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強盛了兩百年,曾經奪得唐朝都城長安,那是多麼光輝燦爛的時代。
薛仁貴那樣的大唐名將,面對高句麗或者突厥人,一直都能打勝仗,怎麼對上「吐蕃」就全軍覆沒了呢?
從這裡我們要談論一下唐朝對外用兵的基本思維。
![]() |
唐太宗成了「天可汗」之後,屢屢對外用兵,而且還得左(高句麗)右(吐蕃和西域各國,如高昌)上(突厥)下(南詔)開弓,唐朝的邊患很多,與鄰國發生的戰爭林林總總超過了百次,所以造就了許多名將,這些人為了皇帝李世民好大喜功的個性,造就了震古鑠今的「戰爭神話」。
比如侯君集,他做為軍事統帥,只率領了區區五萬人,長途跋涉去遠征,一舉就打敗了高達廿萬的「吐蕃」軍隊。
他在松州(今四川松潘,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之戰,唐朝和「吐蕃」的第一場戰役,打得順風順水,贏得非常漂亮。
西元六三五年,唐太宗征服了西部的吐谷渾(大約在今天的甘肅、青海一帶)做為「藩屬」之後,西南近鄰的「吐蕃」威脅到吐谷渾,三年後「吐蕃」的松贊干布因為唐太宗拒絕把唐朝公主嫁給他,認為唐太宗受了吐谷渾的蠱惑,就率領廿萬軍隊攻擊吐谷渾,唐朝僅僅派了五萬人幫忙,侯君集、牛進達兩人做為指揮,很快地擊退了吐蕃的攻擊。
五萬人打敗廿萬人啊,一比四這樣懸殊的人數,還能夠打贏,這使得後來的唐朝戰將面臨了空前的巨大挑戰:大唐皇帝對自己的軍隊信心十足,無論是哪個鄰居造反入侵,派出去的士兵至少絕對要比對方少一半!
「大唐天威」這樣「以寡擊眾」還得「勝利」的要求搞下去,造成了薛仁貴這位勇將倒楣的開始。
西元六七O年,唐高宗派為了削平「吐蕃」並且「光復」吐谷渾這個「藩屬」,出動十萬軍隊護送吐谷渾王回去青海,以薛仁貴為行軍大總管,對抗噶爾欽陵的「吐蕃」廿萬大軍迎戰。
只用一半的人馬,還是只在平地上作戰過的將士,完全不考慮高原反應或者人數差異,結果在任何地方作戰都是「常勝將軍」的薛仁貴,到了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戰中,全軍覆沒。
慘敗的薛仁貴回去覆命,又被調回東線戰場協助百濟(今日卅八度線附近地區),同新羅(今日南韓地區)作戰,雖然依舊是「常勝」,他在戰後還是被貶到象州(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這個邊疆地帶做刺史去了。
當然,侯君集的軍威不容小覷,「吐蕃」竟然因此長達卅年左右都「尊唐為帝」(西元六四一年至六七O年,可參照《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記錄)。
在當時,唐朝對付東南西北四方不太善良的鄰居,除了這些「名將」的犧牲奉獻,也需要「和親」,以皇族或者宗室李家的女性來犧牲奉獻,換取一段時日的「和平」。
「和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算到了「天可汗」稱霸的唐朝,還是需要這樣的政治攏絡手段,以聯姻來維持彼此之間的「和平」。
唐朝順服邊疆蠻族,依賴「和親」的手段不算少,主動以皇族女子出嫁,示好外族,比如回鶻、突厥等,前後都有許多公主嫁給外邦人。
但一般外嫁者以宗室女(皇室姻親)或皇帝外孫女(外姓者)為主,只在外族首領內附,並且居住長安擔任唐朝官員(如東突厥王子阿使那社爾,不但娶了唐太宗的妹妹衡陽長公主,還幫李世民到處爭戰十三年,甚至願意為唐太宗殉死)的情況下,纔有皇家李氏女子下嫁。
中原地區的「公主」,不管是劉家的,還是李家的、楊家的,都讓邊疆民族趨之若鶩。
「吐蕃」的松贊干布於西元六三四年,主動遣使與唐朝修好,唐太宗也派臣子前往「吐蕃」,松贊干布知道,在過去,東突厥和吐谷渾的可汗都娶了隋朝的「公主」,就算改朝換代了,也想娶一個唐朝的「公主」。
中原地區的「公主」外嫁,「嫁妝」多不說,美女、經貿、政治、農業與醫藥的協助,都是很大的誘惑,因此松贊干布派了特使陪同唐使回京,進一步表示敬意,令專使去長安求婚,可是唐太宗在第一時間並沒有答應。
歷史上記載,松贊干布請唐朝同意找一位「公主」和親,唐太宗拒絕後,當使者回到「吐蕃」,他告訴松贊干布:唐太宗最初是同意求婚的,但吐谷渾的王子諾曷缽正在訪問唐朝,在敵國的干預下,導致了唐太宗的拒絕。
松贊干布在憤怒中,立即召集廿萬兵馬,全力攻擊吐谷渾,報復他們讓自己娶不到唐朝「公主」的怨恨。
「求婚」或許是個藉口,「吐蕃」強大了、要對付吐谷渾卻是個事實,於是松贊干布痛責吐谷渾故意從中作梗,讓他娶不到唐朝「公主」,大舉出兵入侵吐谷渾,佔領了吐谷渾大部,迫使吐谷渾人逃到了青海湖以北,結果唐朝出兵幫助吐谷渾,名將侯君集五萬人在松州之戰大勝。
唐太宗一見「吐蕃」隨便就能調動廿萬軍隊,就算是「天可汗」也要「以和為貴」,等到松贊干布又派大臣祿東贊來求婚,便以宗室之女(許多坊間資料說是遠房姪女,但其真實身分並沒有記錄)的文成公主許嫁,還派了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特別持節護送。
隔年,十七歲的文成公主入藏,《新唐書》記載松贊干布親迎於柏海(現在青海的鄂陵湖,位於黃河上游),還為她在海拔三千七百公尺的高原上,蓋了至今做為拉薩標誌的白色「布達拉宮」,來表示自己的誠心與仰慕。
文成公主進藏時,帶了許多唐朝的生產技術和工匠陪嫁,如營造與工技著作六十種,能治四百零四種疾病的醫方百種,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醫學論著四種,還有大批日用品和農作物種子等,把各種中原地區的優勢轉入「吐蕃」,至今藏人因為這些貢獻而稱她為「白度母轉世」(佛女、天女的轉世)。
文成公主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女子?
我們雖不得而知,可是這個十七歲的少女,做為唐朝進入「吐蕃」的第一位「和親」對象,就有相當的歷史意義。
「布達拉宮」與「大昭寺」(請看圖片)兩棟至今一千三百多年最引人入勝的建築,就算許多稗官野史說她不是松贊干布的「真愛」,「愛」的表現從目前西藏所有的建築來看,印度可以有座泰姬瑪哈陵讓人瞻仰,我們這兩座位於青藏高原上最耀眼的大型建築物,同樣也彰顯了一千多年前的「吐蕃」王,對於那位唐朝公主無限的尊敬與情意。
唐朝初年「天可汗」的聲威,或者是文成公主的政治聯姻,對於「吐蕃」的影響都很巨大,因為此時的「吐蕃」完全臣服於唐朝。
松贊干布在世的時期,唐朝與「吐蕃」之間保持著和平友好的關係,雙方使節頻繁,卅年間不斷互訪。
自貞觀四年(西元六三O年)開始到八四二年為止雙方來往頻繁,不講其他,光看那卅年和平期間,雙方互派正式使臣來往共一九一次,其中大唐官員入「吐蕃」六十六次,「吐蕃」官員出使大唐一二五次,不說「朝貢」這麼敏感的辭彙,前面卅年兩邊平均一年「官方」正式交流或開會高達六點三次,這些全都記錄在史書之中,可以一一查找得到。
換個場景來想想:兩岸曾經有過的「辜汪」或「汪辜」會談有幾次?大陸改革開放卅年以來,兩岸正式會談可以寫進歷史裡面的有幾次?你我印象最深刻的「陳江」或「江陳」會談,不說一百次,有六十次嗎?這些雙邊會談有卅次嗎?
兩岸「官方會議」竟然連唐朝與「吐蕃」在一千多年前的十分之一都達不到呢!
由此可見,我們能夠想像:這卅年的關係維持有多難得,氣氛又有多融洽,「吐蕃」軍隊被唐太宗派侯君集滅了廿萬人,正在新仇舊恨的時刻,只消嫁個「公主」過去,就馬上可以坐下來談了。
你能夠想像一個十七歲的女人,從繁華的長安進入空氣稀薄的高原之上,她所要面對的種種難題和艱困嗎?
除了一座「小昭寺」是建給了尼泊爾公主之外,縱觀現在世界各地,有哪一個地方的建築物,還得做為地標與統治者居所,是為了一位外邦女子所建立的?竟然可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此宮殿還可以位於至今全球最高的海拔?
沒有,古今中外,也就文成公主一人。
所以到了現在的西藏,你看見的不是什麼「宗教建築」,你在參觀的是「愛情遺址」。
就像我攀登了「布達拉宮」那時,所能瞻仰與俯瞰的景象,那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文成公主離開長安最遙遠的距離、最難以達到的高度。
如果認為我這番說法太過於「浪漫」,或者覺得一位「公主」也就那份政治意義,從「吐蕃」的角度來觀察,我的論點還是非常站得住腳的。
西元六四五年,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後返回長安,松贊干布派噶爾東贊域宋這位使臣到長安祝賀凱旋,並獻高七尺(大約一百六十幾公分高)的黃金鵝(目前不知去向,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純金藝術品,史料有記載)作為禮品。
西元六四八年,大唐使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適逢天竺發生戰亂,使節團被搶劫,王玄策逃到「吐蕃」,松贊干布派兵幫助,並徵兵於現在的尼泊爾,由王玄策帶這支聯軍(含有唐朝、「吐蕃」、尼泊爾三國的多國聯和部隊)前往天竺,平定了戰亂,使被扣留的唐朝使節團順利返回,並獻俘(還把天竺的叛軍頭子給抓回來了,想像一下,當年伊拉克的海珊兵敗後被美國人抓去受審的情況)於長安。
西元六四九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遣使到「吐蕃」告喪,並且封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松贊干布也派專使到長安弔祭,獻金銀珠寶十五種於唐太宗靈前,並上書表示對唐高宗即位的祝賀和支持。
史書中記載,松贊干布致書司徒長孫無忌稱:「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以赴國除討。」
上面這句話說明了什麼?白話一點,那就是「吐蕃」國王告訴唐朝皇帝:你剛剛走馬上任,我還是對唐朝稱臣,如果皇上覺得我想造反,就派兵來打我吧!
唐高宗讀到這種書信,我相信他是非常欣慰的,所以敕封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又晉封為「宗貝王」,大唐能封王的外邦國王,唐朝初年也就這麼一個,松贊干布的石像也被豎立在唐太宗的墳墓昭陵之前。
西元六五八年,王玄策經過「吐蕃」出使天竺,在現在的西藏吉隆縣還保存有題為《大唐天竺使出銘》的摩崖石刻。
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唐和「吐蕃」之間就卅年沒有戰爭了,這位公主的貢獻,不是單純的美貌或者善良可以概括的。
無論是政治、軍事、外交方面,唐朝與「吐蕃」都能緊密結合,不管是聯盟,或者是聯軍,史料上記錄得很詳實。
能想像嗎?
「公主外交」竟然有這麼大的好處!
如果換成現代,諾貝爾和平獎很難拿到麼?
或許美貌心細的「公主」再難得了,但是女性所能改變的歷史,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時代,是誰都無法預料到的。
|
- 5樓. Peony2014/06/27 11:04可是尺尊公主是正室~其實大昭寺是建給她的~小昭寺才是給文成公主的~所謂的愛情遺跡~應該是松贊和尺尊公主的吧~
文成公主無子無寵~入藏九年後松贊干不就去世~守寡了三十多年~(bignainainai@yahoo.com.tw) - 4樓. Empty Traveler2010/01/21 06:47軍形
所以地形、決戰點之主動選擇 確是以寡擊眾之要素 ;
記得我當兵時 ,有一回師對抗 (一個師約一萬人 兩師軍演 算是大型演習)
同期的一位排長預官事後獲頒勳章
(據說只有少數非職業軍官有此殊銜)
此君即是在台南官廟高速公路交流道邊
利用地形 (經裁判官判定) 僅以一排( 40人) 交叉火網
遲滯一整個敵營的迂迴持援兵力(500人) 間接造成
敵主力被包圍「殲滅」
想起《孫子兵法》第四篇「軍形」說到:
「勝者之戰,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
您說的這位朋友,真的非常了不起,用四十人拖住五百人,難怪得了勳章!
非常感謝您的分享,我從中學到很多,《孫子兵法》流傳兩千多年,無論是孫子還是孫臏,以及目前有的古代知名軍事家如吳起和常見的鬼谷子,都是能夠利用地形或形勢來以寡擊眾的代表人物。
有空請繼續分享。
Rosy 於 2010/01/21 09:09回覆 - 3樓. nothing special2010/01/05 08:35多謝
有google地圖真好
對照文字 腦裡概念也就清楚了.我很感謝有了google,當然也感謝妳特地過來留言。很喜歡這樣的討論呢!Rosy 於 2010/01/05 08:44回覆
- 2樓. 喵永2010/01/05 08:06ㄟ
ㄟ那鍋「喵來寶」,對岸領導要聽好:
一千飛彈該撤掉,換一萬「文成公主」來這兒,比較有效!
你想太多了吧。喵來寶太短囉。 Rosy 於 2010/01/05 08:25回覆
- 1樓. nothing special2010/01/05 04:20精彩
挑個小毛病:
松蕃雖然不在內藏的高原上
可也不算平地 (仍然算是山裡吧).附上當年我們從九寨溝-黃龍高原回川的路上
經過松蕃古城 (沒下車 雖然我很想下來轉一轉) 從車上照得
古城內外保存很好
右邊的雕塑 讓我以為文成公主跟松蕃有因緣(由此入藏?)
Rosy文內說不是 這讓我挺奧惱的!感謝NS,妳非常細心,還特別查找了圖片貼過來,順便說一下:這是明朝時期的舊城,四川松潘這個地方,海拔大約為一千至兩千米左右,是古代進兵的重要隘口。
至於唐朝時期侯君集與「吐蕃」大戰的地點,說明起來有點困難,但是從地圖來觀察,就會明顯看出對照之下,這裡算是「平地」(其實說成「沖積平原」更為妥當,當初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對這兩字斟酌許久,但為了對照「高原」就如此寫了)。
請看下面的圖片。
四川松潘的圖片可以看出地形大概,當年侯君集率五萬唐朝軍隊來此,掌握了隘口的優勢,把「吐蕃」廿萬大軍困在岷江狹長的谷地,進行殲滅戰,採取包圍夾擊,所以獲得勝利。
四川松潘(岷江沖積平原)*(google地圖) 再看下面的圖片。
倒楣的薛仁貴率領十萬唐朝大軍,對抗「吐蕃」廿萬人,他所決戰的地點,卻是高原之上,大非川(青海安多大河灞地區)這邊地勢很高,高原上面水流區域谷地狹長,平均海拔大約都在四至五千米的高度,看地形圖就可以明白,決戰於此,是自尋死路,因為地形關係,連駐紮都很困難。
讓我繼續為薛仁貴叫屈:一群頂多熟悉黃土高原的士兵,從一千多米的高度,往上行軍到五千米的海拔,還是這樣的地形,如果被困在此地,面對擅長高原作戰的遊牧民族,會被完全殲滅也是理所當然的。
Rosy 於 2010/01/05 06:55回覆青海安多大河灞地形*(google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