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施設之俱生智
密宗所言俱生智之妄想如次:《《淨不淨本體:三頌半:
於彼貪欲定之時,四喜次第皆具識,貪樂最初在頂轉,二喜在喉三喜心。 識亦集於臍處故,火與月亮相合時,海螺脈中感俱生,即此一剎那證知。 八識不滅各各明,如此無別非煩惱,此故說名智慧身,皆成清淨真如故。 無滅無漏具空性,俱生智遍主當修。
諸有情於貪時(於性高潮時),識(所觀想之阿賴耶識--謂中脈內之明點)在何處耶?答:蓋如四喜次第,識(所觀想之明點)與之相俱,初在頂(此處所說與前自說之在密處相違)、二喉、三心、四臍,到臍則識全體集合矣。拙火與月液(男方之精液與女方之淫液)混合在海螺脈中(混合在女方中脈下端之子宮口海螺脈中),領納俱生(領納與生俱有淫樂之樂觸),是為俱生智喜。
其時間與本體者,頌云:「此即一剎那證知,八識不滅各各明,如此無別非煩惱。」如上所云:一剎那了知(在性高潮之俱生智現起之第一剎那即能了知此喜),是其時量(這就證知之時量),本體為樂明無念混合,雖無煩惱垢(密宗認為正住此高潮之樂時為無煩惱),但一切有情不能了知。於俱生智一剎那滅後(於了知性高潮那一剎那過後),離喜現前(安住於高潮境界中之心所得歡喜,名為離喜,就現前了);然俱生智喜為智體(然而仍以俱生智喜為離喜之智體),餘三喜皆非智(其餘三喜「初喜、勝喜、第四喜」皆非是真正之智),具分別相(皆具有分別之相故),故喜金剛云:「喜者為初喜,勝喜為增上,離喜離歡喜,餘為俱生喜。」故說第四喜(以俱生喜)為智慧身。八個識圓滿本體(其實密宗從來不曾有人具足證得八個識),何時對治一切垢已,則何時能現量證知:一切皆大樂本體。頌文無滅者,六識本體明顯,此為化身。自性無漏者,無一切煩惱故,此為大樂圓滿報身。具足空本體者,即自性身,一切時成為普通俱生本體,說為修所證得也。》》(34-434~435)
宗喀巴由邪見而認此淫樂為俱生之法,認定此樂之本質即是一切法之本體,名之為真實法、常住實際,並可盡未來際任運相續不斷,故建立此淫樂之觸為諸法之本體,故否定第七八識,故不須有第八識為常住之恒不生滅本體,是故宗喀巴作如是言:「故真實樂、及名自體俱生或名自性俱生,義謂不待功用因緣,盡未來際任運相續。(出處詳見第二輯)」是故西密之各大宗派悉皆不能外於此雙身法之俱生樂行門,亦皆不能外於此第四喜之追求,此是因於密宗之行門與理論皆同出於此一淫樂之法門故。
證得俱生喜者,即是密宗所說之成就究竟佛道也;梅紀巴、薩拉哈、月稱、阿底峽、蓮花生、瑪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宗喀巴、歷代達賴法王……乃至今時之一切密宗「已成佛道」未成佛道者,皆同此一「證量」,悉皆不能自外於雙身法之理論與行門果證。
如是所言:淫觸之樂生起,而至性高潮時之第一剎那,了知此即是與生俱來之喜樂,即是一剎那證知也;譬如少年男女未曾雲雨,未嚐禁果故初受淫樂之觸受時,不能了知與生俱來而有此樂;直至性高潮時略起分別之心,便於彼一剎那間了知人之與生俱有此樂功能,如是了知此樂與生俱有,即是此頌所云「此即一剎那證知」也。
此後之第二剎那起,安住此境界之中而生歡喜,此喜即名離喜;若能 因 有密教異性上師之教導,故於如是所證之俱生喜出現後,心中生起歡喜而無憂煩之心,而與上師長住於此性高潮淫樂之中,則成離喜之喜;如是證知此喜樂者,即 是密宗離喜之喜。若能依此而與異性上師或密宗異性行者次第進修,終至達到喜樂遍至全身及頭頂,而能長住其淫樂高潮中,並能不漏失明點(精液)者,即是已證俱生喜及第四喜,即是已成究竟佛道之密宗「聖者」。
如是密宗之證「聖」者,乃以俱生喜為智體,故宗喀巴說第四喜(以俱生喜)為智慧身。乃是以「樂、明、無念」三者混合之覺知心作為諸法之本體,故說本體為樂明無念混合,密宗以如是意識境界之修證,以如是外道行門邪見及修行證量作為佛法上之正修,荒唐至極,而竟有諸顯密教中愚人信受不疑。
密 宗認為:人身所具有之男女根,既然生來就具有淫樂之樂觸,而此樂觸並非修行而後始得,乃是與生俱有者,故是真實不壞之法。而第四喜也是生來就具有此種功 能性,並非因為修行而後始有,只是眾生不知不證,要待密宗上師加以解說弘傳指導,然後方知。既是本來就有此一功能性,便是俱生之法,所以經由修學密法而證 得第四喜時,即說此喜是俱生喜;此喜之證得,要因密宗上師之親身傳授,方能了知其中種種細節,所以弟子必須絕對信受上師之言行、絕對服從上師之指導。
而修學此法者,必須以色身與上師親自接觸,方能具足證得上師之法,所以密宗行者於適當時機,必須以自己之色身供養上師;若上師與自己同一性別,則覓求異性作為明妃勇士,以色身供養上師,俟上師歡喜,然後再傳第三秘密灌頂--以自己之色身交付與上師而接受臨床指導(詳見宗喀巴著《密宗道次第廣論》所說)或藉請來之異性而由上師臨床指導。
若自身未曾以大量「金、錢」供 養上師而得其歡喜者,則須自身生來美麗英俊,加之以曲意承事,能得異性上師之貪愛歡心,方可能獲得上師之傳授秘密灌頂,方能親受上師之臨床指導。若密宗弟 子不能供養大量錢財,自身亦不英俊美麗,或英俊美麗而不能曲意博取異性上師歡心者,則往往須以自己之未婚年輕女兒供養上師,然後方能獲得上師之歡心,而擇 期親自傳授第三秘密灌頂、及作第四灌之「臨壇(臨床)」指導。
傳第三秘密灌頂之後,已有肌膚之親,並已經有雙身法之修行理論與概念後,再覓適當時機與上師合修雙身法,以求證得第四喜,畢竟上師比學人更有經驗故。證得第四喜時,上師即指導弟子如何觀察「樂空不二」之理,並指導弟子如何樂空雙運,則可迅速證得密宗之「佛果」。
證得此第四喜時,對於如何證得此喜,已能了知,故有證得此喜之「智慧」。而此第四喜之功能乃是俱生而有,非因修得,所以證此第四喜之慧即名俱生智。此第四喜即是密宗各派所說之「智慧身」,號稱清淨自修之西密黃教宗喀巴等出家喇嘛亦不能自外於此,觀乎宗喀巴所造之《密宗道次第廣論》所說,即可知過半矣。然而如是無上殊勝之即身成佛密法正修,卻與佛教中所修、所證之智慧身迥異,非依如來藏之證得而發起智慧故,乃是密宗所自設之智慧身故;由是故說密宗所說之「俱生喜、俱生智」,皆是妄想,非是佛法。




