫:「在時光裡慢慢點染 慢慢湮開」,使得
整首詩呈現出一幅清晰且具有鮮明色彩的畫面。
二、聽覺的摹寫
「摹繪事物的聲音,一般是運用象聲詞把聽覺上的聲音摹寫出來。」16。如:
「嘩啦啦」、「淅瀝瀝」、「叮噹叮噹」、「劈哩啪啦」。
鄭愁予〈錯誤〉17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愁予是個天才型的早慧詩人,他的詩浪漫唯美、情意洋溢,深受詩讀者的喜愛,「天
窗」、「情婦」、「賦別」、「旅程」、「山外書」…均相當膾炙人口。這首「錯誤」堪稱浪
子愁予的代表作,最後兩句,詩人以「達達」作為馬蹄的擬聲詞,詩壇流傳:「有馬蹄
聲的地方就有愁予」。
白靈〈山中書〉18
吱吱碴喳走下來
紅男 綠女們
……來回閒踱著
叩叩的鞋聲碼頭的砧板
奔跑的小孩穿梭的旋風
喀嚓喀嚓 風景沾著年光
紛紛擠入快門
這段詩行裡,充滿遊人的聲音和影像,正是風景區裡常見的景觀。男女們的說話
聲、叩叩作響的鞋聲、喀嚓喀嚓是照相機快門按下時的聲音。三種聲音前後出現,造
成多音交響的聽覺效果。
余光中〈甘地紡紗〉19
季候風過後的下午
在深不可及的內陸
一架古老的紡紗機
咿呀咿呀地唱著
一首單調的童謠
在鐵軌不到的內陸
在一條土路的盡頭
在泥敷的竹屋子裡
咿呀咿呀地搖著
一種溫柔的節奏
「一架古老的紡紗機/咿呀咿呀地唱著」和「一首單調的童謠/咿呀咿呀地搖著」,
都是聲音的摹寫,前者以「唱」為動詞,後者以「搖」為動詞,使得聲音的意象具有
延續性和重複性。生動的聲音,把詩的節奏襯托得更為逼真,讀者耳邊彷彿也先後響
起這兩種聲音。
三、嗅覺的摹寫
是將人們感覺到的,客觀事物的氣味描寫出來。多用二字格或三字格的形容詞性
疊字20。
杜十三〈詩人〉21
詩人抽一根煙就吐出一行詩句
每一行詩句都有尼古丁的味道和高血壓的節奏
為了健康 他下定決心把詩戒掉
據說李白有「斗酒千詩」的才氣,而新詩人也不遑多讓,以煙代酒,所以「抽一根
煙就吐出一行詩句」。詩人知道抽煙這個惡習有害健康,但寫詩時沒有一管煙在手,
似乎又「吐不出詩句來」,以致「每一行詩句都有尼古丁的味道」,為了戒煙,只得先
把「詩」也戒了。有尼古丁味道的詩句,是嗅覺的摹寫。
汪啓疆〈海上肉體之歌:漁汛季〉24
是漁汛的末後
男人將整桶餿水倒進海
船的酸味變淡了
人的氣息變濁了
進港前,所有海鷗全飛集船首
夜裏就潛入水手艙打盹
在醒著肌肉的床板上發夢
叫喊比出航更高一倍的亢奮
每根毛髮分泌帶腥味的黏液
這段詩行敘述水手們海上生活的實景,「船的酸味變淡了/人的氣息變濁了」和
「每根毛髮分泌帶腥味的黏液」,嗅覺的摹寫使水手的生活自然而真實,讓讀者有
「狀溢目前」的臨場感。
藍月〈草山 • 午夜烤肉〉
以星光當柴火
將往事醃漬
炭燒後入口 和酒
喝醉的月笑臥草山
藍月這首短詩,兼有嗅覺「炭燒」和味覺的「醃漬」,是一帖很有味道的觸擊短打。
以星光當柴火,是超現實的玄想﹔「往事醃漬」以虛入實,是抽象觀念的實體化,也
就是古人虛實互補的手法。「喝醉的月笑臥草山」,頗有「舉杯邀明月」的豪情,合理
推想是女詩人藍月的自況。
四、味覺的摹寫
是將人們感覺到的,食物的味道描寫出來。多用二字格或三字格的形容詞性疊
字,如「甜蜜蜜」、「酸溜溜」、「辣呼呼」、「黏糊糊」。
王添源〈如果愛情像口香糖〉25
如果愛情像口香糖
好吃又不黏嘴
而在變淡變硬變得無味
變得煩人的時候隨時可丟
那該多好
口香糖不耐咀嚼,就像現代人的愛情,不能維持長久。「好吃又不黏嘴/而在變淡變
硬變得無味」,這些都是味覺的摹寫,很寫實地反映出口香糖的性質,如同現代人對愛
情的態度那般。
白靈〈金門高粱〉26
只有砲火蒸餾過的酒
特別清醒
每一滴都會讓你的舌尖
舔到刺刀
入了喉,化作一行驚人的火
燙進了歷史的胃袋
有誰的脖子和耳根
不紛紛升起
金門的輝煌
和悲涼
金門高粱,味道辛辣酒質醇烈,「每一滴都會讓你的舌尖/舔到刺刀」、「入了喉,化
作一行驚人的火」,這兩處的味覺摹寫相當地形象化,舌尖舔刺刀是形容高粱的辛辣
,而喉嚨如烈火在燒,則是形容酒質濃烈。
陳克華〈肉身三明治〉27
你輕易打開了我的裸體
好像在打開一罐美好牌天然甜辣醬
你將我塗抹在白細的土司平坦表面
在我被揉碎的乳頭上沾染蜂蜜
肚臍敷上酸黃瓜片後
再覆蓋以體臭強烈的乳酪
這段詩行裡的味覺描寫相當豐富,包括「甜辣醬」、「蜂蜜」、「酸黃瓜片」、「體臭強
烈的乳酪」,這個被打開的裸體上面竟然如此被「加料」,塗放了許多醬料和食物,詩
人要讀者感覺這是個秀色可餐的「肉身三明治」,而且是一對情侶之間,相互調情的感
官嬉戲。
五、觸覺的摹寫
是將皮膚感覺到的冷熱、寒暖、炎涼、粗細、軟硬或形容詞(如:清涼、酷熱、平
滑、搔癢)等表現出來。
〈釀酒的石頭〉28
用雪堆積的童年
化得多麼快啊
所幸我仍是
你手中握得發熱的
一塊石頭
善用夸飾辭格的詩人洛夫,詩句裡經常含蘊著驚人的「能量」,藉著意象的推演,將
能量釋放出來,所以常使讀者感到驚愕震顫,讚嘆其出人意表的想像力和驚人的筆力
(結構力)。在這小節裡,「動能」潛伏在「用雪堆積的童年/化得多麼快啊」之中,
是視覺的摹寫;「熱能」則埋藏在「所幸我仍是/你手中握得發熱的/一塊石頭」之
中,是觸覺的摹寫,而以暗(隱)喻的方式表現出來。
陳克華〈不要戴套子,好嗎?〉29
當枕頭事先穿戴好枕頭套
我們開始卸掉眼罩口罩耳塞與髮網
乳頭像兩顆金屬光澤的按鈕
觸碰時全世界剎那停電
「乳頭像兩顆金屬光澤的按鈕/觸碰時全世界剎那停電」,「乳頭」是人的身體比
較敏感的部位,詩人透過明喻,將乳頭形容為「像兩顆金屬光澤的按鈕」,而「觸碰時
全世界剎那停電」既是明喻的「喻解」,同時也是觸覺的摹寫。
侯吉諒〈錯愛:之四〉30
妳是不是已經花光了所有的悲哀/所以妳的肌膚冰涼如蛇
「你的肌膚冰涼如蛇」這也是明喻式的觸覺摹寫,意味無悲無喜如冷血動物,對於
「妳」的心情描繪,這種「觸覺摹寫」可使抽象情緒具體化,形象生動。
六、綜合的摹寫
陳義芝〈果盤〉31
紅蘋果香的臉
檸檬般酸澀猶帶一絲苦的際遇
淒迷像雨中蓮霧
鄉愁則是釀酒的梅
番石榴堅持沉鬱的個性
新橘黃橙橙玉振金聲
陳義芝的詩是典型的「學院派」,典麗清雅不染塵埃,這首詩意象鮮明色澤繽紛,兼
具嗅覺(紅蘋果香的臉)、味覺(檸檬般酸澀猶帶一絲苦的際遇;鄉愁則是釀酒的梅)
和視覺、聽覺(新橘黃橙橙玉振金聲)的摹寫,可謂色香味一應俱全,令讀者的食慾
不禁蠢蠢欲動起來。
【註解】
(1)黃慶萱著《修辭學》,台北:三民,2002年,頁67。
(2)楊春霖、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陝西人民,1991年,頁1188。
(3)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台北:里仁,1984年,頁845。
(4)黃慶萱著《修辭學》,台北:三民,2002年,頁70。
(5)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天龍,1981年,頁1-2。
(6)亞里斯多德,姚一葦翻譯《詩學》,台北:台灣中華,1982年,頁31。
(7)亞里斯多德,姚一葦翻譯《詩學》,台北:台灣中華,1982年,頁42。
(8)亞里斯多德,姚一葦翻譯《詩學》,台北:台灣中華,1982年,頁31。
(9)亞里斯多德,姚一葦翻譯《詩學》,台北:台灣中華,1982年,頁31。
(10)王世德主編《美學辭典》,台北:木鐸,1987年,頁22。
(11)成偉鈞等三人主編《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1991年,頁558。
(12)楊春霖、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陝西人民,1991年,頁1194。
(13)錄自洛夫著《釀酒的石頭》,台北:九歌,1983年。頁24-32。
(14)錄自歸人編《楊喚詩集》,台北:洪範,2005年,頁22-23。
(15)錄自席慕蓉著《時光九篇》,台北:圓神,2006年,頁125
(16)楊春霖、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陝西人民,1991年,頁1188。
(17)錄自鄭愁予著《鄭愁予詩集I:1951-1968》,台北:洪範,1979年,頁123。
(18)錄自白靈著《大黃河》,台北:爾雅,1986年,頁15-16。
(19)錄自紀小樣著《橘子海岸》,彰化縣文化局,2003年,頁44-45。
(20)錄自余光中著《余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台北:洪範,1981年,頁
47。
(21)楊春霖、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陝西人民,1991年,頁1199。
(22)錄自杜十三《嘆息筆記》,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頁88–89。
(23)錄自杜十三《火的語言》,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頁49。
(24)錄自汪啟疆《人魚海岸》,台北:九歌,1999年,頁67-68。
(25)錄自王添源著《如果愛情像口香糖》,台北:書林,1988年,頁53-56。。
(26)錄自詩集白靈著《愛與死的間隙》,台北:九歌,2004年,頁41-43。
(27)錄自陳克華著《美麗深邃的亞細亞》,台北:書林,1997年,頁42。
(28)錄自洛夫著《釀酒的石頭》,台北:九歌,1983年,頁12-13。
(29)錄自陳克華著《美麗深邃的亞細亞》,台北:書林,1997年,頁113。
(30)錄自侯吉諒著《交響詩》,台北:未來書城,2001年,頁225。
(31)錄自陳義芝著《青衫》,台北:爾雅,1985年,頁61-62。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