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傻蛋覺得,沒啥問題。
比起馬政府時代的消費券來說,還可以算是有進步。
當然最終執行細節可能會讓效果大打折扣,但至少就大方向的策略來說,沒啥嘈點可以吐。
不就是要擴大內需,促進消費讓經濟活絡嗎?
讓老百姓可以選擇花錢買券賺到增值,但必須限期花完,這個構想是好的。
多了些槓桿,而不是純無腦的撒錢,比消費券有些進步,不能否認。
當然就傻蛋來看,消費券也沒啥大問題,頂多就是浪費了點罷了。
沒用嗎?加減有點用啦。
只不過在那種無腦討好選民的智障政客的眼裡,這就是可以攻擊的點,遊戲規則太複雜不如直接發錢,不如發更多的錢。
政府花錢也要追求成本效益,如果政府花錢發給老百姓,然後老百姓錢存在銀行沒利息,經濟一攤死水,找不到工作消費更保守產生蕭條緊縮,那發再多錢只怕也解決不了問題。
所以就是要設法增加民間消費,讓就業可以被促進才是正途。
當然因為那個疫情,所以觀光旅遊與餐飲這幾個吸收就業人力的最大來源,現在是不好救。
台灣人的怕死自律控制疫情神話,如果這樣破功,某些人可能會跳腳。
真的,別因為是某個討厭的政黨,就作什麼都要罵。
若不能就事論事,那整個理性就會崩壞,民進黨罕見的做了沒那麼糟的政策,還是要公平客觀一點吧。
其實最終關鍵還是在執行細節。
現在要振興甚麼消費,才是重點。
就業不振,收入減少造成信心危機,要怎麼振法,就值得講究了。
還是硬去振那些觀光餐飲,未必就是合宜的。
每個危機同時也都是轉機,經濟活動也未必就只能照傳統劇本走。
其實這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從實體經濟往虛擬經濟,從勞力密集轉往知識密集的一個契機吧。
像教育學習這種可以雲端的事業,如果可以用振興券,甚至可以特別提高相對的振幅,是否能夠創造更多有效內需?
傳統經濟學的互相幫忙洗衣服來度過經濟蕭條的緊縮,大家幫忙點讚,幫忙買新產品試用與分享,讓參與者大家都有錢賺都有好處分,其實也是一個可能的嘗試方向吧。
只要把大原則給抓好,讓消費與人民的收入都能夠活躍起來,有收入後更有消費的信心,那大方向就不會出甚麼大錯。
如果能更進一步引導,如淘汰不環保的可以優先,培養軟性職業新技能的優先,能鼓勵有效的創新的優先,讓整個社會在過程中體質得到加強,那就會更加分。
當然,就算最後是亂發錢,只要不要搞得劫貧濟富,營私舞弊,什麼消費券振興券的,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的。
除非,這些補助金額,都是拿去買外國名牌包包之類的奢侈品去了,那樣的話,就可能真的會傷到骨子裡去了。
畢竟錢在自己人里流來流去的,是不會不見的,只是有的人得的好處多些,有的人少點而已。
如果這樣搞搞那樣搞搞,大家實質物理上的生活沒變,但心裡舒坦了點,幸福感多了點,就算帳面上沒有累積更多財富,對這個社會的幸福還是有正效用吧?
擴大內需不必然就是得大興土木,消耗資源生產製造更多用不完用不到的東西吧,憑空讓整個社會的心理變得更充實同時把經濟流水的規模給提高,或許才是擴大內需的極致實現吧?
印特殊的有使用期限的鈔票,然後記名購買有固定配額,然後政府可以用一定折扣如保證九折向商家回收這些三倍券,再對部分被鼓勵促進的消費方向例外用不折扣一比一接受現金兌換,其實這樣就差不多了。
不想要三倍券的不要買就好,三倍券可以直接流通買賣也不用去刻意限制啥的,這樣三倍券的市場價值可能會是現金9.5折之類的,不換白不換,換了馬上脫手給投資客現金就入袋,投資客再拿去需要的場景正式的消費掉,如果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也沒什麼不好啊?
或是那些搞電子支付也可以考慮跳出來直接吃下來,這本身都沒問題。
只是,針對那些因疫情而受影響難以經營的行業,振興券只怕是沒用的,借錢紓困只怕也是晚點死而已。
環境的變化可能是回不去的,或許需要的,不是發錢或提供貸款,而是輔導轉型了吧。
讓這個社會變得更有趣,更活潑,更自由一點,在這樣的方向上,是否有針對生活方式的創新改革空間,能適應後疫情的社會氛圍,這,很難啊,就留給聰明人去想吧!
- 1樓.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2020/06/13 21:34救助百姓是一件事,振興經濟是另一件事,您的意見高明於後者。我主張兩件事拆開來辦,前者濟急求快,後者系統求精。這啥的卷,一廂情願居多。
傻蛋不喜歡民進黨的作風,只做表面求數據求自我感覺良好。
不過這次他們或許有機會做對,或是做得還可以,傻蛋還是樂觀其成的。
雖然近年來政治領域的進步方向好像都是死死朝做死之路前進,但也不用逢政府必反,有六十分那就是有六十分,如果風氣就是極端對立,與我不同路就凡事必錯,就希望對方盡量的倒楣,那未來就沒啥希望可言了吧!
Q版傻蛋 於 2020/06/21 00:4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