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林場的興起
1.
2.
3.
台灣的三大林場之一
1906年(明治39年)宜蘭濁水溪(今蘭陽溪)森林資源被發現,當時稱為棲蘭山之森林。 1914年10月臺灣總督府營林局派技師中裡正率隊進山調查森林資源。林場於1915年11月著手開發眠腦山區(舊太平山)森林,正式開始伐木作業。
太平山事業區早期生產之木材均藉由蘭陽溪水放流至平地河段撈集貯存,而目前林場內的大型池塘「松羅埤」就是當年的貯木池(1916 年設置員山貯木池)。
1917年3月第一批生產材約600石經水流運抵員山貯木池。泰雅族部落設教育所,教師由太平山警察駐在所之警察擔任。泰雅族參與林班測量及林務工作。1920 年營林局改營林所,隸屬殖產局。1921 年土場至天送埤段鐵道竣工。租用台南製糖社天送埤至歪仔歪段鐵道運材,宜蘭出張所貯木場遷至羅東。
鐵路開通 羅東發展
1918年日人設立嘉羅山神社,土場至天送埤段森林鐵道開工。1921年土場至天送埤段19.36公里鐵道竣工。另洽臺南製糖會社所有天送埤至歪仔歪段14.52公里鐵道為運材用。
營林所宜蘭出張所遷移羅東,改稱羅東出張所。1924 年羅東街寄附線,歪仔歪至竹林段3.07公里鐵道竣工。鐵路承接主要木材運輸任務,至 1978 年 8 月 1 日停止太平山直營伐木作業後,該鐵路也於次年停止營運,歷經 56 年歲月,為地方交通及產業,立下汗馬功勞。
因土場至羅東森林鐵路開通,以及同時第一架蒸汽集材機的完成,帶動了羅東的發展,成為集散重鎮。
1925 年索道運材作業,首度使用於太平山。1926 年森林鐵道兼辦客貨運業。
4.
五分車
早期糖廠是以牛牽輕便軌道來運送甘蔗,直到 1907年,橋仔頭糖廠開始改採鐵道運輸,五分車鐵路正式誕生,成為台灣農村特有產業鐵路(五分車名稱的由來乃是因為甘蔗專用鐵道的軌距寬僅76.2公分,為國際標準鐵軌的一半,所以叫做五分車)。而一般看到的台鐵1067mm 軌距的火車也不同,台鐵火車也可稱作「七分車」,因它的軌距約是國際正常軌距的十分之七左右。
5.
6.
7.
8.
9.
10.
林業極盛時期
1935年建造仁澤、白嶺、白系索道竣工。
1937 年生產中心由舊太平山移至新太平山,深入三星山。新建辦公廳舍共11棟亦於年底竣工。茂興線開始出材。
1942 年營林所裁撤,太平山伐木業務移轉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當年木材年產量高達8萬立方公尺,超越阿里山,為全台之冠。直到光復後民國48年,太平山木材生產量更推向93,000餘立方公尺的最高峰,再創記錄。
光復改組 聚落興盛
光復後改組為太平山林場,轄有太平山分廠及大元山分場。
5月土場國校創立。
40年建造三星線3號機伏地索道。
41年建造獨立山索道。
太平山現場員工及眷屬將近3,000人,人進人出儼然是一深山城市,熱鬧非凡。
42年成立二結貯木區、天送埤貯木區、廣興貯木區(現於羅東高工)。
49年太平山林場又名蘭陽林區管理處,太平山分場改太平山工作站。
60年羅東站啟用,購置柴油車2輛以「中華號特快車」參加羅東至土場間之營運。
62年10月太平山國小撤校。
66年林業多元化經營,木材生產量減少,著手規劃森林遊樂區。
67年9月森林鐵道受颱風侵襲,導致天送埤至土場段全線損害停運,維持羅東至天送埤段區間營運。當年10月土場國小撤校。
林業多元化經營
68年8月森林鐵道奉准全線停運,生產材改林道載運,鐵道奉令拆除。
70年太平山所有運材設施流籠及蹦蹦車停止使用。
71年太平山生產結束,發展森林遊樂事業,林場也隨著伐木作業結束後而跟著停止營運。
78年林務局由原設十三個林區管理處,調整精簡為八個林區管理處,本處當時由蘭陽林區管理處合併為原文山林區管理處所轄文山事業區,改組為羅東林區管理處。88年為配合精省作業,本處隨林務局ㄧ併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迄今。
環境保育、文化永續
93年林務局將原羅東林場規劃為林業文化園區。羅東林場在歷史上是相當重要的林業生產空間,也承載著羅東人對林業深厚的情感與記憶,如今以「林業文化」重新找到它的歷史位置,也賦予逐漸沒落的林業更有活力的未來。今日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結合文化資產、文化地景、自然生態,成功經營為觀光休憩之處。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感想】: 我自己覺得我還沒有對林業的發展過程搞清楚,還要努力把一切串起來,各種運木材車子及工具的進步,以及鐵路諸站的新舊地名,請各位見諒!整個林業好難!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