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總統主持中樞紀念國父誕辰、慶祝中華文化復興節暨宣誓典禮
2013/03/22 02:40
瀏覽8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2000/11/10總統府今天舉行中樞紀念 國父誕辰、慶祝中華文化復興節暨宣誓典禮,由陳總統水扁先生親自主持,有中央、地方高級文武官員、民意代表等參加,會中並聽取國策顧問曹興誠以「近代科技對國家社會之影響」為題之專題報告。   典禮是於上午十時開始,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游錫堃陪同蒞臨會場。   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後,總統首先主持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飛、財政部政務次長陳沖的宣誓儀式;隨後,由國策顧問曹興誠發表專題報告。   專題報告內容為:   今天非常榮幸,能於 國父誕辰紀念日的前夕,在總統府作專題報告。 國父一生以推動民主及科學為職志,今天以科技作議題,或許也可以作為對 國父這一代偉人的追思。   談到科技,首先需要區分科學與技術。科學是經由觀察、測量、推理及驗証等科學步驟,所獲知之自然運行之原理。技術則為解決問題或製造器、物之方法。原始人鑽木取火是技術,製作石器是技術,而一萬年前開始發展之農業,更是人類偉大之技術突破。   科學之發展,則自十七世紀才真正開始。一六0九年Kepler提出學說,主張行星係以橢圓形軌道繞日運行,可謂近代科學發展之先聲。一六六0年Guericke發現靜電,一七七三年電、磁之關聯亦被發現。一六六六年Boyle提出原子說,一六八七年Newton發表了力學三定律。經由Newton, Leibniz及Bernoulli諸氏之努力,微積分學在十七世紀得以建立並完善;而有關光的各種特質亦係在十七世紀被陸續發掘。   中國在明朝中葉以前,一直是世界的技術大國。舉凡農業、農具、鋼鐵、瓷器、漆器、造紙、印刷、醫藥、土木、造船、航海等皆有全球獨步之成就。舉例而言,舵的設計,中國在東漢 (一世紀) 即已臻完善,西方則遲至十二世紀,才懂得以舵取代划槳來操控方向。鄭和於一四0五年首度大航海所乘寶船,估計長五百英呎,寬一百六十英呎,有九桅,十二帆,較哥倫布一四九二年抵達美洲所乘之Santa Maria號,大出五倍不止。由鄭和所率之兩百餘艘大小船隻,於一四0五至一四三一年間不斷航行於南海與印度洋上,其陣容之浩大更非當時西方所能望其項背。   可惜,明清兩代的專制集權統治,使中國人在高壓之下,怯於思考;在大一統之下,缺乏競爭,再兼歧視工、商業,因而追求知識,以改進生產力之動機亦不存在;科學之發展乃成為西方之專利。而在西方,由於科學的成果可以指導技術之開發,而技術的精進又可以協助科學的探究;在科學與技術互相激盪之下,科技之進境可謂一日千里。相對之下,中國則急速由一個傳統的技術大國,淪為科技新知上的邊緣小國。   西方科技經過四百年之發展,究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其意義如何?本人認為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提供機械動力:   在工業文明以前,人類所能使用之動力,除牛、馬等動物外,尚有風力、水力等。科技在十八世紀帶來了蒸汽機之發明,因此有了輪船、火車出現。一八七六年內燃機問世,由於體積小,因此可為汽車及其後之飛機提供動力。一八八0年發明的電動馬達則成了日後所有電機機械及電子產品的動力來源。   一九四一年噴射引擎出現,為航空帶來革命,一九五0年之火箭則為人類之太空探險提供了所需之動力。機械動力的發展,一方面提供了快速、大量的運輸能力,帶動了全球貿易;一方面革新了生產方式,使得大量生產及行銷成為可能。此外,輪船、火車及鐵路催生了鋼鐵工業,而汽車工業又帶動了石化、塑膠及材料工業之發展,近代工業體系於焉建立。 二、提供糧食:   根據研究,人類在發展出農業以前,以狩獵、補魚、採取果實的方式維生,整個地球僅夠養活兩千萬人。農業發展之後,地球雖已可養活數十億人,但大部人力須投入農務,生活勞苦,但仍難免飢饉。   自工業文明以來,以機械取代人力以及農作物改良的結果,使農作物產量大增;再由於農產品加工、冷藏、運輸技術之改進,農產品之腐壞及浪費大為減少,使得今日糧食足以養活百億人口,而且大多數人不必再從事勞苦之農作。本世紀世界人口自一九00年之十六億增加了四倍而成為現今之六十三億,但今天各國在貿易談判中都極力爭取農產品之出口權利,並試圖限制他國農產品之進口。由此可見,目前世界的糧食供應能力是超出實際需求的;可說近代科技至二十世紀末,已根本性地解決了人類飢饉的問題。 三、提供物質:   今天我們了解,宇宙萬物,是由僅僅八十八種元素及其同位素所組成。科學家今日幾乎已經掌握了這八十八種元素的所有特性以及各種材料之中的元素組合方式,因此可以隨心所欲地改造天然物質或自行合成所需物質,並加以大量生產。目前我們日常生活所用之物質,幾乎無一不是合成而得,使得我們享有之物質不僅充裕而且價廉。人類也因此得以告別以往物資匱乏貧苦的歲月。 四、提供通信能力:   互相通信,自古即為人類一項重要基本需求。十九世紀末,電報、電話、收音機陸續問世,一九二0年之電視機,一九六六年之傳真機及一九六七年發展出之無線電話手機,使得人類具備了各種單向、雙向,有線或無線之溝通能力。一九九0年開始普及之internet,更可以將聲音、文字、圖像及動畫作綜合及即時之傳遞。至此人類之通信能力,已遠遠超過「千里眼,順風耳,傳音入密」等所謂的「神通」。 五、提供資訊儲存、運算、處理及傳輸之能力:   一九五0年商業電腦問世,同年電晶體被發明;一九五九年IC出現,次年,軟體工業開始發展。   其後IC及電腦技術之結合,促成了一九七七年個人電腦(PC)的發明。這些微電子技術及電腦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開始突破記憶力及智力之限制,並為二十一世紀更快速的科技發展,奠立基礎。 六、提供醫療保健能力:   二十世紀,人類在藥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細菌學、腫瘤學及基因學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再加上醫療技術及器材之精進,使得醫療及保健的能力大為提高。未來這些科技匯成之生物工程學,不僅可以改造生物,更可以創造新的生命;人類因此將有能力功參造化,超脫生老病死之輪迴。   以上科技的成就,創造了大量的物資及提供各種服務的能力,也為先進國家帶來了可觀的財富。以英國為例一七八0年至一八六0年英國個人所得成長了一倍,而這僅僅是開始而已,其後之一八六0至一九九0年,英國個人所得竟能成長六倍之多。由於東西歐科技進步程度不同,亦造成其個人所得之差距。估計在一七五0年,西歐(英國除外)平均個人所得較東歐高出十五%,但至一九00年,此項差距逐漸擴大達八十%以上。   科技進步固然可以帶來可觀的財富,但是若謂此為科技主要功用,則嚴重低估了科技之意義。本人以為,科技發展最重要的意義,是不斷提升人的能力與心智,使人能夠朝「神祇化」的方向邁進。   今日人類可以駕飛機、火箭御空而飛,乘汽車、火車鑽地急馳,藉電話千里傳音,憑電視萬里觀象;衣食過剩,百歲不稀。這些藉科技所顯示之能力,已遠超過古人對神祇的定義與想像。即使是古人認為只有神祇才有,而凡人所無之預知能力,人類也已逐漸具備。今天,透過大型電腦的高速模擬及運算,氣象預報已日趨準確;未來透過基因學,人類應可預知一生之健康狀況及壽命短長;亦有可能將人類壽命大幅延伸。所謂「彭祖八百歲」,未來或有可能成為事實。   這種藉科技邁向「神祇化」的過程,使先進國家心智能力大幅提升,但後進國家卻相對顯得弱智低能,不得不接受先進國家之宰制。以非洲為例,自一六五0年至一九00年,估計整個非洲大陸之黑人,被捕捉至外洲為奴者,約有三千萬人之多;其運送過程,皆慘無人道;若謂當時非洲黑人已被視為牲畜,亦不為過。至於東方中、印等文明古國,雖不如非洲之慘,但遭到凌辱壓迫,亦長達百年之久。   不過,十七世紀至二次大戰結束的這段期間,只是科技發展的初期階段;科技先進國雖然能力已經超越傳統,卻仍保有自古以來,以征掠為成就之舊日心態。及至二次大戰以後,隨著科技爆炸性的發展,先進國家邁進了人類史無前例的所謂富足的社會 (affluent society)。在富足社會中,人類相處的邏輯與匱乏社會截然不同。以往一個民族一旦強大,即對四鄰展開掠奪,因而成為其他民族的威脅。但在富足的社會,物質的生產幾乎可以是無限的,缺乏的只是市場;因此任何一個民族或地區的興旺,代表全世界增加了一個新的市場,所有人都會因此得益。歐戰後,馬歇爾計劃可以說是這種互惠思維的偉大實踐。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美國為重振歐洲經濟挹注了一百三十億美元,結果四年之間,整個西歐的工業生產增長了四十%,共同體國家的國民生產毛額增加了三十二%。馬歇爾計劃在歐洲不僅成功地扼止了共產主義,也為美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出口市場,對其後美國乃至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的經濟成長,帶來了極大的助益。   科技所帶來的富足社會,以及國與國之間,互惠互利的邏輯,開始為世界奠立永久和平的基礎。我們很難想象,主導二次世界大戰的美、日、西歐諸國,今日竟能同心協力來維持全球的和平與穩定。這些科技先進國家,如今好像修成正果的神祇,一方面具有軍事上的超能力,可以降魔伏妖,一方面又能普渡眾生,對落後地區提供技術及市場,以促進其經濟成長。這種表現,說明科技經過四百年的發展,終於帶領人類越過了一個重要的文明分水嶺。之前,人類為生存而爭戰不休,之後,人類可以互惠互助而彼此和平相處。我們可以樂觀地認為,二十一世紀將不會再有二十世紀以前那種大規模的戰爭,即使偶有局部的衝突,也將迅速消弭。二十一世紀應該是和平的世紀。   科技給人類帶來富足及和平,當然也會引起國家社會巨大之變遷;我們可以試舉幾點加以討論: 一、人權之提升及個人之解放:   先進國家邁向科技化的過程,証明了科技發展,尤其是對科學的探索、需要與民主自由同步進行,   才有可能。真正科技化的國家,須要先有科技化的社會。如果一個國家將科技發展交由官方少數人來進行,而讓多數人民生活在思想管制及高壓之下,其科技發展將有其限度。解體前之蘇聯即為一個最好的例子。因此科技化必須成為全民運動,必須去除個人思想及自由之限制,也即必須創造民主自由的環境。   否則,即使有少數技術上的成果,卻難有科學上的突破;而沒有科學作基礎,技術之成果也往往僅是曇花一現而已。   今天在科技先進國家,個人皆擁有充分之自由與人權。此外,為了促進觀光,貿易及投資,先進國家彼此之間,對人、財、貨物之流通,幾乎都已解除限制。可見科技化不僅帶來富足及和平,也造成了人權之提升及個人之解放。 二、國家地位將朝服務性下降:   在集權及戰爭的年代,國家往往被視為民族存亡之所繫,因此也就被賦予至高的道德與權力位階,個人權利及意志則必須向國家屈服。但隨著民主及和平的演進,國家之權力及道德位階不斷下降。目前世界各地逐漸普及之國家賠償法案,即反應出人權與國權走向平等之趨勢;國家也將從統治、主導的角色下降成為服務性質之組織。 三、國家施政走向全球標準化:   在國家轉向服務性的同時,另一個重要趨勢,是各國施政的標準化。今後任何國家,想要融入世界貿易體系,以與其他國家互通有無,互惠互利,就必須接受施政標準化之要求。以歐盟為例,這種施政標準化不僅僅涵蓋貿易而已,還包括對人權、民主、自由的尊重,以及財政、外交、國防、文化、消費者保護、工、農業政策及環境保護等等。今日海峽兩岸要加入WTO,也必須做出調整,使有關進出口管制、關稅、外人投資、乃至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各種法規能與WTO之規範一致。   這種施政標準化的趨勢,開發中國家可以把它視為威脅,加以抗拒;但先進國家既有科技,又有市場,與之抗拒,恐怕徒勞無功。對開發中國家而言,未來二十年,施政標準化的壓力,將與日俱增,特別是在環保方面。由於地球污染日趨嚴重,而世界生態又密不可分;如何遵循一致之環保規範,將成為未來國際商談之首要課題。 四、國界向行政疆界過渡,統獨將取決於行政效率:   國家行政標準化及個人之解放,將使國界日趨降格成為行政疆界。而國家成為服務性組織之後,百姓關注的焦點,會是政府的效率及能力,而非國家之統一或獨立。在國家行政沒有標準化的年代,國家之分合,會帶來生活的巨變,因此會引起極大之疑懼及反抗。但在國家行政標準化之後,國家的分、合,對個人來講,只是調整行政區域的小事而已。因此未來國家之統獨,主要考慮將在於何者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而不再是民族情緒性的議題。   自二次大戰結束以後,全球經過獨立而產生之新興國家計達一百二十四國,佔全世界現有二百六十七個行政體 (包括獨立國家及行政區,如香港等) 的四十六%,而戰後互相統一的國家,則寥寥可數;因此獨立似乎比統一受到歡迎。   就在國家紛紛走向獨立分裂之際,各國的立法及施政卻又逐漸走向標準化,而被統合在各種公約、協定(如歐盟協定、北美貿易協定等)以及國際組織(如歐盟,WTO)之中;形成獨中有統,統中有獨之現象。所謂無國界(但仍有行政疆界)之地球村,終將在這種統獨交織的情況下,成為人類生活的新現實。   面對科技帶來的許多正面影響,我們當然也必須注意科技的負面衝擊。這方面的顧慮,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點:   一、科技的發展,帶來了物質文明,是否會損及精神文明?   二、科技帶來了大量的工業污染,礦物燃料的燃燒引起溫室效應及氣候之反常,如此是否會引起人類生存之危機?   三、以核分裂方式提供能源有環保之顧慮,但石油等礦物燃料儲存有限,當其耗盡之時,是否即為人類文明終結之日?   這些人文、科技、環保議題,最近經常被提出來討論,但通常都忽略了幾個事實,以致討論常常陷入含混。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人文與科學並無所謂對立。事實上,科學是知識;科學研究與宗教、藝術一樣,同為追求真理之人文活動。技術及產品的研發,通常才比較物質導向。   我們可以規範技術之濫用,但對科學所代表的真理,則應從事無止境的追求。我們相信,科學越深入,技術被濫用的可能性就愈低。過去許多技術或產品被濫用,如DDT的破壞生態,與其歸咎於科學,不如說是科學研究不夠深入導致之結果。因此在討論這些議題的時候,區別科學與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不應將「科」與「技」混為一談。   其次我們了解,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是助力,而非阻力。人常常因為物質匱乏,所以才過度重視物質,在物質充裕的時候,人就會把注意力轉至精神方面。聖嚴法師曾經體驗,在景氣差的時候,信徒增加的少,景氣好的時候,信徒增加就很快。去年九二一大地震過後,舉世來援的救難隊,顯示出跨越種族及國界的人道關懷。這樣的精神文明,在已往普世物質匱乏的年代,幾乎是無法想像的事。   在討論生態與環保的時候,有一個事實也常被忽略,即農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相當嚴重的。   自一萬年前,人類開展農業以來,無數的森林遭到砍伐,為灌溉所建築之渠道、水壩、堤防等等,通常也都帶來生態上嚴重的破壞。中國傳統文人總以為回歸田園即是回歸自然,其實田園與高爾夫球場一樣,絕非自然,而是破壞自然的人造綠地。   然而如果沒有農業的發展,由於地球之自然生態僅能供養二千萬人,人類就必須像其他野獸一樣,以絕對的自私與殘忍,遵循弱肉強食的法則來維持生存。我們藉農業開展了人類的文明之旅,但也付出了生態被劇烈破壞的代價。隨著科技文明的到來,這種破壞更形擴大,已到了危機重重的地步。   面對未來,我們可以悲觀的認為,生態的破壞終將帶來人類的毀滅;我們也可以樂觀的認定,未來科技的進展,配合環保意識的加強,會使生態停止惡化,並且逐漸改善。本人的看法,傾向於樂觀。因為科技在過去四百年的發展速度,遠超過任何人之想象,未來的科技發展及成果也一樣會帶給我們不斷的驚喜。以核能為例,在世界各地紛紛放棄核分裂核能之際,熱核融合發電之研究,尤其針對磁約束的托卡馬克融合系統及慣性約束的雷射核融合系統,都已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由美國、歐盟、日本及前蘇聯合作建造的托卡馬克裝置ITER,將於二00八年開始進行氘一氚(D-T)融合實驗。雖然熱核融合之實用化尚須全球科學家做出長期而艱苦的努力,不過一旦成功,人類就可以建立高效率、低污染、用之不竭的能源。目前石油大量消耗及地球暖化等問題,到時即可迎刃而解。   總之,科技使人類神祇化的過程,不會中止,只會加速。在人類高度神祇化之後,不僅可以超脫自身生老病死之苦,更可以與他人及生態取得和諧平衡,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這或許也就是人類生存的意義與目的。   最後,本人謹祝 各位長官身體健康,精神愉快,謝謝大家。

2000/12/1總統參加彭婉如遇難四週年系列活動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參加彭婉如遇難四週年系列活動,並應邀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四年前的十一月卅日,婉如不見了。兩天後,我們卻以很不幸的結果發現她。於是每年十一月的最後一個週日,也就是婉如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一天,我們以「台灣女權日」自我惕勵,為了兩性平權所需要的政治、社會、司法改革而努力。這個日子,也正落在十一月廿五日的「國際終止婦女受暴日」,以及十二月十日的「國際人權日」之間。一如婉如生前所說,「沒有任何一個人有權利,傷害另一個人的身體。」   無論我們多麼希望婉如並未離去,但是婉如的殞落,的確讓朝、野、全民加速了許多在法令及觀念上的修正,影響層面廣及交通、婦幼、社區、治安等等,也更一再的提醒我們,尊重與捍衛女性有一個沒有恐懼的平安空間,包括在馬路上、在樓梯角落間,還有在自己的家裡。   婉如在婦女運動上的努力,而生命卻是這樣的結束,讓我想起謝‧希佛斯坦的一首詩〈總得有人去把星星擦亮〉:      總得有人去把星星擦亮,因為星星看起來黯淡無光。   總得有人去把星星擦亮,因為老鷹,海鷗和燕八哥,都在抱怨星星沒光亮。   他們想要換一個星星,那麼昂貴,我們可付不起。   所以,就拿起你的抹布,和你的打蠟罐。   總得有人去把星星擦亮。   婉如畢生致力於擦亮星星,引領平安,但是我們不能坐等下一個婉如、下一個傷害的發生,在這裡,我要向在座各位致上最深的敬意,各位在家園的各個角落默默而勤奮的發揮力量,作了良好的示範,讓我既興奮又感動。面臨本世紀與新世紀的交替,這是回顧與前瞻的關鍵時刻,也是省思與出發的時刻,期望大家公、民無私合作,集思廣益,給我們摯愛的家人一個平安的環境。謝謝大家!祝福大家!

2000/12/3總統參加推動台灣加入WHO餐會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應邀參加推動台灣加入WHO餐會並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醫界精英齊聚一堂,在這裡為推動台灣加入WHO世界衛生組織而集思廣益,本人有幸受邀,在此向各位長期以來對於台灣衛生保健政策、實務執行的貢獻,表示誠摯的敬意與謝意。   世界衛生組織在憲章中開宗明義的說,以追求人類最高健康水準為宗旨,並不因為種族、宗教、政治、經濟的條件差異有所差別。這是基於一種人道關懷的崇高目標。台灣經過長期的奮鬥,追求國民生活水準、醫療衛生技術品質,其中,包括吸取先進國家的經驗,相對的,也包括協助其他衛生環境落後的國家。但是卻由於近三十年來為世界衛生組織所排除,使得我們在有關全球衛生政策的討論、技術的聯繫分享、疾病的監測與防治等等,無法正常的取得相關的資訊與合作,國內對於衛生保健所作的努力,也無法在全球衛生體系中貢獻或受益。   「衛生無國界」、「人道無國界」的宗旨,未能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實行,而「疾病無國界」,是很遺憾但的確存在的事實。為了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所應有的享有健康的權利,為了我們身為地球村成員應有對於國際社會的貢獻,這是為什麼我們必須積極推動重返WHO。   長久以來,由於接觸世界新思潮的洗禮,對於整體國際局勢的瞭解,促發自我覺醒,台灣醫界不只是以維護國人身體健康為目標,更參與了文化改革、政治改革,乃至於社會改革。一九二一年,蔣渭水以診斷「天資聰穎」的台灣人得了「智識營養不良症」,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全面掀起文化啟蒙運動,並且針對當時殖民政府政策,說動國際聯盟來台調查人權情況;一九九一年,李鎮源院士挺身領導「一OO行動聯盟」,推動連署修正刑法一OO條。台灣醫界從我們個人身體的健康關心到心理的健康,從個人的衛生環境,在意到整體的生活環境,在在顯示了各位對於促進台灣進步的前瞻眼光。   在此信心之下,我們深信也感謝各位在國際思維、人權保障與醫療合作各種議題,對台灣將持續的有所貢獻,為我們提供嶄新、正確的方向,讓本世紀與新世紀連接之時,台灣也和國際的脈動連接。祝福各位,也提醒各位,關心家事國事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謝謝大家

2000/12/5總統接見國際扶輪社社長戴甫靈伉儷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接見國際扶輪社社長戴甫靈伉儷,除歡迎他們遠道訪華,並感謝國際扶輪社長期以來對中華民國的關心與支持。   總統首先以身為扶輪社員身分表示,他也是來自扶輪社這個大家庭,而他當選跨世紀總統,戴甫靈社長則當選跨世紀會長,令他深感與有榮焉。   總統隨即指出,戴甫靈社長來自墨西哥,而墨國最近才由新當選的福克斯總統結束墨西哥七十一年來的一黨執政,這也是墨國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同樣地,中華民國亦完成首次的政黨輪替,結束五十五年來的一黨執政,在世界民主的潮流中,我國未曾缺席。   總統指出,扶輪社是個甚具規模的志工團體,對社區服務貢獻卓著,對國際人道關懷、教育及福利措施也多所付出,而戴甫靈社長入社三十年,無私無我的奉獻,可以說是最偉大的志工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戴甫靈社長除感謝總統的熱誠接待外,並對中華民國在國際人道協助,例如小兒痲痺疫苗資助等多方貢獻表示高度肯定,更盼今後兩國能加強合作,也有更多意見交流的機會。   總統也指出,他本人在台北市長任內曾與墨西哥的一個城市締結姐妹市,自此打開雙方關係,而福克斯總統與他本人更曾在兩人競選、當選期間相互鼓勵、祝賀,情誼深固。   總統並對訪賓說,台灣近年在醫療衛生保建有很大的成長,尤其在防治傳染病及小兒痲痺方面,成果豐碩,但我們更盼望有機會與世界各國經驗交流,讓我們有更多付出及貢獻的機會。總統表示,我國至盼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因為,中華民國也是世界地球村的一員,我們希望能站起來、走出去,讓兩千三百多萬人民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總統最後表示,政府與社區、社團是夥伴關係,雙方應在既有基礎上進行更密切的合作,未來期能在國際扶輪社的合作與協助下,積極服務各地社區民眾,為世界需要幫助的地區做出更好的貢獻。   國際扶輪社社長戴甫靈伉儷上午是在國際扶輪社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蔡仲伯伉儷陪同下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

2000/12/6總統接見全體僑務委員會議出席委員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在總統府接見全體僑務委員會議出席委員,除感謝他們長期對政府的支持外,並期許新、舊任委員,繼續一起努力推展僑務工作。   總統致詞內容如下:   八十九年度全體僑務委員會議是千禧龍年的盛會,也是新政府執政後的第一次聚會,意義非凡。阿扁首先要代表政府及二千三百萬國人同胞熱誠歡迎大家,同時對各位僑務委員多年來始終支持中華民國、熱愛台灣、長期投入僑社活動,再次表達最高的敬意與謝忱。至於今年甫任新職之僑務委員,阿扁更有特別的期許,希望各位新委員的加入與參與,能使僑務工作更加蓬勃發展。   公元二○○○年台灣總統大選的結果,由台灣人民用民主、用愛的選票完成了歷史性的政黨輪替,這不僅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更是全球華人社會劃時代的里程碑。台灣不只為亞洲的民主經驗樹立了新的典範,也為全世界第三波的民主浪潮增添了一個感人的例證。為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及順利開啟一個新時代,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廉潔、有效率、有遠見、有活力、有高度彈性及應變力的新政府,為海外全體同胞謀求最高福祉。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協助,我們努力地走出九二一地震的陰霾,迅速癒合災後受創的心靈,重新再站起來,重建區各項復甦建設工作亦得以順利進行。在此,於大自然的損害中,我們看到了台灣最美的慈悲、最強的信念及最大的信任,更堅定了我們建立美麗家園的信心。因此,本年十月慶典活動,政府也特別安排歸國僑胞參訪中部地區行程,實地了解當地復建情形,體驗國人辛勞的付出與堅毅的精神,並代表海外千千萬萬僑胞,向災區居民表達關懷與慰問之意。   維持穩定、和平、安全的大環境是新政府施政的首要目標,新政府將本著過去所奠定的良好基礎,戮力改革,為中華民國注入「向上提昇」的動能。面對政黨輪替後,大家所最關心的兩岸問題,我們要秉持最大的誠意和耐心,追求兩岸「善意的和解、積極的合作與永久的和平」,打開兩岸僵局,恢復對話交流,共謀雙贏局面。   僑務工作千頭萬緒,目前面臨的挑戰是中共在海外各地透過所謂「反獨促統」活動,利用民族感情、意識型態及統獨問題來製造矛盾,分化僑社,並以僑教文宣攻勢,展開全面性的拉攏工作。未來僑務工作重點,在於如何突破傳統思維,展現新作為,以團結僑社,使僑社影響力成為國家安全機制最重要的一環,有賴各位僑界菁英的智慧和參與。為此,僑務委員會應當繼續加強與僑界的聯繫、溝通與服務,不能有所偏見,更沒有老僑與新僑之分,要確保僑教的優勢地位,以使我文化綿延傳揚,結合華(台)商力量,以促進經貿生生不息,發揮新世紀文宣功能,以增進世界各國及僑界對中華民國、對台灣的瞭解與認識。透過此種努力,來提昇整個國力,奠定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礎。   值此國家邁入新世紀之際,藉由這次僑務委員會議的召開,相信大家已經對上述僑務重要議題,獲致共識。誠懇期盼各位委員回到僑居地以後,能夠將堅定的意志化為實際的行動,共同為國家開創美好的未來而攜手努力,阿扁也一定會永遠和大家站在一起。   八十九年全體僑務委員會議出席委員一百七十餘人,上午是由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吳新興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

2000/12/9總統前往綠島參加人權紀念碑週年慶活動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前往綠島參加人權紀念碑週年慶活動,並致詞。   總統致詞全文為:   今天,我們在人權紀念碑前,和全世界一起莊嚴的迎接世界人權日的來臨。面對綠島壯麗的山水,凝視著紀念碑上的文字,個人內心充滿無限的省思與感激。   我們必須反省的是,這一塊小小的土地曾經承擔過去歷史最黑暗的一頁。我們應該感激的是,這一片開闊的山水,也象徵著今天我們共同面對、一起包容、逐步超越黑暗史頁的勇氣和成熟。這樣的勇氣和成熟,讓我們不會害怕回頭去檢視、並且承擔起過往的錯誤。因為歷史的教訓猶如拍岸的浪潮,讓我們更清醒而且堅定的相信,捍衛人性的尊嚴、創造一個更有人權保障的社會,是我們永遠不能退卻的目標。   今天在座的許多先進,過去一段時間曾經身上都背著一個號碼,還有更多來不及編號,就在暗夜中從此消失了身影。身為中華民國的總統,我要在這裡代表政府,向所有在漫漫長夜和黑牢中消逝的名字,向今天依然與我們一起奮鬥的每一位人權前輩,也要向所有長期受苦受難、犧牲奮鬥的受難者家屬和親友,表達最深的歉意、最大的感激和最高的敬意。   今年五月二十日,阿扁在就職的那一刻曾經明確宣示,不管在任何一個時代,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自由、民主、人權的意義和價值都不能被漠視或改變。中華民國不能、也不會自外於世界人權的潮流,我們將遵守包括「世界人權宣言」、「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維也納世界人權會議的宣言和行動綱領,將台灣重新納入國際人權的體系。   新政府已經正式成立了人權諮詢小組,我們將結合各界的力量和智慧,敦請立法院通過批准「國際人權法典」,使其國內法化,成為正式的「台灣人權法典」。我們希望實現聯合國長期所推動的主張,在台灣設立獨立運作的「國家人權委員會」,讓中華民國成為二十一世紀人權的新指標。   今年十月二十四日聯合國日,個人曾經在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的成立大會上說,每一位公職和公務人員,都應該是一個人權工作者。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在新政府與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為了彰顯尊重人權、補救司法救濟途徑之窮,今年的世界人權日,也就是明天,本人將依憲法所賦予之職權,實施上任之後的首次特赦。相信這是大家共同的期望,也是新政府邁出的一小步。   今天我們齊聚在人權紀念碑前,讓我們再一次用心的閱讀上面的碑文,其中的一句這樣寫著:「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她們被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身為政府的一份子,我們必須把這句話刻在自己的心中,讓悲劇不再重演,讓人民沒有恐懼,讓母親不再哭泣。   新的世紀馬上就要來臨,感謝所有的同胞,感謝這個時代,母親的眼淚終於停止,淚痕逐漸擦乾,人權紀念碑為歷史的黑夜劃下句點。在即將結束的二十世紀歷史中,台灣人民歷經驚濤駭浪,依然屹立如海島的岩石一般堅強。人權的保障,原本就是我們立國的精神,在歷經漫長的錘鍊之後,人權的實現將更顯得珍貴而輝煌。   親愛的國人同胞,讓我們共同祈禱、攜手努力,讓台灣成為新世紀的人權國家,讓生活在這一塊土地的每一個人和後代子孫都活得有尊嚴、被尊重。讓所有的台灣人民在人權的日出中,看到二十一世紀美好的未來。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