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記得那八堆枯骨
2021/10/10 22:19
瀏覽4,416
迴響7
推薦15
引用0
十月十日,八九不離十地,媒體都會再幫大家洗一遍腦:「滿清末年民不聊生列強侵凌革命蠭起。在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下武昌起義成功,國父受推戴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但他功成不居」……
但,第一任臨時大總統的副總統是誰?
他叫黎元洪。這個名字大部分年輕人聽來都會覺得像是外星人,可是他才是不折不扣的中華民國催生婆─武昌起義的領導者。
武昌起義時,偉大的國父孫中山還在半個地球以外。他老人家在美國丹佛城的旅館起床吃早餐,看了當地報紙,才知道起義成功的消息。(*李敖說:國父事實上是在打廚工餬口。) 接著他從容束裝回國,還特意挑了條遠路─先到英國,再訪日本,船抵上海的時候已經是十二月底。江浙派的革命先驅章太炎就曾放炮:「孫中山在本次起義中沒有起任何作用」。他說:當時謠傳孫大砲有兵有錢有外國政府承認,而這些謠言在他當選臨時大總統之後幾天就被戳破了─孫自承「革命不在金錢,而全在熱心,吾此次回國,未帶金錢,所帶者革命精神而已!」外國媒體更是直白:「Sun makes himself the president!」
而偉大的蔣公則是起義爆發二十天之後,才從日本返回上海,參與,而不是領導滬杭起義。之後他便銷聲匿跡了一陣子;民國五年,他才再度出山─在日本山東佔領軍的保護下,當上了倒袁的「東北軍」參謀長,極盛時還有日本飛機助戰。在成為黃埔軍校的校長之前,他與青幫往來密切,也炒過好一陣子的股票但不甚得要領。
成功人士通常不需要懂得播種,但一定得知道如何收割;倒數第二個男朋友與老公的差別就在這裡。
而我們那位姓黎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接生婆,原來根本不是革命黨。甚至傳說他在革命的前夜,還手刃了二個逮到的「亂黨」,而後因緣際會,半強迫地被推上了這個歷史大位。
他身上充滿矛盾和爭議,既是「首義元勛」,又是「床下都督」─有人盛傳武昌起義槍響的時候,他嚇得躲在姨太太床下,後來被人硬拖出來當革命軍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大都督」。
他有多重要呢?身為孫中山口中的「民國第一偉人」,他既「開明謹厚」,也「柔懦誤國」;既當過袁世凱帝國的「武義親王」,又曾誓死捍衛共和;御下仁慈人稱「黎菩薩」;而尸位素餐,無所建樹的程度卻又被諷刺成「泥菩薩」。
可當辛亥年的煙硝激情化成密室裡的政治算計時,兩湖─湖南湖北的英烈們註定花果飄零,只能在海峽二邊的革命史冊上扮演陪襯的角色─現在連背景也快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
聽過「三武」?孫武、蔣翊武、張振武,這三人是辛亥年名揚全國的大人物,是武漢首義者的鮮血,澆灌了民國之花。他們,就被遺忘了。
聽過「八堆枯骨」?
書架上有一本中學時從舊書攤淘來的章君穀《黎元洪傳》,讀到辛亥革命清軍反撲時的激戰,讀著讀著都熱血沸騰起來:
(辛亥年,陰曆) 八月26日(陽曆10月17日),革命軍渡江與反撲的清軍在漢口接戰,先勝後敗……前敵總指揮畏戰出走,當時馮國璋所率的北洋禁衛一軍直薄要地劉家廟。禁衛一軍是北洋軍裡最精銳的部隊,槍械犀利,砲火猛烈。革命軍此時連總指揮都溜走了,卻仍能抱定犧牲的決心,自發自動,前仆後繼,死守劉家花園與六渡橋一線,浴血抵抗,此一驚天地泣鬼神的慘烈戰役,在漢口後湖留下了永供後人憑弔的革命聖蹟─「八堆枯骨」……
但是就像波斯詩人歐瑪爾‧海亞姆說的:「生命之酒一滴滴不斷流逝,生命之葉一片片不斷落下」,沒有話語權的事蹟或烈士,都被歷史輕輕地遺忘了。除了這一本舊書,我找不到任何其他文獻,記載了這樣的壯烈犧牲事蹟;問了武漢來的朋友,竟也是瞠目結舌,不知所云。
紀念雙十,紀念民國開國,到底該紀念甚麼?
紀念民國帶來的現代化?
海關,要感謝1870年代的英國人赫德。
司法,則可上溯到慈禧太后執政最後十年,所推行的《大清律例》《大清商律》《欽定大清刑律》。
警政,是臭名昭著的袁世凱開的先河,而若是實際執行的功臣,則首推趙秉鈞─據說他是刺殺宋教仁的元兇。
財政,則從「袁大頭」推想,可知誰是最大的推手。
教育,或可從「京師大學堂」想起;若以教育制度而言,則又是袁世凱……。
當紀念只簡化成紀念一個人的時候,這紀念便也失去了紀念的意義,變成「紀念政治最正確的」活動而已。
但,第一任臨時大總統的副總統是誰?
他叫黎元洪。這個名字大部分年輕人聽來都會覺得像是外星人,可是他才是不折不扣的中華民國催生婆─武昌起義的領導者。
武昌起義時,偉大的國父孫中山還在半個地球以外。他老人家在美國丹佛城的旅館起床吃早餐,看了當地報紙,才知道起義成功的消息。(*李敖說:國父事實上是在打廚工餬口。) 接著他從容束裝回國,還特意挑了條遠路─先到英國,再訪日本,船抵上海的時候已經是十二月底。江浙派的革命先驅章太炎就曾放炮:「孫中山在本次起義中沒有起任何作用」。他說:當時謠傳孫大砲有兵有錢有外國政府承認,而這些謠言在他當選臨時大總統之後幾天就被戳破了─孫自承「革命不在金錢,而全在熱心,吾此次回國,未帶金錢,所帶者革命精神而已!」外國媒體更是直白:「Sun makes himself the president!」
而偉大的蔣公則是起義爆發二十天之後,才從日本返回上海,參與,而不是領導滬杭起義。之後他便銷聲匿跡了一陣子;民國五年,他才再度出山─在日本山東佔領軍的保護下,當上了倒袁的「東北軍」參謀長,極盛時還有日本飛機助戰。在成為黃埔軍校的校長之前,他與青幫往來密切,也炒過好一陣子的股票但不甚得要領。
成功人士通常不需要懂得播種,但一定得知道如何收割;倒數第二個男朋友與老公的差別就在這裡。
而我們那位姓黎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接生婆,原來根本不是革命黨。甚至傳說他在革命的前夜,還手刃了二個逮到的「亂黨」,而後因緣際會,半強迫地被推上了這個歷史大位。
他身上充滿矛盾和爭議,既是「首義元勛」,又是「床下都督」─有人盛傳武昌起義槍響的時候,他嚇得躲在姨太太床下,後來被人硬拖出來當革命軍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大都督」。
他有多重要呢?身為孫中山口中的「民國第一偉人」,他既「開明謹厚」,也「柔懦誤國」;既當過袁世凱帝國的「武義親王」,又曾誓死捍衛共和;御下仁慈人稱「黎菩薩」;而尸位素餐,無所建樹的程度卻又被諷刺成「泥菩薩」。
可當辛亥年的煙硝激情化成密室裡的政治算計時,兩湖─湖南湖北的英烈們註定花果飄零,只能在海峽二邊的革命史冊上扮演陪襯的角色─現在連背景也快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
聽過「三武」?孫武、蔣翊武、張振武,這三人是辛亥年名揚全國的大人物,是武漢首義者的鮮血,澆灌了民國之花。他們,就被遺忘了。
聽過「八堆枯骨」?
書架上有一本中學時從舊書攤淘來的章君穀《黎元洪傳》,讀到辛亥革命清軍反撲時的激戰,讀著讀著都熱血沸騰起來:
(辛亥年,陰曆) 八月26日(陽曆10月17日),革命軍渡江與反撲的清軍在漢口接戰,先勝後敗……前敵總指揮畏戰出走,當時馮國璋所率的北洋禁衛一軍直薄要地劉家廟。禁衛一軍是北洋軍裡最精銳的部隊,槍械犀利,砲火猛烈。革命軍此時連總指揮都溜走了,卻仍能抱定犧牲的決心,自發自動,前仆後繼,死守劉家花園與六渡橋一線,浴血抵抗,此一驚天地泣鬼神的慘烈戰役,在漢口後湖留下了永供後人憑弔的革命聖蹟─「八堆枯骨」……
但是就像波斯詩人歐瑪爾‧海亞姆說的:「生命之酒一滴滴不斷流逝,生命之葉一片片不斷落下」,沒有話語權的事蹟或烈士,都被歷史輕輕地遺忘了。除了這一本舊書,我找不到任何其他文獻,記載了這樣的壯烈犧牲事蹟;問了武漢來的朋友,竟也是瞠目結舌,不知所云。
紀念雙十,紀念民國開國,到底該紀念甚麼?
紀念民國帶來的現代化?
海關,要感謝1870年代的英國人赫德。
司法,則可上溯到慈禧太后執政最後十年,所推行的《大清律例》《大清商律》《欽定大清刑律》。
警政,是臭名昭著的袁世凱開的先河,而若是實際執行的功臣,則首推趙秉鈞─據說他是刺殺宋教仁的元兇。
財政,則從「袁大頭」推想,可知誰是最大的推手。
教育,或可從「京師大學堂」想起;若以教育制度而言,則又是袁世凱……。
當紀念只簡化成紀念一個人的時候,這紀念便也失去了紀念的意義,變成「紀念政治最正確的」活動而已。
迴響(7) :
- 7樓. the Voice2021/10/14 22:25這麼簡單的問題也不會,懶得告訴你
- 6樓. 我傻瓜你聰明2021/10/14 19:13紀念110年之後文化打手可以肆無忌憚地在網路上胡說八道
- 5樓. 打開2021/10/11 07:41
3樓. 安心
+1
- 4樓. frank0606062021/10/11 03:082021年十月十日,中華民國四字在台灣一片歡心鼓舞
歡迎之聲不絕於耳
十月十一日開始恢復正常(中華民國是流亡政權) - 3樓. 安心2021/10/11 00:45此文太多八卦,甚是偏差矣!
孫文十次革命失敗,播下無數起義種子,成了亡命之徒,不得不遠走天涯請華僑相助,第十一次起義是前功積累,水到渠成臨門一腳。
而當年犬養毅一派對華友善,當然借力倒袁,否則,誰理你啊!那時天南地北兵荒馬亂,蔣介石還能冒出頭,已不知多方冒死折衝多久了!所謂“站著看人挑水不腰疼”,誠然矣! - 2樓. whocares2021/10/11 00:15帆船時代,水手在海平面發現有樹有水的地方都會歡呼“福爾摩沙”。
- 1樓. blackjack2021/10/10 22:47
臺灣最愛紀念的是「葡萄牙人」看到臺灣後高呼「福爾摩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