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金鐘獎,是給中年女性最大的鼓舞。
47歲的楊謹華,入圍金鐘8次,終於摘下最佳女主角。
43歲的曾莞婷,演藝圈27年從未入圍,今年終於入圍終於摘下最佳女配角。
48歲的嚴藝文,摘下最佳導演,達成台灣金鐘史上首位集滿「編、導、演」三冠王的女性。
這三個名字,讓今年的金鐘獎不只是頒獎典禮,更像一場「中年逆轉秀」。
她們的故事,激勵每一個在歲月裡努力活出自己的女人。那些曾被忽略、被懷疑、被貼上「太晚、太老、太平凡」標籤的我們。
楊謹華,15歲就是以亮眼外表進入演藝圈,更是天王指定MV女主角,但不管戲紅人也紅,金鐘卻永遠都是陪榜冷板凳,失落可想而知。
曾莞婷,16歲入行,因為太漂亮、太有氣勢,總被安排演壞女人,身為永遠的配角,27年來從來沒有入圍任何獎項,甚至想過要離開演藝圈。
嚴藝文,早在2015年就以《天使的收音機》拿下金鐘女主角,卻因外貌不夠突出、類型被定型為「媽媽專戶」,沒有人知道她其實還會編、能導。
他們是很多中年女性困境的縮影。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年輕、不夠漂亮。覺得人生已過半,再努力是不是也來不及?
但這三位女星用時間翻轉了刻板印象。她們讓我們看到:女人的價值,不是被年齡定義的,而是被自己活出來的。
一、專注精進:把「還不夠好」練成讓人閉嘴的實力
楊謹華為了《影后》那場跳舞戲,練了一個多月,只為讓情緒自然流動。
楊謹華說:「那不是炫技,而是角色想被看見的渴望。」
從《白色巨塔》、《敗犬女王》、《一把青》、《華燈初上》到《影后》,每一個角色都不是偶然。楊謹華說:「我沒有天分,只是比較願意苦練。」
得獎那一刻,楊謹華笑著、也哭著說:「不是不夠好,只是那道燈還沒照到妳。
當它亮起的那一刻,請妳頭抬起來、腰挺直,好好享受這一刻。」
18年的等待,楊謹華沒放棄自己,也讓所有「被忽略的人」看見希望。
二、跨出舒適圈:不再等角色給機會,而是自己創造舞台
曾莞婷被貼了27年的標籤:「惡女」、「八點檔臉」、「靠外貌」。為了突破,她選擇淡出八點檔,三年沒戲可拍,也不願再演重複的角色。
曾莞婷去念碩士、創業開品牌,笑著說:「女生應該有自己的事業,不只是漂亮。」
《影后》裡的潘茵茵,是她的鏡子:外表完美,內心焦慮。
首度入圍就得獎,曾莞婷在台上哽咽:「我知道我不完美,但我從沒放棄成為更好的自己。」
那天曾莞婷把獎座舉向天空:「爸爸,我做到了。這個獎,也要獻給所有還在努力的人。你們沒有不好,只是還沒被看見。」
曾莞婷的27年,是對所有被忽略女性的回應:不完美沒關係,重要的是妳從沒放棄變好。
三、持續努力:走得慢,也要走出自己的風景
嚴藝文在金鐘舞台上,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演、編、導」三冠王。
她曾被定型為「媽媽專戶」,也曾在得獎後陷入低潮。
但嚴藝文選擇繼續創作、繼續前進,把自己的故事導成別人的感動。
嚴藝文說:「演員每天都用血肉之軀跟角色交換靈魂,那既迷人又脆弱。所以我希望導演們,請好好愛你的演員,因為他們的回饋,會是戲裡最大的寶藏。」
最後,嚴藝文把獎獻給已逝的父親,「我爸爸曾對我說:『妳進這個圈子的時候已經比別人晚,妳又不是什麼大美女,如果妳想要出頭,就得比別人更努力。』」
嚴藝文的堅持,讓那句話成真,也成了所有中年女人的信念:不靠外貌,也能靠實力、靠深度、靠時間發光。
有些光,不是年輕的特權,而是堅持的結果。每一次沒被看見的日子,都在替妳預約下一次閃耀。
楊謹華、曾莞婷、嚴藝文在金鐘舞台上發光,也鼓舞著默默努力的我們:
慢一點沒關係,但要一直走下去。因為終有一天,妳也會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被看見。
=
【延伸閱讀】別再說你沒時間!她用高鐵通勤6年,考到國際證照、實力、作品全部升級
【延伸閱讀】每天睡前讀書給孩子聽,一個月後收到比「我愛你」更高級的讚美
【延伸閱讀】別再說自己不行:我用「不抱怨」活成想要的人生,也讓機會開始追著我跑
【延伸閱讀】捨不得用好東西的媽媽:不是捨不得用,是從來沒覺得自己值得用
更多第一手訊息不漏接,請按讚追蹤
🎯個人網站:小記者所見所聞
🎯粉絲專頁: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IG追蹤:fail.early
🎯Youtube頻道: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Podcast:失敗學。學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