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4 由 探索貓 發表于科學
當今世界上幾種主流的意識理論,如彭羅斯的Orch OR模型,該模型指客觀還原(Objective Reduction,OR)發生在神經細胞微管(microtubule)中並由此產生意識的一種量子意識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意識是微管中量子引力效應的結果。彭羅斯認為,微管中存在著「精心編制」的量子計算,微管蛋白(tubulin)的自身振盪會使得其表面形成量子效應的疊加態(superposition state)。而當各態的質量和能量分布不均時,會影響各自的時空幾何曲率,在量子引力達到一定的臨界值時,疊加態的波函數就會坍塌。在坍塌的那一時刻,微管中就產生了意識瞬間。而連續不斷的意識瞬間則匯集成了我們所稱之為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不同於正統的哥本哈根詮釋中認為波函數坍塌是外界觀察所引起的(主觀還原),彭羅斯則認為量子波函數的坍塌是量子引力所導致的,是自行坍塌,所以是客觀還原。
但現在也有很多研究意識科學的人並不認同彭羅斯的Orch OR模型。因為彭羅斯認為意識是「浮現」出來的,是不連續的,是可分的。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已經論證了意識不可分,他通過嚴密的論證認為物質的現象屬性無法組合,還沒有人能從邏輯上找出他的漏洞。也有一個零點場理論,認為意識主體不可分,且認為所有意識主體為同一意識主體,為同一個零點場,即不同人的「屏幕」本質上是同一塊「屏幕」,只是投射的內容或體驗的內容不同而已,如果把意識比作一塊對外界產生映射的「屏幕」來理解意識的話。
我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意識的主體,這一點與宇宙演化具有的自相似性有關。具有我們通常理解上的「意識」,就是可以產生連續性的「屏幕」,不可分的。這個能力如同那個麥克斯韋妖具有的能力。最原始的意識,就是意識起源,總結一句話就是在亞宏觀結構上的物質(有可能是DNA里的複製酶等等)具有了對微觀量子的雙向性的感應能力。 這種直接感應到的意識我稱之為I類意識,也就是無條件反射意識;而貓狗經過訓練可以看到它們具有條件反射意識,我稱之為II類意識;像人不僅僅具有上述兩種意識,其實還具有了在此之上的意識固化基礎上的系統化和工具化,這種,我稱之為III類意識。這三種意識,都可以認為是某一個巨大「屏幕」的「子屏幕」,即如同零點場理論中說的所有意識主體為同一意識主體,為同一個零點場。 人類的意識包含了以上三種形態的全部,而III類意識是人類區別其他動植物的關鍵。人類智力的基礎是產生意識信息的量子比特存儲能力,以及建立在存儲能力之上的量子(比特)糾纏網絡,這個糾纏網絡具有腦全息特徵,這是腦全息理論起作用的深層次機制。III類意識是思維處理的能力,包括邏輯鏈條、記憶整合等。每個人的第III類意識都是這個巨大屏幕的「子屏幕」。宇宙的糾纏時空網絡和人的第III類意識,即意識量子糾纏網絡具有相似性,這個糾纏網絡具有無標度性,或許人類意識量子糾纏網絡就是宇宙時空網絡的部分和局部。另外當今很多研究量子多體系統的,基本上都是從可結構化進行的。
查爾默斯1994年對意識研究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分類,認為存在簡單問題和困難問題。簡單問題可結構化,困難問題不可結構化。可結構化就是能夠用語言或用數字表達,不可結構化就是不能用語言或數字表達。另外,物質的物理屬性一般都可結構化,而物質的現象屬性或內在屬性不可結構化。對於意識,或者說具有意識的強人工智慧,將來的突破點就是如何找到一種方法,可以讓不可結構化模式「再現」,或者說能否「再現」需要證明。現在很多人研究說意識可以上傳存儲,這些如果真的可以做到,至少理論上證明可以做到,那麼不可結構化的方法也一定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